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期時,各種札甲還比較多,到了中後期時,布面甲開始成爲明軍的主流鎧甲。布面甲的結構與夾襖相似,有內外兩層布面,中間夾綴鐵甲片,甲片以鉚釘固定,固定甲片的方式有多種,不同方式所用的鉚釘數量,以及鉚釘位置也不同。

嘉靖時期,明軍裝備過青布鐵甲,可能便是一種布面甲,這種甲每副重二十四到二十五斤,當時還有一種紫花布甲,可能也屬於布面甲。布面甲在明代又稱暗甲,與之相對應的是甲片暴露在外部的明甲,即普通札甲。明代萬曆年間的名臣呂坤巡視雁門關時,發現士兵穿着的都是布面甲。呂坤十分喫驚,便詢問士兵,他們的明甲在哪裏,可見當時士兵是明甲暗甲都有配備的。按照呂坤的記載,雁門關的士兵普遍厭惡明甲,因爲暗甲使用方便,戰場上也比較隱蔽,不像明甲會反射日光。明甲的唯一用途就是接送上官列隊歡迎時穿着,因爲明甲能反射日光,看上去比較炫目。但是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士兵們的居住條件比較差,鐵器特別容易生鏽,而明甲的甲片暴露在外,生鏽了就太醜了,因此軍官們會督導士兵們時常打磨,以免影響美觀。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士兵天天磨甲,哪有功夫去訓練,種地吶?

不訓練不種地是不可能的,因此士兵們只好利用休息時間磨甲,苦不堪言,另外明甲是用繩子串連而成的,要打磨就得解開繩子,一片片打磨,磨完了再裝上,整個過程下來,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而穿連甲片是個技術活,大頭兵是掌握不了的,必須僱人,這僱一次人,就得一個月的錢糧。好不容易磨好了吧,一下雨,得,又生鏽了。

按照士兵的陳述,每年接送上官也就一兩次,但是明甲給士兵帶來的累贅則實在太多了,“軍士之孽明盔甲居其半”。因此,呂坤視察時,士兵們都哭着向他陳述明甲的壞處。呂坤認爲,既然明甲不如暗甲實用,那麼除了軍官們需要考慮觀瞻,配發明甲之外,士兵們完全沒必要配備,這樣不僅節約成本,還免去了士兵打磨鎧甲之苦。

不過,呂坤的這個說法,是否屬實,還是有待商榷的。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曾經說過“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觀,內裏鐵葉,一片數個眼,鏽爛惟存鐵形,還是好的,其空落如篩子一般,敵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這說的就是邊軍鎧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狀況。這要是兩下一對比,就細思恐極了,布面甲因爲甲片在裏面,所以鏽了也看不到,換句話說,那就是布面甲更有利於糊弄上司。那麼這樣看,雁門關的士兵們所說是否屬實,就很可疑了,畢竟布面甲這玩意最早也就是元朝纔有,之前一千多年時間大家都穿普通札甲,也沒聽說不方便打仗。或許,對於雁門關的士兵來說,他們真正在意的不是打仗,而是如何偷懶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