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利字当头的古训,不但凡夫俗子不能幸免,就算达官显贵也会深陷其中欲罢不能。天下芸芸众生为了利益可以蜂拥而至也可以为了利益各奔东西,甚至反目为仇。

今天的主人誉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这样一位在众多科学领域都有很深造诣和成之人,本来可以名垂青史却因一件事而留下了污名。他是谁?他又做了什么呢?

全能伟大的科学家

沈括,(1031年---1095年)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仕宦之家。沈括自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说起沈括的科学成就绝对可以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而且还是专家以上级别内行人。

在天文改革立法方面主要是编著《奉元历》弥补了旧历《大衍历》的不准确算法、提出了《十二气历》。改良了圭表、改进了浑仪。

在地里方面的成就是耗时十二年编制成《天下州县图》翔实的内容、精准的图例前所未有。应该是最早、最完善的全国地图了,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这些天文地理方面成就也只能是沈括一生成就中的冰山一角。数学上提出会圆术;化学上发现石油制墨、胆水炼铜等技术;医学上著有《良方》、《灵苑方》;还有关于古代音乐方面的《梦溪笔谈》。

在朝为官期间,沈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书籍,并在担任了馆阁校勘后接触了皇家藏书。在工作之余,沈括将其研究整理成书,撰写了22册共155卷的著作,其中包括《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熙宁奉元历》和《圩田五说》。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军事,艺术等方面。英国科学史学家约瑟夫·李约瑟(Joseph Needham)称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开罪苏轼、再别王安石

那时,王安石一直想进行改革。得知后,沈括非常支持王安石。王安石也不断地提升沈括升官,他的朋友苏轼选择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随着两个派系的冲突不断爆发,沈括和苏轼也分道扬镳了。

后来,苏轼被调到杭州工作,沈括因种种原因碰巧来到了杭州。尽管他们两个有不同的政见,但他们毕竟是以前的朋友。

不曾想,沈括竟然拿着苏轼的新作诗句,详细的注释后交给了皇帝,称苏轼“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还牵涉到30多个亲戚和朋友。

也许沈括并不是这个意思,两人只是立场不同也不止于此。但实际上,沈括做的另一件事却被后人广泛知晓。那就是“背叛”王安石。

沈括在王安石的欣赏和提拔下得到了步步高升,然而,在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免职宰相后,沈括不断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弊端。此事传播开来,人们都纷纷指责沈括“背叛”了王安石。

由于沈括是在王安石被免职后做这些事情的,所以被他人落下了口实。第二年,王安石复后曾当面指责沈括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并在工作中不断打压沈括。

公元1095年,沈括因病去世,享年65岁,一代科学宗师陨落了。沈括真的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吗?恐怕并不是。沈括在取得伟大科学成就的同时也造就他了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懦弱的性格。不能据理力争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这个缺点让他既没有处理好同僚间的友谊,也断送了自己的仕途。

我们虽没有沈括的才华,但我们要向沈括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争取考试做到门门及格吧!我们也要遇事坚持自己的态度观点,不要轻易的妥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