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花子健

“民營航天公司迄今爲止的三次入軌嘗試,只有一次成功了。”星河動力聯合創始人夏東坤在接受新浪科技採訪時表示,即使成功的這一次,火箭也還沒有進入規模化量產階段。

11月5日,星河動力將進行民營航天公司的第四次入軌嘗試。

中國民營航天事業已經走完第一個五年,依然處於起步階段。2015年6月,藍箭航天成立,拉開了中國民營航天的序幕。

藍箭航天創始人張昌武在Space X與NASA在2020年5月將龍飛船送入太空後,曾經發出一番豪言,“過去三年多的時間裏,我們國家給民營運載火箭一路開綠燈,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這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5年,中國一樣可以誕生一家對標Space X和藍源起源的公司,甚至在液氧甲烷領域超越他們的民營公司,不管是不是藍箭。”

然而,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民營航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還在非常着急地等待,中國的民營航天企業什麼時候可以拿出高可靠低成本的方案。”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峯在接受新浪科技採訪時表示。

“錢”景和困難

北航投資執行總裁王劍飛在接受新浪科技採訪時表示,商業航天是有很高門檻的創業門類,不像一個人有一個想法,有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就可以創業,不是誰都可以去造火箭的。對於航天的創業者來說,必須是有很長時間的科研背景,甚至說必須做過火箭的系統工程纔可以幹這個事,纔不會走彎路。

“但火箭又不像航空發動機或者光刻機那樣,單靠一個創業團隊做不出來。火箭是有很高的門檻,但不是那種不可戰勝的門檻,只要把各個專業的人,比如說做動力的,做接口的、做結構的、做控制的、做通訊的這些系統的專家集齊了,就能把這個事幹出來。”王劍飛說。

除了相關人才的有機結合之外,政策和市場需求也催生民營航天的發展。2015年前後,國家先後發佈多份相關文件,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航天領域,打破了原本相對封閉的環境。市場需求也在快速增長。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表示,民營航天發展前景來源於市場需求。根據各公司官網統計的中國商業衛星星座計劃,約有累計178噸的發射需求,如果平均履約週期爲7年,則每年運力需求約爲25噸。

截至2020年2月,航天科技集團官網披露的2021年長征火箭搭載餘量僅有約5噸。據此初步測算,2021年將有20噸的運力缺口,這部分需求將留給包括藍箭航天、零壹空間、星河動力等商業發射新力量。

張昌武透露,早在2014年他們就發現全球衛星發射市場對於低軌衛星發射需求已經非常明確,他如此形容這個市場,“就像一個堰塞湖,到2020年,大約有6千顆左右的衛星在尋求發射。”

但在廣闊的市場面前,民營航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火箭發射和入軌的成功率;第二則是規模量產。

2018年10月27日,藍箭航天研製的“朱雀一號”三級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各界對於中國民營航天首枚入軌火箭寄予厚望。然而,火箭一二級、二三級分離成功,整流罩分離成功後,三級出現異常,其搭載定製微小衛星“未來號”未能入軌。

正如夏東坤所說的那樣,如果星河動力的火箭發射入軌成功,將成爲民營航天全部四次入軌嘗試中成功的第二次,行業的整體成功率將達到50%。“但不是一發火箭發射成功就可以了,即使我們這次火箭發射很順利,也不能證明我們就解決了所有量產問題。因爲量產上要付出的努力,可能和研發產品要付出的努力要更高。”夏東坤錶示。

此前,星際榮耀在2019年7月發射的“雙曲線一號遙一”固體運載火箭是唯一一次由民營航天公司成功發射的火箭。但在發射成功後,這款火箭產品至今仍然沒有實線規模化的量產。

這意味着,在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後,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才能走到規模化量產階段,在可以保證穩定和可靠性後,才能實現楊峯所說的“高可靠低成本”的目標。

湧入的投資人和中國的“Space X”

2020年4月20日,在國家發改委的例行在線新聞發佈會上,明確信息基礎設備被納入“新基建”,而衛星互聯網則成爲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代表之一。

而早在政策之前,投資人便已經開始佈局;政策之後,投資人更是聞風而動,大量湧入。特別是遠在大洋彼岸的伊隆·馬斯克和他的Space X,每一次發射試驗都引發全世界的關注之時,更能吸引他們參與到打造中國的“Space X”當中。

2019年和2020年兩會,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雷軍連續兩次提交相關民營航天的提案,並呼籲將推動衛星互聯網發展納入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在提案之外,雷軍和他的順爲資本早就在該領域展開佈局,星際榮耀、銀河航天和深藍航天都拿到了順爲資本的投資。

2020年8月,星際榮耀宣佈完成創下國內民營航天領域單輪融資紀錄的近12億元B輪融資;1個月之後,藍箭航天宣佈完成12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天兵科技也隨後宣佈完成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

“從長期來看,中國需要自己的Space X。”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李竹在接受新浪科技採訪時表示,通信、遙感、導航等需求日益增加。他認爲,Space X得到了國家層面的支持,迅速發展,中國的民營航天肯定要跟國家戰略緊密配合才能做強做大。

王劍飛也表示,從中國航天產業發展和未來的國際競爭來講,中國都需要擁有自己的Space X。“目前,航天領域依然是國家隊在主導,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民營企業會慢慢成爲主導力量,這也是市場的需要。”王劍飛表示,對於中國的民營火箭企業,也確實需要像Space X,可以提升民族的自豪感。

同時,民營企業對市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對成本的降低有更強的訴求,從而能盤活相對封閉的航天市場。此外,中國也必須要有一家在覈心技術能夠對標Space X的一家企業,才能確保自己不會被落下,也是未來國際競爭的需要。

王劍飛和夏東坤都認爲,資本的大量湧入對行業來說是好事,解決了行業在資金方面的需求。不過,王劍飛認爲,行業在不同的階段是需要不同的資本的。早期階段,風險投資對於航天創業企業的幫助更大,除了資金,他們還能爲這些技術人才帶來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經驗。

隨着行業的發展,民營航天會更需要產業資本,比如國家引導基金,軍民融合產業基金,還有包括地方政府的引導基金等,帶來資金之外的供應鏈、基礎設施資源和體系資源的支持。

“進來的投資人,其實對這個行業的理解並不多,但是至少大家很有熱情。”楊峯告訴新浪科技,這是行業和投資人的雙重進步。一開始,投資人對這個行業的態度是不理解、不相信,現在已經變成了很有熱情,只是不理解而已。“我希望這個熱度持續下去。”

行業還需要3-5年才能跑出來

整個行業,包括民營的衛星公司,對於民營火箭的等待越來越迫切。“我們還沒有看到便宜又可靠的民營火箭,中國的民營火箭還需要一點時間,我們也等得很着急。”楊峯表示,未來的需求會非常旺盛,但中國的多家民營航天公司成功率還不是特別高。

“還需要3到5年時間,民營航天會有比較好的表現。”夏東坤告訴新浪科技,民營航天是一個典型的“三高一長”的行業,即“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和“長週期”。

王劍飛告訴新浪科技,和互聯網企業不一樣,跟系統集成相關的科技企業必須一步一步來,比如火箭,部件要一個一個生產,再連接起來,一家企業即使融資100億元,也還是需要10個月才能造出一枚火箭,這也意味着回報週期會變得特別長。

這也與投資行業發展規律也有相關性。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屬於商業模式和應用創新的時代,依靠人口紅利,一個很好的想法就能用過模式創新獲取大量用戶。但技術創新需要的是長時間的投入資金和人力,才能獲得回報,也有可能變成竹籃打水。“但未來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科技創新的項目。”王劍飛說,“一家企業如果成長起來,至少10年。”

在度過第一個五年之後,民營航天還需要下一個五年。夏東坤認爲,民營航天應該憑藉早期的高投入,小步快跑度過驗證期,研發應該從小到大再做到難,不然很難存活。“民營航天應該儘快實現自我造血,才能降低發展過程中的風險,研製的風險,對資金依賴的風險等。”夏東坤說。

楊峯則認爲,中國民營航天,在社會輿論、資金上都已經具備了很好的條件,最缺乏的是更深入參與中國航天的發展中,得到更多的主流任務,這樣才能更快發展。

資本湧入,政策扶持,第一個五年過去後,在下一個五年,我們能看到中國的Space X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