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哥賣良心油條遭質疑,無奈爲顧客準備了大鐵錘,摻假可砸鍋

“我這把6斤多的大鐵錘,是專門爲顧客準備的,如果顧客懷疑我用的油有問題,可以用這個採樣瓶裝上鍋裏的油,到權威機構去檢測,經檢測油不是純花生油的話,你就用這個大鐵錘把我攤子砸了,我從此退出這個市場,再也不炸饊子和油條了。”趙學良一邊拿着大鐵錘,一邊自信地介紹說。(本組圖片採訪拍攝於2017年8月至2020年111月)

趙學良今年49歲,是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夏莊鎮趙家嶺村人。他和妻子馮立英從2010年開始炸饊子、油條,至今已經整整10年了。“10年來,我做的饊子8元一斤,油條7.5元一斤,從沒有因爲原材料漲價而漲價。”趙學良介紹說。

“咱做的是良心買賣,不能唯利是圖。今年花生米漲價了,你的價格上去了,花生米價格跌的時候,你是否也跟着跌價了?”趙學良介紹,他就是一直保持着基本價格不變,原材料漲價的時候,少賺點,原材料跌價的時候,多賺點,這樣保持一個基本的平衡。

過去花生米3.3元一斤,現在花生米到了5.5元一斤,他做的饊子和油條仍然保持原價不變,炸制饊子和油條的油仍然使用純花生油。“做生意得有良心,經得起考驗,不能幹一錘子買賣,咱是打着長久的譜氣。”。趙學良介紹說,從決心做這種地方特色小喫那天起,他就決心一定要做好,不能砸了自己的攤子。

趙學良曾經在大連一家工廠當打工人多年,厭倦了打工生活的他,回到了山東莒縣農村老家。“我喜歡喫饊子和油條,小時候的那種香香噴噴的味道至今讓我難忘。但是我很多年沒有喫到那種味道了。”趙學良說,自己的母親在家曾經做過饊子,在城裏有個親戚是專門做饊子、油條的,他就前去拜師學習。

“在去學習之前,我以爲很簡單,在家裏自己照着書上的方法和麪炸油條和饊子,炸的是一塌糊塗。”趙學良介紹說,浪費了50多斤面和20多斤花生油,也沒做出個像樣的饊子和油條。看似簡單的事,沒想到還那麼有難度。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研究和學習,終於掌握了製作饊子和油條的技藝。“我做的饊子和油條,是純手工製作的。以前也用機器試驗過,但是口感不行。”趙學良介紹,他做的饊子色澤金黃,喫到口裏的時候嘎嘣脆,老人和小孩子都能喫,而且容易存放,備受當地人們的喜愛。

饊子是當地的一種傳統油炸特色小喫,採用麪粉製作,而油條更是一種傳統的美食。“俺師傅說,你要是想幹的時間長點,就用好油好面。在做喫的上面,不能糊弄人,糊弄了一時,但糊弄不了長久,這和做人一樣。”趙學良說。

“不打工了,在家想幹點事,再說也人到中年了,做這個就得打一輩子的譜了。”趙學良介紹,他從出攤炸饊子油條那天起,就帶着一把大鐵錘,放在攤位上。只要有人懷疑油不好,他就告訴來買油條的顧客,如果經檢測油不是純花生油,就用這把鐵錘砸鍋,如果斤量不夠,就用鐵錘砸秤。

這種獨特的經營方式,讓趙學良很快站穩了腳跟,這把大鐵錘也成了他的招牌。有人給他起了個外號,有的叫“油條哥”、“饊子哥”,還有的叫他“油條饊子哥”、“鐵錘饊子哥”的。趙學良介紹說:“我知道這是老鄉對我的認可和信任。其實,在我內心,這把鐵錘是我前進的動力,如果自己幹不好,就是砸斷我自己的退路,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因爲打出了“鐵錘饊子哥”的招牌,趙學良和妻子馮立英成爲農村大集上的網紅夫妻。每當他們在農村大集上支起鐵鍋,現場製作饊子和油條時,很多年輕人都圍觀拍攝視頻發到網上或者朋友圈。還有不少從青島、臨沂、濰坊、日照等地的喫貨們,驅車數百里前往夏莊鎮大集上購買他的饊子。

“今年8月份,有一個老鄉不相信我用的是純花生油,說現在花生油那麼貴,不可能用純花生油,他就用採樣瓶裝了一點鍋裏的油去檢測,結果是純花生油。回來後,這個老鄉一下子服了,幾乎每個大集都來買油條和饊子。”趙學良介紹,現在基本上是都是老客戶來喫,還經常有新面孔來買饊子,一到攤位上就找他那個大鐵錘,有鐵錘就買,沒有就不買。

“我平時就是趕我們的夏莊鎮大集,還胡家孟晏村集、小店鎮薛家孟晏村集,一年能用3萬斤左右的麪粉,花生油一萬多斤。”趙學良介紹說,去年曾有上海的一個顧客,到莒縣浮來山旅遊,看4000年的銀杏樹,在回去的時候,專程導航到他們村,找他買饊子喫。這個顧客品嚐了饊子後,高興地說,多年沒喫到這個味了,今天終於又找到了小時候的味道。

(圖文/明之)【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或者想分享您身邊的故事,敬請關注《新圖視野》,並提供採訪拍攝線索,我們去採訪呈現。打開平凡視界,感受百味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