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曾经提问过:在QQ群、微信群之前,老师与家长之间如何互动?在很久很久以前,老师与家长之间很少互动,即便有,也就一个学期偶有一次家访或电话联系。简单地讲,以前大多数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学校、老师的事,家长只负责交学费、资料费就可以。

随着教育不断改革,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最明显的就是教育减负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去应试教育改素质教育,家校共同教育等等。这一切的运行,仅靠短短的在校几个小时由老师完成所有的教育工作,肯定是行不通的。那么,老师就不得不分出一部分教育工作让家长承担了,在通讯发达的今天,班级家长群也就应运而生。每个班级至少建立3个家长群,一个用来给老师布置作业、发布通知;一个用来老师和家长沟通交流,一个用来家长之间互相联系。

难怪不少家长抱怨:我们小时候读书根本没有家长什么事,为什么现在孩子读书,家长几乎全程参与:陪写作业、批改作业、大大小小家长会就不说了,还要安排家长去打扫教室。本以为教育减负这么多年,孩子的学习压力会有所减缓,事实上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升学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也跟着越来越受累、焦虑。

前段时间网络上疯传了这么一段,就是有关家长退出孩子班级群一事,看着视频里的家长委屈地哭着像个孩子,很是心酸!不少家长也有同感:不是不关心孩子,也不是看到群里的通知故意不回复,只是忙着加班、开会,根本就没来得及看手机。

没想到这一件事,竟然上了央视新闻。同时也透露:在过去的近20年教育减负的口号里,喊得很响,不仅没有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反而把家长也卷进去了,并且越减负,学生、家长的负担越重。根据几位教育研究者的观点,不难找到这种尴尬的根本原因。

1.最新部编版教材过于简单

家长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考试得100分成了家常便饭,是孩子太聪明学习能力强,还是所学知识点过于简单,翻翻现在的教材就可以得到答案。为了教育减负,学校只能按大纲授课,平时考试全班平均分都是95以上,到了中考,却有50%的初三学生上不了普高,只能被强制分流去职校。

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后没有升学的机会,不得不把孩子送进补习班,去拓展与中考高考接轨的知识点。学生在学校被各种素质教育占去了大量的时间,放学后还要去校外辅导班补主课,学校给中小学生减负,可家长却不惜承受沉重的经济压力给孩子施压。

这样的教育减负,中小学生就像一个支点,一头挑着学校功课,一头挑着家长期待,不管哪头升起或者降下,受力点始终落在支点,减负是不可能实现了。

2.所谓的家校合作,成了老师甩锅的理由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缩短了不少,导致学生学习必考学科的时间捉襟见肘。老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按大纲要求传授知识,不得不抢进度,赶时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囫囵吞枣,导致消化不良,写起作业来个个成了困难户。

怎么办?不是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依靠老师,还得家长参与吗?那么,家长群是时候发挥作用了,老师在给孩子布置作业的同时,也给家长安排任务,家庭作业要家长批改、签字!

由于孩子在学校里学得半懂不懂,不得要领,写起作业来不是这里出错,就是那里卡壳,家长不得不花时间和精力帮助孩子消化知识点,并且要保证作业100%正确,否则,老师就要在班级群里点名“批评”了。传道授业是老师的职责,可不少老师不着痕迹地这把锅甩给了家长。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陪孩子写作业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当下的教育减负,将老师的工作顺利转移到非专业的家长身上,家长能不感觉越减负越辛苦吗?

3.不伦不类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在很多家长看来,无非就是让孩子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学校开课除了必考科目,另增添一些兴趣爱好课、集体活动等,但学习不能丝毫放松,因为中考高考指挥棒在,凡计分科目,都得往死里学才能得高分。素质教育听起来像似快乐教育,近些年来被不少家长追捧,他们批判、痛恨应试教育,可到了孩子升学的时候,又恨不得给孩子分秒必争地刷题、押题。

没办法,素质教育再好,都得回到中考高考中来。在我国目前阶段,我们来倒推一下升学历程:要想上好的大学,就必须上好的高中,要想要上好的高中,就必须上好的初中,要想上好的初中,就必须上好的小学,要想进名校,最起码要经得起应试教育的考试。也就是说,中考高考的终极存在,一切素质教育都得回归到应试考试上。

归根结底,素质教育的骑墙之态,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如今的减负教育、素质教育、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搞得学校、老师费力不讨好,另一方面家长、学生原来的负担没减轻,背上却又被加压。结果自然是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没有一方过得舒服,班级群里矛盾不断,家校关系自然就越来越紧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