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也應該是相互激勵共同成長或分享的人,我們都知道交友最怕的是遇到自私自利或冷漠的人,然而相比之下,其實還有一種性格行爲的“朋友”纔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那就是溫水煮青蛙一般道德理念的淪喪,三觀扭曲心態下的感染。

鄧瑞剛剛洗完澡就看到自己朋友發來的微信“在嗎,諮詢你個事啊”這是她生活中其實挺不錯的朋友,有什麼事似乎都會第一時間和自己商討,她珍惜這段友誼,雖然算不上閨蜜,可絕對也算得上好友二字。

剛要回復,語音通話已經開啓,她接聽後,對方直奔主題的說“瑞瑞幫我分析個事,不是我自己的,有一個男人給一個女人發消息,頻繁邀約後人家女方以你有家庭,不方便聯繫爲理由回絕了,你說男人應該怎麼回覆才能讓她願意繼續呢”

鄧瑞聽完之後簡直懷疑自己的聽覺出了問題“你是想問,一個男人明明自己有家庭有妻室的情況下,怎麼能撩到這個女孩?”“對啊”“他一個已婚族這樣的行爲不覺得可恥嗎”“嗨,他也沒什麼,就是想聊聊,沒什麼特別的目的也挺單純的”

都說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朋友之間反目也算是常態,反目的因素裏有隱惡,但主要原因還是雙方對對方隱惡的解讀而造成的必然,能夠讓朋友間產生情緒的反目和牴觸,一是利益的衝突與侵害,二是原則理念的衝突,無法接納對方的三觀和做派。

朋友要支持,要護短,要有最基本的信任,可往往也就因爲朋友間需要有這樣的前提,從而讓相處間耳濡目染下很容易受到牽連。

利己是人的天性,無知是人的常態,而最終有一些冷漠,可能是人別無選擇的自我保護姿態。

一個人的品行和爲人處世風格,大多與原生態家庭有關,而一個人可能起初會非常理性,也會有自己做人的邊界線,可人卻不可能永遠絕對保持冷靜和清醒,天天年年的相處間,最終行爲舉動可能被傳染。

簡單來說,我們最終可能都會成爲那個自己曾經厭惡的模樣,不要考驗人性,即便是自己也無法保障永遠不變。很多時候,再堅定的信念都可能有被同化的可能,只是時間的早晚,和個人際遇下的氛圍拼湊的等待。

就像鄧瑞,她家教嚴謹,而且此刻雖然不算幸福,也還算平穩,但有朝一日,遭遇人生逆境,內心最爲脆弱需要人陪伴的時候,損友的存在,她可能會無力去分辨。

人越長大越孤單,因爲我們學會了分辨,也開始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階段,走向社會成年後的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並堅持信念,想成爲什麼樣的人,而這是個信仰將直接影響到自己的爲人,又定位在什麼階層的人。

有一種“朋友”的可怕不是自私,那不過是人的天性,而是這種潛移默化下不斷去用偏倚思維感化你的人,有些人可以有交際,但千萬要保持距離,因爲人的道德理念的標準千差萬別。雖然你自律且家教良好,但持續性的影響,根本無力抵禦人性的弱點。#人生感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