本期,让我们走进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运用)获奖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看看该单位知识产权工作有哪些亮点

七、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现已发展成为集材料前沿探索、高技术创新、应用发展研究为一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科研机构。现在职职工7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8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累计取得科技成果近1200项,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项423项,历年来申报专利3602项,授权专利1941项,发布标准200余项。

硅酸盐研究所于1997年获得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并多次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013年和2016年,成为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单位和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2018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9年,成为上海市首家通过《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的科研组织。

硅酸盐研究所在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方面成果显著。

1)搭建特色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强化产业布局。

建立了在新能源、智能传感器、健康医疗、节能环保、高端装备五个无机非材料领域的知识产权库。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人才为根本,激励创新。

先后制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对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形成了高科技产品销售、技术转让和许可等7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和科研人员从事产业化研究的积极性与获得感。

3)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多维度营造成果转化生态。

牵头筹建上海人工晶体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工信部影像诊疗医疗器械材料生产性平台(筹)。

近三年,研究所实现技术转移转化上百项,落实转移转化经费超7亿元。闪烁晶体每年数以吨计晶体出口,累计销售额近30亿元,每年上交研究所利润上千万元。

在疫情期间,研究所快速有效地组织开展了PET-CT用闪烁晶体、超声医疗设备和口罩超声焊接设备用关键大功率压电陶瓷元件及抗病毒用催化材料等的研制和生产,为湖北、上海、广东防疫提供了关键材料的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