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重新看了一遍電影《少年的你》,周冬雨和易烊千璽演的,講老實話還是值得一看的。看的時候,那些玩命學習備戰高考的畫面,令人唏噓,所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高考制度很殘酷,現在年年都在講高考改革,但是年年都還是那樣如出一轍。

我查了一下,中國是從1952年開始設置了高考制度,撇開中間文革斷了10年,高考制度已經施行了快60年了。想要改革談何容易?

不過轉念又一想,古代中國人的“高考”,也就是科舉考試,它是什麼時候開始施行的呢?

有說是漢朝,有說是隋朝。甭管是漢朝還是隋朝,那都是2000年左右的悠久歷史了。這樣說來,如今高考這60年曆史,跟科舉制度歷史比起來,當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古代科舉考試

這時候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想當初1905年的時候,清政府當權者是下了多大的決心,才決議廢棄了那已經施行了兩千年的科舉制度。

這相當於把一顆已經茂密生長了幾千年的大樹,突然給連根拔起,這種改革力度纔是真正的夠大。

那時候中國面臨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爲什麼要“痛下殺手”?

這裏要說到一個新詞語——“清末新政”,所謂廢棄科舉就是清末新政的重大舉措之一。

晚清王朝的最後十年,也就是從1901年到1911年左右,以慈禧爲首的清政府當權者,曾經在全國上下開展了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從政治到軍事,從經濟到教育,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全部都在改革,包括廢棄科舉、興辦新式學堂等等。

對此,曾有學者評價,那次清末新政的改革力度之大,空前絕後。

“慈禧晚年實行新政,並準備立憲,其中一些改革舉措,不僅超越了百日維新,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空前的”。

慈禧與外國使者

這裏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慈禧是受了什麼刺激,才下這麼大決心搞這次大改革?她是主動爲之,還是被迫爲之?她不是最討厭變法維新那一套的嗎?

這裏就先從慈禧這個人開始說起。

說起慈禧這個女人,圍繞她最核心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權力慾望。

末代皇帝溥儀曾經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裏,談到慈禧的時候寫到:

“慈禧是個權勢欲非常強烈的女人...她在庚子逃亡之前,還不忘叫人把珍妃推到井裏淹死,又何嘗不是怕留下後患而下的毒手?維護自己的統治,纔是她考慮一切的根據。”

清朝歷史上從來沒有皇太后主政的先例,慈禧卻前後三次垂簾聽政。

這是一個對權力,對政權,對統治,有着無比強烈控制慾的女人。

但是,她在經歷了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晚年卻開始進行變法,即“清末新政”。

因爲1901年這前前後後,給慈禧等當權者造成的刺激實在是太大了。

光緒畫像

說起八國聯軍侵華,就不得不說這中間有慈禧的很大責任。

當初是她聽信保守派大臣之言,故意讓義和團與帝國軍隊之間相互廝殺,想着“坐收漁翁之利”,最後越鬧越大,直接引起了八國聯軍進京。外國人進京,名爲保護本國公使,其實早就看上中國這塊肥肉,苦於沒有藉口,這下可以順理成章了。

所以說,慈禧同意施行“清末新政”,說是自省也好,說是愧疚也好,都跟當初犯下的錯誤是分不開的。

第二方面,清末新政的順利推行,還跟著名的“兩宮西狩”有一定關係。

“兩宮”指的是慈禧和光緒,“西狩”聽着是個好聽的詞,其實就是逃亡。

1900年5月,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和光緒大喫一驚,倉皇失措,趕緊收拾東西往西逃亡,一路不敢多停下來,最後一直跑到西安才徹底放心。

可以說,“兩宮西狩”這一路上是罕見的艱苦日子。

有一個叫王文韶的學者,曾經在家書中寫到當時的慘狀,“太后身穿粗藍夏布衫,亦不梳頭。皇上穿黑紗長衫...出京三日,均睡火炕,無被褥,無替換衣服,亦無飯喫”。

這是何等的悲慘遭遇,慈禧和光緒兩人,匆匆忙忙連換洗衣服都沒帶,破衣爛衫,沒有飯喫,沒有被子。

而且根據記載,慈禧自己對此的描述更加悽慘,“連日奔走,又不得飲食,既冷且餓。途中口渴,命太監取水,有井矣而無汲器,或井內存有人頭,不得已,採秫粃稈與皇帝共嚼,略得漿汁,即以解渴。”

意思是,慈禧想喝水,找了一口井但是沒有取水器,而且井裏似乎有死人,最後實在沒辦法,找了一些類似高粱杆之類的植物,慈禧和光緒兩人反覆咀嚼,才能勉強喝到一點漿汁水。

這樣的慘狀,令習慣了錦衣玉食的慈禧,感到十分受挫,況且這些都還是她一手造成的。

兩宮回京

“兩宮西狩”這一路上,除了喫不飽穿不暖,還好不容易見識到了底層老百姓的疾苦生活,甚至令她發出了感慨——“我不料大局壞到如此”。

據一個叫吳永的人記載,慈禧曾對她說過類似自責的話,大意是我是當家負責的人,現在鬧到如此,總是我的錯頭,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人民。

所以說,“兩宮西狩”路上的悲慘遭遇,不僅讓慈禧喫盡苦頭,同時也萌生了一種憂國思民、救亡圖存的想法,這也是後來施行“清末新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說第三個關鍵因素,就跟慈禧本身的權力慾有關了。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主權和財政控制,已經達到了最高點,中國徹底淪爲了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亡國滅種的危機幾乎就在眼前了。

與此同時,慈禧作爲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面臨着空前絕後的權力危機。

帝國列強爲什麼偏向光緒,因爲光緒個人傾向於變法維新,因此外國人對慈禧這個守舊派是恨之入骨,時不時插手清廷內政,甚至有意扶持光緒上位。

這對於慈禧來說是非常不能接受的,從1861年的“辛酉政變”開始,慈禧當權已經40年了,現在卻突然受到了“逼宮”的壓力。

慈禧

所以說,慈禧最終同意變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私心,就是藉此延續自己的統治地位,緩解國內外變法派的逼宮壓力,順應時代潮流保住自己的權力。

1901年,尚在西安還沒回京的慈禧,下發懿旨表示母子一心,臥薪嚐膽,“中國當今自強,以力行政事,惟不知從何措手耳”。

從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採取了多達30多項措施,來施行所謂“新政”。

最受人關注的就是1905年的預備立憲,這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這是要改革政體,是最傷筋動骨的,可以說難上加難。

另外,比如禁止纏足、禁止鴉片,允許滿漢通婚,比如讓袁世凱大力搞北洋新軍,比如大力主張到日本留學,廢棄科舉,興辦學堂等等等等。

兩宮回京

這些內容都是實實在在有在施行,只不過,時間已經太晚了。

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駕崩,次日慈禧也去世。兩宮相繼去世,給新政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政權交接必然會引起血雨腥風,之後當權的攝政王載灃,忙着收攏皇室利益,1909年1月盲目罷黜袁世凱,在朝廷上造成巨大震動,這必然對新政改革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尚在起步階段的新政改革徹底失敗,清政府滅亡,中國也由此徹底告別了封建統治的年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