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塞拜疆在冲突中对亚美尼亚使用白磷弹,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因为白磷弹因过于残忍,是国际条约中明令禁止使用的武器。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就对志愿军大规模使用白磷弹,著名的志愿军战斗英雄邱少云就是死于白磷弹。

从天而降的白磷弹攻击

白磷是一种燃点极低的化学物质,在普通的空气中就可以充分燃烧,并产生1000度以上的高温,它一旦沾到身体上,就会穿透皮肉,直烧到骨头上,且无法被扑灭,直至将目标烧至融化,极其残忍。

白磷弹大致出现在二战后期,最早的白磷弹并不是当作燃烧弹使用的,而是作为烟雾弹使用。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美军除了有填充白磷的烟雾弹、信号弹之外,还有专门供M2化学迫击炮使用的M302白磷弹。而据资料显示,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用化学迫击炮向志愿军发射的白磷弹12000余发。

白色的就是M302白磷弹,M2化学迫击炮专用

1952年10月11日,志愿军15军29师要进攻391高地,高地前有长达3公里的开阔地带,这个开阔地带对志愿军而言,简直就是死亡地带,敌军只需用炮火遮断,就足以让进攻的志愿军伤亡殆尽。仗当然不能这么打。

29师立即制定了详细的进攻计划,由87团9连采取潜伏战术,用两个晚上的时间攻占391高地。第一个晚上,9连用匍匐前进的方式,慢慢前进到距离391高地50米处,这需要约整个晚上,因此进攻是来不及的,只能等到第二天晚上再开始进攻。而第二天的白天,整个潜伏部队都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一动不动,把自己当成石头,当成泥土。

网上找到的邱少云烈士的唯一一张照片

11日晚7时,进攻部队来到出发阵地,带着全部伪装,悄悄潜入开阔地的荒草灌木丛中,蹑踪潜行,悄无声息地向391高地接近,并于天亮前到达了预定位置。期间敌人不断打出照明弹,都看不到草丛中埋伏的志愿军。

爆破组长邱少云的位置距敌阵地前沿约60米,一旦进攻开始,他将负责炸毁敌人的碉堡。12日上午,整个开阔地一片寂静,敌人根本不知道下面已经潜伏了数百人,尽管伪装得天衣无缝,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美军对志愿军阵地使用白磷弹

10时许,两名敌军走出工事,向山脚下走来,他们越走越近,眼看就要蹚进志愿军人群中。好在志愿军早有预案,炮兵立即打出了一发炮弹,不偏不倚正落在两人身边,一名敌军被当场炸死,另一名则连滚带爬地往回跑。为了掩护这名敌军,敌人的阵地里很快打出了一排烟雾弹。

前面说过,此时的烟雾弹里填充的是白磷,一枚烟雾弹落在了邱少云的身边,其中的白磷一下子溅到了邱少云的腿上,火就从他的棉裤上烧了起来。

趴在他身后的战友李川虎回忆:“(烟雾弹)一炸开就四处飞溅,有些溅到了他身边的茅草,有的溅到了他的身上,那东西有股臭味,火苗子一下就起来了。”火从邱少云的腿上,蔓延到他的身上、头上,直到整个人都被大火裹了起来。

但邱少云没有任何扑打、翻滚的动作,只是强忍着巨痛,把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任凭大火一点一点吞噬他。他用自己的牺牲,保证了整个潜伏行动的成功。

时至今日白磷烟雾弹仍在使用,图为以色列的白磷烟雾弹(白色)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为了战胜志愿军,是无所不用其极。白磷弹这样残忍的武器,都不算什么,化学武器、细菌武器也被大量使用。联军第二任司令官李奇微因向志愿军大规模使用细菌武器而得了个“细菌将军”的外号。但即便如此,美军仍然无法战胜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