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我必須承認,在中學時代我有過一段瘋狂看小說的經歷,而那時候基本上一天可以看完兩本從周邊小書店裏借到得八百頁小說。雖然這段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可誰成想前些天我又利用每天閒暇的時候,用了不到兩週的時間看完了一部1500多萬字的小說。

當然了,看小說這樣的事情,沒有什麼可值得拿出來說的,畢竟作爲帶來精神娛樂的源泉之一,它也早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並且早就開始陪伴我們。

不過有趣的其實並不是前些日子看小說的經歷,而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些事情。

你也知道,平時我空閒的時候就會坐在電腦前寫一些東西。雖然閱讀量並不是非常出衆,但也始終能收穫不少朋友的認可,所以,於我而言不僅有充足的動力,也一般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寫東西”這件事情。

不過想來你也能夠想象得到,在看小說的那段時間,我的主要精力除了放在日常生活所需上外,就主要放在看小說上面了,所以會有兩週左右的時間才寫了大概四五篇、每次剛寫沒幾分鐘,就會又把注意力放到小說上、基本上難以靜心完整的寫完一篇文章等類似的狀況發生。

“人的精力本來就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做很多事情,這個我倒能理解,但是讓我意外的是,你作爲心理諮詢師,似乎在自律方面做的並不好。”

沒錯,人無完人。雖然我也覺得寫作是一件輕鬆、有益的事情,也總能在寫作過程中收穫很多東西,但當一些訴求被壓抑的太久了,就會出現類似這樣爆發的狀況。而這也是爲什麼“節食減肥往往會反彈”、“延遲滿足,只是‘延遲’而不是不滿足”等一般規律出現的原因。

不過那段經歷也確實表現出了“這樣的爆發,除非等到小說看完,不然難以自然結束”這個問題。

而與此同時呢,在小說看完之後,我本應逐漸恢復一天6000字左右的節奏,但似乎即便慾望得到了滿足、我又開始專心寫東西,可寫東西的速度、思維的活躍程度似乎明顯降低了。就像上週寫的某篇文章,總共不過2500來字,按平時的狀況大概一個半小時就能寫完了,可我不僅寫了4個小時,還在中途頻繁懊惱“接下來該寫點什麼”,思路斷斷續續的總是連不上。

“寫文章不就是這樣嗎?這有什麼奇怪的,我平時寫作文都要頭禿,何況你這長文呢。”

在這裏並沒有別樣的意思,但是對於我來說,平時的寫作習慣就是有了靈感就可以寫、沒有提綱,如寫散文一般,一邊寫一邊往下順,但又不繞開主題,所以過往幾百萬字的寫作經歷中,鮮少出現這樣異常卡殼、如鯁在喉的狀況。

說起來,如果不是這次“卡殼”,我也不會將之前看小說的經歷與寫作聯繫起來,雖然在理智層面我清楚的知道“萬事萬物都是存在聯繫的”。

那在看了這些基本信息之後,如果讓你來回答,“你會覺得這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呢”這個問題,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呢?

可能答案中包括了“看小說看得厲害,所以有些透支精力,過兩天就好了”、“雖然只有不到兩週,但看小說也算是個習慣了,現在習慣還沒調整過來”、“小說是慾望,十分‘誘人’,而慾望一旦被滿足了,就還想要滿足,所以就不那麼用心了”……

咳咳,本來我還想把這些寫到文章裏湊個數,但既然你都已經想到了,那看樣子只能說些別的了。

在心理諮詢這個行業裏有不少流派,其中有一個偏重於個人認知、個人行爲的認知行爲流派。而這個流派有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核心的觀點,那就是身與心是互相影響的。

“即便我不知道有這個流派,那我也知道這句話呀,幹嘛在這裏強調呢?”

我也覺得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我也知道對於這句話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看法,所以,爲了增加互相的瞭解和理解、避免因爲“藏着掖着”與“不敢直白表達”而產生誤會,我覺得還是需要簡單講講自己的看法。

所謂的身、心相互影響呢,其實很簡單。

除了非常有限的本能外,每當我們想要做些什麼的時候,大腦會先進行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加工,就比如,今天中午我們打算去喫熱騰騰的火鍋,那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就需要從過往的經歷中回顧“哪家店還不錯”、“哪家店有自己想喫的”,以及遠不遠、跟我一起去的朋友是否喜歡等信息。而產生這些信息的基礎,一方面是我們過往的經歷,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標準。

這裏的“標準”包括了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預測、自己的判斷等方面。那麼信息經過標準的檢驗就會產生一些結果,接着我們就會按照結果去做。就比如,我經過綜合判斷,覺得今天去一家比較近的店比較好,所以就通知大家往那個地方去。

這便是心理層面對行爲的影響。

接着呢,我們都去了這家店。本來大家滿懷期待地想要喫點好喫的,可不知道是更換廚師了,還是其他原因,火鍋的味道特別奇怪,然後結完賬在大門口,大家便都紛紛表示以後不會再來了。

那麼,這時候經歷也就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層面,在這裏也就是我們的認知。

這些大家都是能夠輕易理解。但按照這個方向,其實還有行爲對行爲的影響、認知對認知的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無窮盡的互相影響。

而剛剛提到的看小說與看小說結束後的“專注力不足”、“基本沒有多少靈感”之間就是這樣的關係。

對於寫作來說,雖然它總是圍繞着某些核心,但仍舊是內心想法與思路、個人狀態與品質的整體表現,並屬於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那麼所謂的創造,自然也就對一個人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與思維活躍程度有非常高的要求。

那這時候“看小說”,雖然也包含了用腦,可往往僅僅只是使用了“解讀”功能,也就是去理解文字的意思、去理解章節與劇情,其他方面的功能也就暫時待命了。

“待命”聽起來是一個無傷大雅的詞,甚至包含了“我隨時想,它也就隨時活躍”的含義。只是“長久看小說”這個行爲,一方面取代了我們對自己大腦的控制權,也就是“我們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一方面佔用了大量的注意力,讓平時需要用到的功能閒置,一方面又促成了“通過小說滿足自己”的習慣。

那麼,身體長時間不活動就會機能下降、機器長時間不運轉就會出問題,相應的大腦如果總是處於被控制、被大量佔用、僅使用單一功能的時候,其他方面就會因爲持續不被使用而漸漸的“退化”。與此同時,如果自己對自己的控制權持續被削弱的話,那做不到自律也就沒什麼意外的了,不是嗎?

看樣子,爲了讓自己能夠不那麼容易變笨,還是得有些節制與適度,並需要經常主動動動腦。

那不知道現在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人、活動或軟件,總是會讓你處於被控制、被大量佔用、僅使用單一功能的狀態,一晃眼幾個小時就那樣悄無聲息的溜走了呢?而面對這些,你又準備如何做呢?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