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最近總算出了一部相當能打的新劇,上線不久就獲得IMD8.9分,爛番茄新鮮度100%,豆瓣直衝9.2,無疑是網飛今年最拿得出手的爽劇——《女王的棋局》。

這是一部題材小衆的短劇,講的是具有國際象棋天賦的女主貝絲·哈蒙,如何克服成長創傷和社會偏見,在男性主導的國際象棋界殺出重圍的傳奇經歷。

整部劇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女主”氣息撲面而來。

貝絲年幼時與母親相依爲命,母親車禍去世後被送去了孤兒院,年僅9歲就無依無靠。

然而,她並沒有被這種人生坎坷擊垮,而是在孤兒院裏肆意“做自己”。

她從不聽信大人們口中的“淑女”言論,把別人送的洋娃娃扔進垃圾箱;

她拒絕被宗教信條洗腦,經常找藉口溜出教室,跑去看校工薩貝先生下國際象棋;

她鄙視象棋圈裏排斥女性的潛規則,憑藉過人的天賦說服薩貝先生,在地下室裏開啓了國際象棋的啓蒙之路。

幾年後,聰明的貝絲被繼母一家收養,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棲身之所。

只不過,她像很多天才一樣,在同齡人中總是顯得格格不入,承受了無數嫌棄和嘲笑。

但就在其他女孩被所謂的時尚潮流洗腦時,貝絲已經憑藉出色的棋藝在錦標賽中殺遍四方,成爲新聞報道中的“天才少女”、棋手圈裏的耀眼明星。

再之後,她更是猶如“天選之女”一般,收穫了更高級別的比賽資格、更豐厚的獎金回報,和更有威望的業界口碑。

而貝絲的個人魅力,也在一次次比賽中不斷升級。

就連在棋局中被她虐得片甲不留的對手,也情不自禁地拜倒在了她的氣場下……

只不過,在女主眼中,國際象棋纔是一切。

從主線劇情來看,《女王的棋局》是典型的爽文套路——女主拒絕性別偏見,一路開掛、披荊斬棘,虜獲一衆傾慕者,爲國際象棋圈增添了一筆濃重的女性色彩。

故事裏還設置了一個“主角死敵”,蘇聯棋手博戈夫。

通過女主與他的三次交手,來烘托女主在職業棋手之路上的成長與蛻變。

可以說,這個故事相當符合網飛一貫的風格,塑造了又一位打破性別偏見的強悍女性形象。

不過,僅憑女主打怪升級的主線故事,《女王的棋局》還不能被稱爲“高分神劇”。

在這部“大女主”模式的爽劇中,國際象棋並非單純的噱頭,而是融入了劇情,透過棋品看人品。

比如,一開始學習國際象棋時,貝絲的好勝心極強,面對“王后被喫”這種大概率會輸的局面,她依舊不肯認輸。

薩貝先生強行終止了棋局,她甚至會氣得破口大罵。

到了後來,貝絲才意識到自己的天賦遠遠不夠,天才也會碰上瓶頸,認輸是棋手邁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劇名The Queen's Gambit,指的是國際象棋的一種封閉型開局“後翼棄兵”——先手通過暫時捨棄一“兵”的方式,以最快速度爭取棋盤中心位置,是一種攻擊性極強的開局。

在與博戈夫第三次交手時,貝絲先手開局就使用了後翼棄兵,足見她有多麼渴望打敗這個幾乎無法戰勝的宿敵。

這局棋進行到後半程,博戈夫曾經提出和棋。

貝絲如果答應,也不算徹底輸。畢竟,與這樣一個大師級棋手和棋,對於年輕棋手來說已是一種榮譽。

但貝絲拒絕和棋,勢要與擅長防守的博戈夫一決勝負。

劇中詳細表現了最後的廝殺環節,貝絲在主動棄“後”的情況下,依靠“兵升變後”殺出重圍,最終把博戈夫的“王后”死死困住,第一次贏了博戈夫。

會下國際象棋的朋友,一定能從這段情節裏看到別樣的精彩。

即便你不懂國際象棋,也依然能從這部劇中get到爽點。

因爲它最精巧的地方,就是在這樣一個幾乎人人都能猜到起承轉合的爽文故事裏,有條不紊地細緻刻畫了女主的蛻變過程。

貝絲在晉級職業棋手的道路上,最大的敵人其實並不是蘇聯棋手博戈夫,而是她對鎮靜劑和酒精無限度的依賴。

貝絲所在的孤兒院,爲了讓孩子們保持情緒穩定,每天都會派發定量的鎮靜劑。

在大孩子的“指點”下,貝絲學會了偷偷把鎮靜劑積攢起來,專門用於睡前一嗨。

藥物的刺激讓貝絲的思維變得異常敏銳,她甚至能在天花板上用想象力復刻完整的棋局,久而久之形成了藥物依賴。

然而,這種“外掛”並沒有讓貝絲在比賽之路上走得更遠。

在一次比賽中,貝絲被全美冠軍棋手班尼虐得體無完膚,兩人的差距根本不能靠藥物刺激來解決。

雖然這次比賽最終與班尼和棋,並稱爲冠軍,但在貝絲看來就是“慘敗”。

她開始借酒消愁,不再潛心覆盤棋局。再加上之後首次對陣博戈夫就完敗,以及繼母因病去世的雙重打擊,貝絲越發沉迷於酒精帶來的解脫感。

應該說,贏棋是貝絲人生中最容易完成的事,而如何面對失敗,則是她最需要探尋的難題。

她之所以會輕易墜入鎮靜劑與酒精的深淵,原因都與她的原生家庭有關。

在劇中,貝絲的母親愛麗絲,是一個出場不多、但卻始終影響貝絲性格走向的角色。

愛麗絲曾是一名頗有成就的數學家,在職業生涯的巔峯時期與心愛之人誕下了貝絲。

只不過,她獨立、自主的性格並不適合相夫教子。沒過多久,偏執的愛麗絲就帶着貝絲逃離了傳統的家庭生活。

在貝絲僅有的童年記憶中,最讓她耿耿於懷的,就是母親企圖帶她一起自殺前,說的那句“閉上眼睛”。

不甘與絕望,是她對於母親的所有記憶。

某種程度上說,貝絲之後顯露出的孤僻、憤怒和自毀傾向,全都來自她的母親。

而這些消極面偏偏又與她的天賦平起平坐,一次次把她的人生拉向兩個極端。

因此,貝絲總是掩蓋不住她的天才鋒芒,有時甚至到了自負的地步。

同時,她也無法獨自消解失敗帶來的打擊,只能任由自己墮落。

但幸運的是,每當女主陷入低潮,總能遇到扶持她進行絕地反擊的“貴人”。

這其中,有戰勝過她的棋手班尼,多次提醒、督促她遠離酒精;

有孤兒院裏結識的好閨蜜,在她最需要的時刻給予家人般的陪伴;

還有支持她當職業棋手的繼母,她雖然看不懂國際象棋,但卻是貝絲最堅強的後盾。

而對於貝絲影響最深的人,還要數她的啓蒙老師薩貝先生。

正是他的接納,讓貝絲在孤苦無依的孤兒院裏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薩貝先生雖不善言談,但卻通過國際象棋,教會了貝絲人生哲理,他所給予的是貝絲從未有過的父愛。

然而,離開孤兒院後多年的貝絲,未曾回來探望薩貝先生,因爲她一直不把孤兒院視爲“家”。

直到薩貝先生去世,貝絲在地下室發現他珍藏着自己在各地比賽獲勝的剪報,才意識到原來在看似孤獨的人生中,一直有人在默默守護着自己。

貝絲曾經以爲國際象棋是人生唯一目標,鎮靜劑和酒精是救命稻草,但其實這份家人般的支持,纔是她的一切。

所以在與博戈夫的終極一戰中,貝絲不再依賴任何“外掛”,而是憑藉強大的內心與摯友們的支持贏得了比賽。

賽後,她沒有按照計劃接受美國總統的招待,而是走進了人羣中,與國際象棋愛好者一起享受這個遊戲帶來的樂趣。

應該說,貝絲用自己的人生,實現了薩貝先生教給她的“後翼棄兵”。

當你主動放棄累贅般的執念時,纔有機會贏得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