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婦羅”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或者喫過,我們一直都知道的是“天婦羅”是日本的名菜,其歷史距今尚不足400年,但是其實並不是日本自創的,對於這一點想必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並且感到詫異,那麼“天婦羅”到底是哪裏來的呢?

天婦羅其實最早來源於葡萄牙,起初天婦羅的原型是一種名叫“花園小魚”( peixe frito jardim )的葡萄牙食品。

但其製作所用的食材並非只有魚肉,還包括了很多諸如青豆、甜椒和南瓜一類的蔬菜瓜果。

製作時混入提前準備好的麪糊,再進行油炸。由於形狀類似小魚,顏色又因不同食材而五花八門,所以被俗稱爲“來自花園的小魚”。

在中世紀,集體信仰天主教的歐洲人,需要在復活節的數週進行齋戒。受其影響,人們將主動不食用肉類與辛辣的調料。但魚類卻被認爲不同於陸地生物的肉質,所以排除在齋戒範圍之外,所以葡萄牙人發明了一種叫“ad tempora quadragesima”的喫法(這句拉丁文的意思就是守大齋期的意思),同時てんぷら源自葡語 rápido,即“快點”的意思,當時是爲了以較快的速度可以取得充飢的食品。主要做法是將魚肉收拾乾淨後將骨和大刺兒都踢出,然後裹上奶油麪糊下油鍋炸,而經過油炸之後,外皮又香又脆,魚肉還會變得油潤豐腴,且容易儲存,所以立即成爲當地大齋期間非常流行的食品。

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終於讓長期孤懸在歐亞大陸以東外海的日本,有了與外部世界頻繁接觸的機會。葡萄牙商人在16世紀的40年代,第一次抵達日本,很快葡萄牙式的“花園小魚”也通過長崎被日本人所接觸和熟知,最初的天婦羅便孕育而生。

天婦羅之所以能在日本迅速紮根和傳播,不僅僅是因爲葡萄牙人長期同本地人基礎的結果,江戶時代的幕府將軍德川綱吉推行生類憐憫政策,最初只是禁止殺狗,最後發展到連一隻蚊子也不能殺,日本民衆對於殺生食肉是一種罪惡,但是過於清淡的食物缺乏足夠的熱量,當日本人見識了葡萄牙人用面裹着蔬菜海鮮油炸的烹飪方式之後,也開始向葡萄牙人學習將蔬菜和海鮮和在面裏炸,天婦羅就此流行開來。與此同時日本古代的飲食結構,也與原版的“花園小魚”是一拍即合。

在農業技術不發達的時期,日本本土的耕地面積有限。除去稻米、茶葉和養蠶所需的桑葉種植,餘下的土地很難發展大規模的畜牧和養殖。加上佛教信仰的關係,讓當時的很多日本富人都只是以魚作爲主要肉食來源。平日的2-3餐,主要還是以米飯和蔬菜爲主。這種類似歐洲人齋戒飲食的習慣,自然給了天婦羅以很大的發展空間。

這種美食,麪粉的香氣包裹着食物本身自有的香味。咬上一口,酥脆的同時帶着些許汁水,不管是肉類的鮮味還是蔬菜的香味,在嘴裏經久不散,徘徊在你的舌尖,十分讓人留戀,說了這麼久小黃都要流口水了,各位小夥伴們還沒有心動嗎?趕緊一起來品嚐一下這道舌尖上的美食吧。

油炸,到底是不是日本人的長壽祕訣之一,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油炸和甜食一樣能夠帶來瞬間迸發的愉悅感,這是許多菜品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