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統治整個中國的時間不足百年,但是加上之前的金朝,北方淪落胡塵已經三百多年,而南方也被蒙古人統治了九十多年,在如此長的時間內,漢人的服飾受到了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巨大影響。

爲此朱元璋在北伐成功之後,下詔衣冠復古,禁止臣民穿胡服,梳胡人髮式,明代詩人汪廣洋還曾經作詩《詔下諭平幽薊兼喜復唐時衣冠》以示紀念。

朱元璋原本是想恢復唐代漢服的形制,但是明代漢服也吸取了大量蒙古服飾的特徵了,例如明代飛魚服上的曳撒就是借鑑蒙古服飾而來。

(這種下衣襬帶羣褶的款式便是曳撒)

雖然借鑑了大量蒙古服飾元素,但明朝政府還是最大限度地恢復了漢人的衣冠髮式,這彰顯了明朝“恢復中華”的正義使命,鞏固政權的合法性,同時也得益於明朝初期國力的強盛和漢人重獲自由的熱情。

並且明朝在某種意義下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漢族人是明朝國族,推行漢服不存在民族衝突,反而能夠凝聚漢人,一舉多得。

但是到了民國時期,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明朝是摧毀了一個腐朽的舊王朝,開創了一個強盛的新帝國,起碼明初時是欣欣向榮的。

而民國雖然同樣是推翻了一箇舊王朝,但卻幾乎原封不動地繼承了這個舊王朝,相比於明朝,民國一點新王朝的氣象都沒有。

(拿下南京後孫中山先生立即前往明孝陵謁陵,告訴明太祖神州光復了,但辛亥革命實際上並不徹底)

民國之所以如此,關鍵在於革命不夠透徹,革命者雖然也對滿清有着民族仇恨,但實力有限且時代也不同了,革命者也是宣傳自己只仇愛新覺羅一姓,不仇滿洲一族。

爲了推翻清朝,革命者則迅速與清廷達成妥協,清廷和平交權,清王朝版圖被中華民國全盤繼承。

等民國建立之後,民國政府的國策就從革命變成了維護國家統一,口號也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變成了“五族共和”,無論是袁世凱還是孫中山先生都在盡最大限度保住蒙藏回疆地區,此時的國內情況就不太適合大規模推行漢服。

不過在民國初期袁世凱曾試圖恢小範圍復興過漢服,他在稱帝前頒佈了《祭祀冠服制》和《祭祀冠服圖》,以示自己爲漢家正統皇帝。

但是由於漢服斷檔太久了,老百姓壓根不認識漢服,但凡見過點世面的人都以爲這是和服, 袁世凱恢復漢服的舉動一點水花都沒有濺起來。而隨着袁世凱稱帝失敗,漢服很快又被人忘記了。

(稱帝時的袁世凱,身穿漢服袞服)

其實民國沒有恢復漢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國時期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大爲不如前。

以前的中國即便不是世界第一,也是世界第一梯隊成員,我們哪怕是武力不興,可起碼在科技文化上皆是妥妥的東亞一哥。

但隨着近代西方列強的入侵,國人發現自己引以爲傲的科技和文化大幅落後於西方了,往日的天朝上邦不復存在了。

在這種情況下民國的上層人士都熱衷於西化,大家喫西餐穿西裝,中山裝的出現也是西化的一種表現,反映出當時上層人士“向西看”的思想和風潮,自然沒有精力投身漢服復興。

而今天漢服的復興歸根結底還是民族自信心的恢復,漢族人在羨慕日韓民族服飾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的祖先有着如此華麗的服飾,能夠極大的體現出本民族的特徵,於是漢服便重新走進國人的視線,並逐漸被國內所接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