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错,只有不成熟。不给孩子成长地机会,他就永远长不大。

失败是成功之母,读起来太熟悉了,但有多少父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也许你会认为,做错了我打骂批评,让他长记性,这不就让他长大了吗?

这是纠正的方法之一,但不应该是全部。我们作父母的,对错误的接受程度往往很低,微小的错误也会用打骂来解决,杀鸡用牛刀,没有控制好尺度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敢犯错,凡事小心翼翼,需要看着别人眼色行事,一旦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吓得直接放弃。

这就是过度批评和过度惩罚带来的结果,强势的父母,造就的是弱势的孩子。

想要孩子强壮、聪明和主动,父母甚至可以有意营造某种程度的弱小、愚笨和被动。

什么意思?

要把人生的舞台让给孩子,让他知道自己是主角,而我们的做法,让孩子爱自己、相信自己。

和孩子一起运动,有时候可以让一让,追不上跑得快的孩子,你的气喘吁吁,让孩子产生战胜强大父母的感觉。

有些题目和问题,父母都答错了,但孩子对了,他会知道,原来我很聪明。

有些事情,需要孩子的帮助,否则“那么高的东西,妈妈拿不到,幸好你聪明,懂得搬个小凳子来拿,给妈妈帮了大忙。”

有些时候,觉得父母要会表演,而观众,就是家里的那个小家伙。永远不要只是一副面孔面对孩子,那种扑克脸代表冷酷、无情、生气、恶言。

我们可以多一些面孔,面孔越丰富,孩子读到、学到的越多。无形之中,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就培养出来了。

欢迎孩子犯错,这是他成长的机会,如果孩子总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我们就需要反思,是不是除了孩子的问题,我们的引导也需要改变?

总在犯同样的错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的,不单指孩子,包括我们,帮助孩子克服错误,战胜困难,那种跨过去的感觉,会很美好。

那一定是我们和孩子共同完成的!

“眼高手低”的父母

与此同时,孩子犯错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犯错比较敏感,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往往就让自己容忍度下降,对孩子错误过度敏感的父母,往往也会“眼高手低”。

说说为何父母总有这样的心态

面对孩子,我们总是“眼高手低”:教育的道理都懂,这是眼高;但我不愿做,不肯做,没法做,这是手低。

完全联系起来之后,就是这种说法:“你们专家说的都懂,但都是鸡汤,都是空的,来点实际的。”

“别说大道理了,说说怎么面对吧?”

“你们自己也用这个来教育孩子?说不定自己都不相信吧!”

有这样看法的家长,实在太多,而且也有很多事情证明他们的看法并不是偏激,的确各种专家的说法满天飞,很多还互相矛盾,这让家长们无所适从。

但是,我们却在无形之中,也否认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很多家长在这些道理与行动中受益,真的对她们的家庭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那为什么对我就没有用呢?

“孕妇效应”带来的“盲视”

在这里,说说一种效应,叫孕妇效应。

孕妇效应,就是指偶然的因素下,由于你的关注而让你觉得这是普遍的现象。没怀孕时,我们不会在意身旁有没有什么孕妇经过,但怀孕后,你会开始关注与孕妇有关的一切,就算走在大街上,也会不自觉的发现人群里的孕妇。

这种效应也有另一种说法,叫“视网膜效应”,也就是指,当我们自己拥有某种东西或者是某种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关注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而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面,我们会因为总关注孩子的缺点、不足,而忽略了他拥有的优点。甚至会由此产生放大效应,在父母的眼里,这个孩子的缺点巨大无比,而优点?好像没啥优点,就算使劲的提醒,往往家长们也要想一会,才能开始有些优点被“挤”出来,但同时随着的,是疑惑:这孩子这种表现,不是很平常么,也叫优点?

放大缺点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表现,过度的敏感,从而过度的反应,并且从内心里,总觉得不好好严肃处理这些错误,简直对不起自己这个父母的身份。

于是又会陷入到严肃对待的循环之中,用放大镜找孩子的不足,丝毫的进步也会被忽略掉。

就像这幅图一样,只看黑色部分,我们会自动屏蔽白色酒杯,反之也是一样。

这就形成了“盲视”,头脑里自动地把孩子的积极努力和变化都抹消掉了,从自己的感觉上来说,这孩子就是不听话,就永远不改变,就是欠骂欠批评。

改变一下眼光,不一样的世界

事实果真如此吗?

你所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世界。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正如霸道总裁一般,你眼里的孩子,看不到他的变化和成长,你的焦虑与情绪只会更糟。

事情分析到这里,也许算是说得清楚一点了吧,对孩子犯错过度敏感的背后,是我们着眼点只在于孩子的缺点上面,那要改变,就需要打破这种视野和界限,尝试着找找孩子有何优点,试着鼓励孩子,试着在他有错时,稍微平和一些,给自己换个角度,也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说到底,从找孩子一个优点,每天发现孩子做的一件好事,来开始改变心态吧。

也许这篇又是鸡汤文,但希望能帮助到一些家长。

欢迎留言讨论。我是庭爸,8岁女儿的奶爸,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孕妇#家庭教育#家长收藏

和孩子一起运动,有时候可以让一让,追不上跑得快的孩子,你的气喘吁吁,让孩子产生战胜强大父母的感觉。

有些题目和问题,父母都答错了,但孩子对了,他会知道,原来我很聪明。

有些事情,需要孩子的帮助,否则“那么高的东西,妈妈拿不到,幸好你聪明,懂得搬个小凳子来拿,给妈妈帮了大忙。”

有些时候,觉得父母要会表演,而观众,就是家里的那个小家伙。永远不要只是一副面孔面对孩子,那种扑克脸代表冷酷、无情、生气、恶言。

我们可以多一些面孔,面孔越丰富,孩子读到、学到的越多。无形之中,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就培养出来了。

欢迎孩子犯错,这是他成长的机会,如果孩子总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我们就需要反思,是不是除了孩子的问题,我们的引导也需要改变?

总在犯同样的错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的,不单指孩子,包括我们,帮助孩子克服错误,战胜困难,那种跨过去的感觉,会很美好。

那一定是我们和孩子共同完成的!

“眼高手低”的父母

与此同时,孩子犯错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犯错比较敏感,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往往就让自己容忍度下降,对孩子错误过度敏感的父母,往往也会“眼高手低”。

说说为何父母总有这样的心态

面对孩子,我们总是“眼高手低”:教育的道理都懂,这是眼高;但我不愿做,不肯做,没法做,这是手低。

完全联系起来之后,就是这种说法:“你们专家说的都懂,但都是鸡汤,都是空的,来点实际的。”

“别说大道理了,说说怎么面对吧?”

“你们自己也用这个来教育孩子?说不定自己都不相信吧!”

有这样看法的家长,实在太多,而且也有很多事情证明他们的看法并不是偏激,的确各种专家的说法满天飞,很多还互相矛盾,这让家长们无所适从。

但是,我们却在无形之中,也否认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很多家长在这些道理与行动中受益,真的对她们的家庭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那为什么对我就没有用呢?

“孕妇效应”带来的“盲视”

在这里,说说一种效应,叫孕妇效应。

孕妇效应,就是指偶然的因素下,由于你的关注而让你觉得这是普遍的现象。没怀孕时,我们不会在意身旁有没有什么孕妇经过,但怀孕后,你会开始关注与孕妇有关的一切,就算走在大街上,也会不自觉的发现人群里的孕妇。

这种效应也有另一种说法,叫“视网膜效应”,也就是指,当我们自己拥有某种东西或者是某种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关注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而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面,我们会因为总关注孩子的缺点、不足,而忽略了他拥有的优点。甚至会由此产生放大效应,在父母的眼里,这个孩子的缺点巨大无比,而优点?好像没啥优点,就算使劲的提醒,往往家长们也要想一会,才能开始有些优点被“挤”出来,但同时随着的,是疑惑:这孩子这种表现,不是很平常么,也叫优点?

放大缺点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表现,过度的敏感,从而过度的反应,并且从内心里,总觉得不好好严肃处理这些错误,简直对不起自己这个父母的身份。

于是又会陷入到严肃对待的循环之中,用放大镜找孩子的不足,丝毫的进步也会被忽略掉。

就像这幅图一样,只看黑色部分,我们会自动屏蔽白色酒杯,反之也是一样。

这就形成了“盲视”,头脑里自动地把孩子的积极努力和变化都抹消掉了,从自己的感觉上来说,这孩子就是不听话,就永远不改变,就是欠骂欠批评。

改变一下眼光,不一样的世界

事实果真如此吗?

你所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世界。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正如霸道总裁一般,你眼里的孩子,看不到他的变化和成长,你的焦虑与情绪只会更糟。

事情分析到这里,也许算是说得清楚一点了吧,对孩子犯错过度敏感的背后,是我们着眼点只在于孩子的缺点上面,那要改变,就需要打破这种视野和界限,尝试着找找孩子有何优点,试着鼓励孩子,试着在他有错时,稍微平和一些,给自己换个角度,也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说到底,从找孩子一个优点,每天发现孩子做的一件好事,来开始改变心态吧。

也许这篇又是鸡汤文,但希望能帮助到一些家长。

欢迎留言讨论。我是庭爸,8岁女儿的奶爸,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