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常常會被孩子的淘氣弄得抓狂,後來在與孩子同學家長聊天的時候,鄰居聽說“物質獎勵”的方法很奏效,想到自家的熊孩子終於有辦法管教了,鄰居覺得很是驚喜。回到家後,鄰居趕緊制定了一個物質獎勵的表格,並且將其貼在了最爲顯眼的冰箱上。孩子得知自己乖乖的居然可以獲得零花錢,孩子也很高興。

於是,在物質獎勵的刺激下,鄰居可以看到孩子會乖乖地寫作業,也可以看到孩子主動把玩具收拾好。鄰居感慨“物質獎勵太有效了,我怎麼早就沒想到呢!”可是這樣的“好日子”只持續了一段時間。

一天,鄰居覺得身體不舒服,便想着讓孩子幫忙倒杯水。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居然一口拒絕了。“媽媽,我的零花錢已經攢夠了!”鄰居一時間被孩子弄得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一、物質獎勵就是萬能的嗎?這些弊端別忽視

在《家有兒女》中,有一集關於物質獎勵的劇情。爸爸夏東海想要激發孩子們做家務的積極性,於是便想出了物質獎勵的方法。於是他給每件家務都明碼標價,只要做家務就可以獲得獎勵。孩子們對於爸爸的這項規定非常推崇,也很有配合的積極性。

不過幾天過後,夏東海卻發現孩子們的“積極性”變了味道。於是便出現了飯後鍋被刷兩次,孩子們因爲不想要獎勵而拒絕爲父母“服務”的情況。顯然,物質獎勵的教育計劃最後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1.消耗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當孩子的行動熱情只侷限於爲了獲得物質獎勵時,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會被有所消耗。物質獎勵轉移了孩子本身對於事物的行動熱情,這使得孩子本應被激發出來的行動力被壓制和忽視。

2.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功利心

當孩子沉迷於物質獎勵之中時,孩子對於事物的追求更加傾向於物質滿足。這就使得孩子的行爲中多了一些功利,被功利心裹挾的孩子無法看清楚內心真正的追求,也無法獲得真正的精神愉悅。這樣的孩子只認錢不認人,可能會被養成“白眼狼”。

3.減少孩子的成就感

當孩子發自內心地進行某項行爲時,孩子會從中獲得一種巨大的成就感。但是當物質獎勵加持後,孩子的這種成就感就會被極大地壓制。孩子無法獲得最本質的愉悅體驗,減少了孩子行爲中的樂趣所在。

二、那麼,爲什麼很多家長喜歡用物質獎勵教育孩子?

1.貪圖短時間內的教育成效獲得

父母教育孩子時很容易陷入教育的誤區,那就是貪圖短期內實現孩子行爲上的改變。而物質獎勵便在極大程度上迎合了家長的這種教育心理。貪圖短期內的教育成效讓父母更加喜歡依靠物質獎勵來讓孩子乖乖配合。

2.對孩子缺少教育的耐心

父母不願意和孩子講道理,因爲這樣會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思。於是父母們爲了實現教育引導的目的同時又兼顧自己不願意付出耐心的心理,便將物質獎勵當成教育的法寶。

3.物質獎勵不需要多研究學習

物質獎勵可以說是一種很簡單的教育方式,父母不必爲此而思考孩子是否會願意接受,信手拈來的物質獎勵就足以讓孩子改變自己的堅持。父母們享受這種“簡單易行”的教育方式。

當父母們沉迷於物質獎勵的教育成效顯著時,不妨多去考量一下物質獎勵的弊端,不要等到孩子成了大一個功利心極強的“白眼狼”後,才後悔自己沒有在教育上多花費心思。

三、家長應該怎麼正確激勵自己的孩子呢?

1.引導孩子感受付出的樂趣

當孩子付出努力後,享受成果的那一刻即便沒有物質獎勵孩子也會覺得愉悅。所以父母們不要把孩子想得過於功利,引導孩子感受事物本身最單純的快樂很重要。比如說,孩子收拾房間這件事,父母引導孩子去感受自己通過努力換來的整潔,相信孩子會對此很有成就感。

2.注意精神層面的激勵

能夠讓孩子乖乖配合的不只有物質獎勵,能夠激發孩子行動力的也不只有物質滿足。當父母放大自己的教育格局時,父母們會發現孩子們感興趣的內容並非如父母們所想的那麼物質。注重精神層面的表揚和肯定,孩子的積極性同樣可以被激發。

3.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

當父母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行爲的結果上時,父母可能錯過了誇獎孩子的最佳機會。因爲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努力的過程遠比結果的得失更加珍貴。父母懂得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這會讓孩子更加註重自身的情感體驗和收穫,進而更加有行動的主動性。

孩子應該有擔當,應該有責任感,而這些恰恰會被簡單粗暴的無助獎勵所誤導。當孩子眼睛裏只有物質滿足時,父母纔會發現自己的教育有多麼的愚蠢。大家對於教育中的物質獎勵有哪些看法分享呢?#夏東海#做家務#熊孩子收藏

不過幾天過後,夏東海卻發現孩子們的“積極性”變了味道。於是便出現了飯後鍋被刷兩次,孩子們因爲不想要獎勵而拒絕爲父母“服務”的情況。顯然,物質獎勵的教育計劃最後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1.消耗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當孩子的行動熱情只侷限於爲了獲得物質獎勵時,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會被有所消耗。物質獎勵轉移了孩子本身對於事物的行動熱情,這使得孩子本應被激發出來的行動力被壓制和忽視。

2.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功利心

當孩子沉迷於物質獎勵之中時,孩子對於事物的追求更加傾向於物質滿足。這就使得孩子的行爲中多了一些功利,被功利心裹挾的孩子無法看清楚內心真正的追求,也無法獲得真正的精神愉悅。這樣的孩子只認錢不認人,可能會被養成“白眼狼”。

3.減少孩子的成就感

當孩子發自內心地進行某項行爲時,孩子會從中獲得一種巨大的成就感。但是當物質獎勵加持後,孩子的這種成就感就會被極大地壓制。孩子無法獲得最本質的愉悅體驗,減少了孩子行爲中的樂趣所在。

二、那麼,爲什麼很多家長喜歡用物質獎勵教育孩子?

1.貪圖短時間內的教育成效獲得

父母教育孩子時很容易陷入教育的誤區,那就是貪圖短期內實現孩子行爲上的改變。而物質獎勵便在極大程度上迎合了家長的這種教育心理。貪圖短期內的教育成效讓父母更加喜歡依靠物質獎勵來讓孩子乖乖配合。

2.對孩子缺少教育的耐心

父母不願意和孩子講道理,因爲這樣會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思。於是父母們爲了實現教育引導的目的同時又兼顧自己不願意付出耐心的心理,便將物質獎勵當成教育的法寶。

3.物質獎勵不需要多研究學習

物質獎勵可以說是一種很簡單的教育方式,父母不必爲此而思考孩子是否會願意接受,信手拈來的物質獎勵就足以讓孩子改變自己的堅持。父母們享受這種“簡單易行”的教育方式。

當父母們沉迷於物質獎勵的教育成效顯著時,不妨多去考量一下物質獎勵的弊端,不要等到孩子成了大一個功利心極強的“白眼狼”後,才後悔自己沒有在教育上多花費心思。

三、家長應該怎麼正確激勵自己的孩子呢?

1.引導孩子感受付出的樂趣

當孩子付出努力後,享受成果的那一刻即便沒有物質獎勵孩子也會覺得愉悅。所以父母們不要把孩子想得過於功利,引導孩子感受事物本身最單純的快樂很重要。比如說,孩子收拾房間這件事,父母引導孩子去感受自己通過努力換來的整潔,相信孩子會對此很有成就感。

2.注意精神層面的激勵

能夠讓孩子乖乖配合的不只有物質獎勵,能夠激發孩子行動力的也不只有物質滿足。當父母放大自己的教育格局時,父母們會發現孩子們感興趣的內容並非如父母們所想的那麼物質。注重精神層面的表揚和肯定,孩子的積極性同樣可以被激發。

3.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

當父母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行爲的結果上時,父母可能錯過了誇獎孩子的最佳機會。因爲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努力的過程遠比結果的得失更加珍貴。父母懂得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這會讓孩子更加註重自身的情感體驗和收穫,進而更加有行動的主動性。

孩子應該有擔當,應該有責任感,而這些恰恰會被簡單粗暴的無助獎勵所誤導。當孩子眼睛裏只有物質滿足時,父母纔會發現自己的教育有多麼的愚蠢。大家對於教育中的物質獎勵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