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我們不會抓心、不會安心,所以只會抓物。

中等人抓人抓物;上等人抓心,傳播思想;下等人,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都想抓,什麼都抓不到。

我們每個人生都是這三個階段。

年輕的時候,三十歲之前,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做不成。

四十歲後,就要針對性地去做,不適合的就不要做。

五十歲、六十歲後,就什麼都不要做了,就要總結人生經驗出思想。

在三十歲之前,比的是知識、學問、學位、學歷。

到了三十歲至五十歲之間,就比能力、比事業、比成功,比誰的錢賺得最多、官當得最大、房子佔地面積多廣。

五十歲以後,既不比知識、也不比能力,比什麼呢?比境界、比心胸、比格局、比氣量。

五十歲後就應該修解脫法門了,也就是修減法。

三十歲之前,就要修加法,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嘗試,什麼都要去付出,什麼都要去奉獻。

因爲,在五十歲之前,我們做的都是有爲法,都是加法。

到了五十歲後,如果還不會抓心、不會抓思想,還在抓人、抓物,還像三十歲之前那樣,眉毛鬍子一把抓,你就不可能成就了。

你的人生也會很累了,已經定位定錯了。

如果在座的還有三十歲之前的,現在就還有機會學知識,要不停勇猛精進地學。

過了三十歲,你還在讀書,連自己的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還要父母親供你去讀書,就不對了。

你可以去讀書,但要邊讀邊工,一邊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一邊讀書學習。

三十歲之前你可以直接學習,三十歲之後就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也就是說,三十歲到五十歲就是做事的年齡了,就不應該拿時間來學習。

那麼五十歲後,就不要親力親爲地做事了。應該放手、放權、培養接班人。

你應該出思想了,站在最高位出思想。如果什麼事情都還親力親爲,身邊什麼人都留不住。

因爲你留下的人什麼事情都學不到,所有的工作你都做完了,身邊的人怎麼通過工作學習東西?

同樣,我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修的法門也不一樣。剛開始,什麼法門都應該去嘗試一下。

如果你是一個修行人,沒有嘗試過淨土法門、禪宗法門、密宗法門、律宗法門,是沒有資格說自己是一個修行人的。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一定是通過綜合素質成就出來的。

尤其是我們出家人,來到面前的人,各界各層次的都有。經商的來到面前,要懂得引導他如何經商;從政的人來到面前,要能告訴他如何從政;搞文化藝術的人來到面前,要會教他們如何搞文化藝術。

宗教徒來到面前,佛教的,要懂得教授怎麼修佛教的法門;道教徒,要告訴他如何修道教法門;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來到面前,要會教他們怎麼解讀《聖經》、解讀《古蘭經》。

你可能會說,我是一個佛教徒,去讀《聖經》、《古蘭經》、《道德經》,是不是在背叛師門?是不是外道?

若是在過去,你佛教徒讀《聖經》、《古蘭經》、《道德經》,就是在背叛師門、就是外道。

但是,在今天這個包容的時代,作爲一個傳教士,必須是一個綜合性的傳教士。

因爲來到你面前的不僅僅只有佛教徒,還有道教徒、伊斯蘭教徒、儒家學者,還有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

五十歲後,並不是要追求做事的成功率。

五十歲以後,要學會包容、忍讓、平等觀。什麼叫作平等觀?一視同仁。

不要認爲這個人好,就多和他交往;那個人不好,就不和他交往。一定要一視同仁。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會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安排得恰到好處。

就如同我們平時所說的,巧匠能工。巧匠沒有丟棄的材料,每一塊材料他都能夠因地制宜地雕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

我們認爲,這個材料沒有用,那個材料沒有用,都把它扔掉。其實,是我們自己沒有智慧。

有智慧的能工巧匠,他手裏面的每一塊木頭、每一個材料,都能夠因地制宜地變成精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