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互聯網上檢索錫金,得到的答案都是錫金邦是印度的一個內陸邦,而作爲一個獨立國家存在,錫金的歷史永遠定格在了1975年4月14日。

時間回溯到錫金建國。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山谷地帶,面積7100平方公里,比我國的上海市略大。錫金古名哲孟雄,原屬吐蕃王朝,藏語稱其爲“產稻米的地方”。

公元7世紀時,大量尋找牧場和傳播佛教的藏人以及尼泊爾人遷居於此,逐漸形成了獨立部落,吐蕃對其管轄模式 通過宗教寺廟來施加控制力。

吐蕃王朝崩潰後,青藏高原四分五裂,37任贊普赤松德讚的一支後裔在藏區東部的康、党項、安多一帶建立了政權。1268年,王子協額古如達謝帶領自己的兒子和族人來到了哲孟雄。

1642年,協額古如達謝的第5世孫蓬楚格·納姆伽爾在藏傳佛教僧人的支持下,建立了錫金王國,蓬楚格也成爲了錫金第一代國王兼活佛。由於錫金王國十分弱小,所以,自建國之日起,錫金就與西藏保持了宗藩關係。

西方傳教士伊波利托·德西德里在他的《西藏紀事》中特別提到:“哲孟雄是西藏地方的一個區域,它要向拉薩納貢”。

1770年,錫金的和平被打破。不丹國王熱吐爾派兵入侵錫金,錫金國王舉家遷往拉薩避難。7年後清朝派大軍收復錫金,但好景不長,清軍退走後,廓爾喀(今尼泊爾)又大大舉入侵,攻佔了錫金大部分國土,得寸進尺的廓爾喀甚至攻入了後藏地區。

乾隆皇帝聞訊大怒,立即派大將軍福康安,參贊大臣海蘭察率軍進討,廓爾喀戰敗求和,錫金再次免遭亡國命運。

印度是怎樣喫掉錫金的?

錫金夾在廓爾喀和不丹之間,國力弱小,全靠清政府及西藏地方的支持才得以保全。然而隨着清王朝走入末世自顧不暇,錫金再次遭遇了外來勢力的染指。

1835年,英國強佔錫金大吉嶺和蘭吉德河以南地區,1887年,英國強佔錫金全境,1890年,錫金淪爲英國的“保護國”。1918年,英國殖民者退出錫金,政權交還給塔希·納姆伽爾國王,並開啓了近代化改革。

然而正當錫金人民憧憬着國家美好未來時,脫離英國而獨立的印度以大英帝國“繼承人”的身份,迫使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1949年6月,錫金髮生內亂,印度藉機派兵進入錫金首都甘托克,並委任印度人拉爾爲錫金首相。

1950年,印錫簽訂“和平條約”,規定錫金是印度保護國,享有內政自治權,但國防、外交與交通則由印度負責。在印度操縱下,錫金開始了“民主化”改革,各類型政黨紛紛成立。1958年,印度人普拉薩德成爲錫金議會議長,印度一手扶持的國民大會黨主張與印度合併。

面對亡國滅種的危局,錫金首都甘托克在1968年爆發了反印示威遊行,但原本弱小的錫金卻並沒有抓住這次民族覺醒的機會,王室與議會之間因爲君主制和民主制問題爆發內亂。

1973年4月6日,要求實行民主制的黨派組成聯合行動委員會,旋即進軍甘托克,第12代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伽爾請求印度維持治安,印軍趁機再次進駐錫金,並接管了一切權力。1975年4月14日,錫金舉行“全民公投”,廢除君主制,成爲印度第22個邦,國王流亡美國,並於1982年逝世。

如今距印度強吞錫金已經過去了45年,那爲什麼錫金人從沒有鬧過復國呢?

錫金網民的回答或許能讓我們略窺一二。

名爲阿什米塔·薩哈的錫金網民提到:錫金人可以享受整個印度大陸的所有設施,他們需要獲得更好的教育和醫療。

另一位叫卡仁拉瑪的說道:吞併的確是一個陰影,他們受到了欺騙。當錫金人公投時,他們需要在民主制和君主制之間做出選擇,多數人選擇了民主,然而他們並不知道,“民主”選項其實等同於加入印度。不過,如果作爲一個獨立國家,錫金可能在困境中苦苦掙扎,而加入印度,卻讓他們獲得了穩定和發展。

事實上,在成爲印度的邦後,印度首先對錫金進行了大批量的移民,錫金土著居民被“稀釋”成了少數民族。而印政府每年會向錫金撥付鉅額專款,所以,人口只有60萬面積僅排印度各邦倒數第2的錫金,卻成爲印度第3富裕的邦,沉醉於此的錫金人,在面對“復國”這一問題時,就不免多了一層複雜和糾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