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要你管,我的成績是不如別人家孩子,那你呢,別人父母開豪車買別墅,我傢什麼情況你不清楚嗎?你個垃圾!”看到兒子的期中考試成績,爸爸強壓住內心的熊熊烈火,努力調整情緒後隨口提了一下,沒想到被兒子這樣懟得捶胸頓足。

類似這種瀰漫着硝煙的親子溝通、交流場景,是不是經常發生在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呢?昨天一朋友特意找我聊起她的青春期女兒,動不動就怒懟父母:“跟你沒什麼好聊的,除了關於學習的話題,什麼都不懂,這就是代溝,不可逾越的鴻溝!現在的孩子怎麼這樣,真是要被她氣死了!

很多父母都難以理解,小時候的孩子那麼乖巧、聽話、懂禮貌、講規矩,爲什麼一進入青春期後,就變得面目全非:豪橫、粗暴、變臉如變天說變就變,都沒法管教了。更多的父母擔心孩子一直這樣無法無天下去,會毀掉自己。

青春期孩子出現叛逆,就真的意味着他們是壞孩子,以後的人生會完蛋嗎?這有點言過其實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青春期兩點最明顯心理特點。

首先是自我意識強烈,青春期孩子對“自我”的體驗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對自己產生強烈興趣,熱衷關注自己。主要表現有主見、堅持自我(也就是父母所謂的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固執);其次是獨立性增強,希望擺脫家長的約束,渴望獨立。主要表現有“不用你管”、“什麼事都有你,煩不煩”、“我的事不用你管”等。

正因爲青春期這些特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認知自己的邊界,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事情做起來會讓彼此不舒服。等。而多數家長關注是要孩子如何聽話,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向發展。所有結果都是有原因的,青春期孩子之所以叛逆,就是TA不想聽從父母的安排,而是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按自己的一套來。

青春期不一定是叛逆期,但叛逆並不是壞事,而是爲了成長。當孩子出現叛逆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以下兩點:

一、理解

在一段親密關係之中,理解是根本。當孩子講述事情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耐心聽,哪怕覺得不可思議,也要把嘴邊“別人家的孩子”、指責等的話放一邊,耐心地聽孩子講完,最後根據孩子的情緒表示很理解地問:“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或氣憤或傷心等?”父母嘗試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認真地傾聽孩子的想法,感受孩子的快樂,分擔孩子的痛苦,才能真正地拉近與孩子間的距離。

我們都看過《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小主人公逃課、看小說,被學校開除等,母親覺得確實是自己的孩子有問題。可父親卻不這麼認爲,他真誠地向兒子道歉:“對不起孩子,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也有很多地方要學習,你能原諒我嗎?”然後將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陪伴成長,“潤物細無聲”般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沒有勇氣對自己的認錯,服輸,而是自認爲見識廣經驗豐富,“喫過的鹽都比孩子喫的米多”,錯在孩子而不在自己,一定要“東風壓倒西風”鎮壓孩子。

所以說,教育青春期孩子,應該建立在真正的理解和關心上,否則一切技巧都是空談。

二、尊重

當孩子上課聽不懂作業不會做,有不願意上學的想法時,很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對孩子呵斥一頓:人家都聽得懂,爲什麼偏偏你聽不懂,你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講,不去上學能幹什麼?當今時代知識改變命運,沒有文化將一事無成......。每當親子發生矛盾或衝突時,如果家長強行灌輸自己的想法,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只能激化矛盾和衝突,最後鬧得親子關係越來越僵。

如果在孩子不開心時,父母能夠先用理解的方法滿足孩子的情感訴求,撫慰孩子的激動情緒,然後再進行提出建議,這樣比簡單粗暴地提方案,讓孩子照做要合理有效得多。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孩子叛逆其實沒什麼可怕的,應該高興纔對,因爲只有自我意識強烈的孩子纔會叛逆,那是與父母爭取自己的權利。家長要學會釋放權力,給予孩子適度的自由空間,孩子纔會更加聽話。如果事事都插手管教,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暴躁,甚至影響親子關係,最後受傷害最大的還是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