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之前,咱不妨來設想這樣一種情況:有個國家自恃軍力強盛,乘素來頗有嫌隙的鄰國之危派兵想狠撈一筆,不料出於種種原因,前者非但沒能得逞,反而一度尷尬地陷入被動。雙方隨後陷入死鬥,正當天平漸漸向對手傾斜時,發動戰爭的一方突然有一夥人挺身而出力挽危局,最終令國家得以全身而退。

毫無疑問,在上述境況中,這些人絕對堪稱國家英雄。歷史上兔死狗烹的案例不少,但恐怕再愚蠢的當權者也不會選擇在風頭上挑事。然而在離我們並不遙遠的歷史中就上演瞭如此荒謬一幕:英雄爲國家立完功,非但沒有受到任何嘉獎,反而立即慘遭清洗。這個故事發生在90年代初的伊拉克,當時,海灣戰爭剛剛結束,薩達姆藉口空軍在戰爭中表面低迷而興師問罪,他甚至還親自開槍處決了十幾名“罪犯”。然而考慮到這段歷史的前因後果,薩達姆如此大動肝火,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這段歷史稍稍曲折,咱不妨從頭講起。

1979年,伊朗搞了個不得了的大新聞:軟弱腐朽的巴列維王朝垮臺,隨着末代君主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倉皇出逃,伊朗短命而失敗的君主立憲時代宣告結束,並在隨後成爲政教合一的國家。這事兒在歷史上頗具爭議,有人說霍梅尼集團是在開伊朗歷史的倒車,但更多的人認爲,伊朗再怎麼折騰也是人家內政,人家咋高興咋來。雖然話這樣說沒錯,但西鄰伊拉克早就饞得眼冒金星蠢蠢欲動了。

原來,當時伊拉克、伊朗都是當時中東地區賬面實力數得着的國家,伊朗無限親近西方,亦步亦趨地追隨着美英的腳步,換來了令人炫目的繁榮;伊拉克則是迎來了年輕而雄心勃勃的掌權者薩達姆,他一上臺就往基建和軍隊建設上砸大把銀子,國力與日俱增,乍看富得流油,強得一塌糊塗。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且不說小小的中東地區能不能容得下兩位“霸主”,兩國間還有十分直接尖銳的矛盾——歷史上,兩國就阿拉伯河的歸屬權問題沒少鬧彆扭,直至1975年,兩國正式達成協議,以阿拉伯河中心線爲界,一國一半。

這樣的安排看起來公平公正,但伊拉克這邊卻一直如骨鯁在喉。畢竟阿拉伯河是其通向波斯灣的唯一通道,如此要害的咽喉讓人家扒拉走一半,這算咋回事兒?然而伊朗也不嫌自家地盤大,況且巴列維王朝時代的伊朗國力不可小覷,伊拉克即使再不開心也不好發作。眼下巴列維政權倒了,伊朗正忙着改旗易幟,這給伊拉克提供了可乘之機;更關鍵的是,勁頭上的伊朗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老爺子還撂了句狠話:要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之火燒遍整個中東。這可是個大項目,霍老爺子建議大夥兒先練練手,不妨先去伊拉克搞點動靜,順帶着推翻薩達姆政權。

這話可是把該惹不該惹的全惹惱了。首先,宗教問題在阿拉伯世界裏本身就很敏感;其次,開玩笑也得分人,薩達姆顯然不是愛開玩笑的主。除此之外,美國痛失巴列維王朝統治下的伊朗這個聽話的小弟,恐怕咋看新政權都不會順眼;同時,當時的伊拉克跟蘇聯正眉來眼去,朋友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敵人,伊拉克要搞事,蘇聯肯定會支持。如此一來,國內局勢穩定、軍力強大、身旁站着一堆阿拉伯盟友且身後站着兩個超級大國的伊拉克對上了剛剛革命完、國內局勢亂糟糟、周圍一圈全是仇家的的伊朗,表面上看,一場天平完全傾斜的衝突是在所難免了。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率先發難,出動5個師又2個旅、坦克1200餘輛向伊朗15座主要城市同時發起進攻。在陸軍推進的同時,空軍先對目標發動了一輪飽和轟炸,如此犀利的進攻似乎勢在必得,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軍力打了個對摺,伊朗非但絲毫不慫,甚至還在次年9月打起了反擊戰。更要命的是,1982年3月,伊拉克軍隊喫了場恥辱性的敗仗,一役損失精銳4萬餘人、坦克500多輛,甚至其中有約1/5的坦克還不是被摧毀的,而是幾乎白白送給了對手。趁着這個勢頭,伊朗方面又集結大軍,打算連本帶利把戰爭初期的損失全都打回來。

當年年中,伊拉克終於撐不下去了,流氓當不成就開始講道理,單方面宣佈停火撤軍,還翻出7年前同巴列維國王簽署的《阿爾及爾協議》。6月,伊拉克軍隊全部撤離戰區,結果轉頭一看,伊朗軍隊竟攆在屁股後邊打過來了。後者痛打落水狗,集結12萬大軍一舉將戰線推至伊拉克境內。伊拉克倉促應戰,一連發起7波反擊才重新建立對峙。

隨後多年裏,雙方陷入了慘烈的拉鋸戰,拼命往戰場上砸錢砸資源。結果到了1986年那會兒,兩國均元氣大傷,爲擊垮對方變得不擇手段,甚至不惜公然動用生化武器、專門用導彈炸對方人口稠密的城市,還發動“襲船戰”,攻擊對方貨輪,有不少路過的他國船隻不幸躺槍。1986年11月,聯合國對兩伊下通牒,要求雙方立即停火,不料通牒被當成耳旁風;不久,美蘇直接介入,派出軍艦爲他國船隻護航。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伊拉克空軍站出來了。

1986年以後,在空軍的策劃與主導下,伊拉克軍隊發起了一輪新的攻勢,取得了驚人的效果。1988年4月,伊拉克軍隊光復法奧地區,此役被視爲兩伊戰爭的轉折點之一,也被國際社會評爲“開啓了結束戰爭的大門”之舉。在這個過程中,伊拉克空軍一次次奇襲與精準打擊立了大功。7月18日,伊朗也終於鬆了口,宣佈接受聯合國的調停。雖說戰爭打完,伊拉克幾乎沒有撈到一點兒實實在在的利益,但這個由“鐵腕領袖”領導下的“中東大國”總算保全了顏面。

按理說,伊拉克空軍無疑是其國家英雄,然而他們非但沒有從薩達姆手中接過任何勳章,反而遭受了殘酷的打壓。原來,在薩達姆心裏,空軍一直不是盞省油的燈。

從1941年到2002年,伊拉克共發生大小政變超過50次,伊拉克空軍次次都有參與;薩達姆在一步步掌握大權的過程中,空軍同樣影響巨大。眼下薩達姆要當獨裁者,自然不會容忍一股能夠左右政局的勢力出現,空軍自然就成了眼中釘。起初,薩達姆能夠限制空軍的手段十分有限,然而到了後來,他得以親自幹預空軍的任何一項決策、軍事行動等,要求空軍的所有計劃都要呈給他過目,批准後才能執行。物極必反,如此干預只會帶來負面影響,兩伊戰爭中,一度佔據全方位優勢,最終卻慘淡收場的伊拉克軍隊恐怕就是喫了這虧。兩伊戰爭後期,空軍高層集體請願,要求薩達姆放權,後者不得已才稍微鬆了鬆手。如此一來,薩達姆對空軍的仇視也進一步加深,因此戰爭剛一結束,他就對空軍展開了清洗。

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空軍校級以上軍官幾乎全部被處決,大量王牌飛行員被槍斃或淪爲階下囚。這還不算,從1989年開始,空軍經費大幅減少,甚至連給官兵發工資都很勉強。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伊拉克空軍還慘遭一輪“拆解”,防空軍等部門從中獨立出來,這些新部門獲得了大筆撥款,而舊空軍連更新武器裝備的銀子都沒有了,爲獲得一些新式設備和技術,他們還嘗試過悄摸摸地走私……

另一方面,根據CIA提供的數據來看:1995年以後,伊拉克空軍戰鬥機的完好率不足五成,即便飛機完好,由於缺少合格的飛行員,大量飛機也只能趴在倉庫裏喫灰;截至2000年,只有約10%的戰機還能開動,20%的導彈能正常使用,防空雷達網也只能覆蓋30%的領空。空軍幾乎所有的設備都過了“保質期”,或者乾脆處於報廢狀態——曾經強大的伊拉克空軍被糟蹋成了篩子,這同時也很大程度上能夠解釋一個問題:爲啥伊拉克軍隊在2003年的戰爭中輸得一敗塗地,空軍寧可把飛機埋進沙子裏,也不願拉出來拼死一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