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鴉片戰爭,所有中國人都會恨得牙癢癢,因爲那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一個屈辱的開端。不止中國,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對於侵略者都是深惡痛絕,人類的近代史其實就是一場侵略與反侵略的鬥爭。被侵略的人民自然對侵略者沒有什麼好感,但有個國家卻對曾經的侵略者不那麼痛恨,甚至有的還有那麼一絲感激,這個國家就是我國的鄰居之一印度。

現任印度總理莫迪就多次公開表示,感謝英國給印度創建的現代教育體系、修築的鐵路網(2萬多公里的鐵路,現在還用着)、打下的工業基礎,還有英語這一寶貴的文化財富等等……

總之啊,當年英國把印度當成“帝國皇冠上的寶石”,今天的印度把自己當成大英帝國的繼承者,嚷嚷着要繼承他留下的一切,那麼今天我們不妨講一講,英國對印度到底有多重要。

首先啊,一說起古印度,很多人會先入爲主,用中國的歷史觀去審視印度的歷史。

但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這塊土地上,存在的並非是一個整體國家,而是若干個各自爲政的城邦,彼此之間不僅聯繫不大,甚至還經常互相攻擊。

古代的印度在政治上可以粗暴的分爲“東印度”、“北印度”、“南印度”,這三個區域在歷史上民族並不相同,甚至從來沒有統一過,譬如戒日王朝就是北印度的強權,東印度和南印度各國從未臣服戒日王朝,他們不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而是國與國之間的平等關係,即使是被印度人吹上天的莫臥兒王朝,他的實際領土也就這麼大,和現在的印度差別還是很大。而且長期以來,莫臥兒王朝的國王只是個空殼,基本沒實權,根本無法管理他的領土。

因爲這片熱土上,存在着160多個民族,2000多種語言,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佛教四大主要宗教和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干擾者一切整治措施,各邦國派系錯綜複雜,卻沒有一個實力強大到足以掌握全局的民族。在這種局面下,印度要靠自己成爲統一的南亞大國,基本上沒戲。

所以,當英國到來之後,除了帶來殖民剝削外,也帶來了文化和國家的概念,“印度”這個國際概念才正式形成。從某種意義來說,是英國幫助印度統一了文化,促進了民族融合,是英國生生團結了這個地方的人200多年,讓他們最終建立了國家。

並且在英國統治時期,他們採用“以印治印”的方式,英國充分和印度的王公們合作,一起構成了統治印度的上層力量。印度的精英階級作爲受益者,不僅免受英國人的打壓,反而能夠在英國人的庇護下作威作福,享受英國人帶來的各種高科技,他們的心裏自對英國人高度認可,甚至可以說達到跪舔的地步,因此曾經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以自己是“最後統治印度的英國人”自居,認爲這是他的一種榮耀,這不是跪舔是什麼?

印度的教育普及率很低,低種姓的人把高種姓的人當成神一樣來崇拜,而這些掌握了輿論和文化政策制定權的印度高種姓不遺餘力的宣傳英國的好處,這就讓低種姓的印度人也對英國人產生了崇拜心理,對於英國人所做的惡則自然一筆帶過,長久以往,整個社會自然也對英國好感倍增。

當然了,作爲殖民者,英國人可不是善茬,他們在印度的土地上犯下了不少罪行,比如“阿姆利則慘案”等慘案,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他們也是印度200多年的建設者,英國爲印度開發了2萬多公里的鐵路,還有大量的基礎設施,一直到現在這些基礎設施還是印度主要的運輸線路,英國還爲他們統一了印度半島,擴大了領土面積,建立了農場種植園業、建立具有英國特點的文官和法律制度等。總而言之,印度現在方方面面的基礎基本上都是英國用200多年時間給他打下的底子,印度爲啥能成爲世界辦公室啊,因爲印度人有先天英語優勢,這些好處也來源於當年英國殖民者的英語植入。

所以在如今不少印度人看來,如果當年沒有英國人殖民自己,印度現狀恐怕與非洲差不多,這使得英國在其心裏以文明傳播者的形象出現,而非殘暴的殖民者。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荒誕,一個國家對於殖民自己的國家非但沒有太多的怨恨,反倒以感激的心態對待,這種殖民帶來的“認同感”確實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類似於人類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當受害者對施暴者產生了依賴心理,那麼他就徹底喪失了自我,喪失了靈魂。

二戰結束後,印度也在聖雄甘地的領導下獨立了,但離開英國監督的他們過得並不好,分裂成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若干國家,互相之間的戰爭幾乎一直就沒有斷過,所以不少印度人又懷念起英國的好了。

再加上印度的基建項目發展得非常慢,當年英國人給他們修建的鐵路至今還在用,印度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起以前不升反降,你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人民能不懷念大英帝國的好麼?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看看鄰居的現狀,我真的越來越佩服當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車同文,書同軌,締造了一個強大的統一帝國,雖然我們也曾有沉睡的時刻,但我中華今日之復興,皆依賴昨日之基礎,還記得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嗎?

信仰自己的文化就好了,千萬別學鄰居,認錯了長輩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