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錯,只有不成熟。不給孩子成長地機會,他就永遠長不大。

失敗是成功之母,讀起來太熟悉了,但有多少父母能接受孩子犯錯呢?也許你會認爲,做錯了我打罵批評,讓他長記性,這不就讓他長大了嗎?

這是糾正的方法之一,但不應該是全部。我們作父母的,對錯誤的接受程度往往很低,微小的錯誤也會用打罵來解決,殺雞用牛刀,沒有控制好尺度的結果,就是孩子不敢犯錯,凡事小心翼翼,需要看着別人眼色行事,一旦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嚇得直接放棄。

這就是過度批評和過度懲罰帶來的結果,強勢的父母,造就的是弱勢的孩子。

想要孩子強壯、聰明和主動,父母甚至可以有意營造某種程度的弱小、愚笨和被動。

什麼意思?

要把人生的舞臺讓給孩子,讓他知道自己是主角,而我們的做法,讓孩子愛自己、相信自己。

和孩子一起運動,有時候可以讓一讓,追不上跑得快的孩子,你的氣喘吁吁,讓孩子產生戰勝強大父母的感覺。

有些題目和問題,父母都答錯了,但孩子對了,他會知道,原來我很聰明。

有些事情,需要孩子的幫助,否則“那麼高的東西,媽媽拿不到,幸好你聰明,懂得搬個小凳子來拿,給媽媽幫了大忙。”

有些時候,覺得父母要會表演,而觀衆,就是家裏的那個小傢伙。永遠不要只是一副面孔面對孩子,那種撲克臉代表冷酷、無情、生氣、惡言。

我們可以多一些面孔,面孔越豐富,孩子讀到、學到的越多。無形之中,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就培養出來了。

歡迎孩子犯錯,這是他成長的機會,如果孩子總在同一個問題上犯錯,我們就需要反思,是不是除了孩子的問題,我們的引導也需要改變?

總在犯同樣的錯是一個信號,告訴我們,這個問題有什麼值得我們思考和反省的,不單指孩子,包括我們,幫助孩子克服錯誤,戰勝困難,那種跨過去的感覺,會很美好。

那一定是我們和孩子共同完成的!

“眼高手低”的父母

與此同時,孩子犯錯的背後,是父母對孩子犯錯比較敏感,總是盯着孩子的缺點,往往就讓自己容忍度下降,對孩子錯誤過度敏感的父母,往往也會“眼高手低”。

說說爲何父母總有這樣的心態

面對孩子,我們總是“眼高手低”:教育的道理都懂,這是眼高;但我不願做,不肯做,沒法做,這是手低。

完全聯繫起來之後,就是這種說法:“你們專家說的都懂,但都是雞湯,都是空的,來點實際的。”

“別說大道理了,說說怎麼面對吧?”

“你們自己也用這個來教育孩子?說不定自己都不相信吧!”

有這樣看法的家長,實在太多,而且也有很多事情證明他們的看法並不是偏激,的確各種專家的說法滿天飛,很多還互相矛盾,這讓家長們無所適從。

但是,我們卻在無形之中,也否認了一種情況,那就是很多家長在這些道理與行動中受益,真的對她們的家庭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幫助。

那爲什麼對我就沒有用呢?

“孕婦效應”帶來的“盲視”

在這裏,說說一種效應,叫孕婦效應。

孕婦效應,就是指偶然的因素下,由於你的關注而讓你覺得這是普遍的現象。沒懷孕時,我們不會在意身旁有沒有什麼孕婦經過,但懷孕後,你會開始關注與孕婦有關的一切,就算走在大街上,也會不自覺的發現人羣裏的孕婦。

這種效應也有另一種說法,叫“視網膜效應”,也就是指,當我們自己擁有某種東西或者是某種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關注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徵。

而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面,我們會因爲總關注孩子的缺點、不足,而忽略了他擁有的優點。甚至會由此產生放大效應,在父母的眼裏,這個孩子的缺點巨大無比,而優點?好像沒啥優點,就算使勁的提醒,往往家長們也要想一會,才能開始有些優點被“擠”出來,但同時隨着的,是疑惑:這孩子這種表現,不是很平常麼,也叫優點?

放大缺點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表現,過度的敏感,從而過度的反應,並且從內心裏,總覺得不好好嚴肅處理這些錯誤,簡直對不起自己這個父母的身份。

於是又會陷入到嚴肅對待的循環之中,用放大鏡找孩子的不足,絲毫的進步也會被忽略掉。

就像這幅圖一樣,只看黑色部分,我們會自動屏蔽白色酒杯,反之也是一樣。

這就形成了“盲視”,頭腦裏自動地把孩子的積極努力和變化都抹消掉了,從自己的感覺上來說,這孩子就是不聽話,就永遠不改變,就是欠罵欠批評。

改變一下眼光,不一樣的世界

事實果真如此嗎?

你所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世界。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正如霸道總裁一般,你眼裏的孩子,看不到他的變化和成長,你的焦慮與情緒只會更糟。

事情分析到這裏,也許算是說得清楚一點了吧,對孩子犯錯過度敏感的背後,是我們着眼點只在於孩子的缺點上面,那要改變,就需要打破這種視野和界限,嘗試着找找孩子有何優點,試着鼓勵孩子,試着在他有錯時,稍微平和一些,給自己換個角度,也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說到底,從找孩子一個優點,每天發現孩子做的一件好事,來開始改變心態吧。

也許這篇又是雞湯文,但希望能幫助到一些家長。

歡迎留言討論。我是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孕婦#家庭教育#家長收藏

和孩子一起運動,有時候可以讓一讓,追不上跑得快的孩子,你的氣喘吁吁,讓孩子產生戰勝強大父母的感覺。

有些題目和問題,父母都答錯了,但孩子對了,他會知道,原來我很聰明。

有些事情,需要孩子的幫助,否則“那麼高的東西,媽媽拿不到,幸好你聰明,懂得搬個小凳子來拿,給媽媽幫了大忙。”

有些時候,覺得父母要會表演,而觀衆,就是家裏的那個小傢伙。永遠不要只是一副面孔面對孩子,那種撲克臉代表冷酷、無情、生氣、惡言。

我們可以多一些面孔,面孔越豐富,孩子讀到、學到的越多。無形之中,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就培養出來了。

歡迎孩子犯錯,這是他成長的機會,如果孩子總在同一個問題上犯錯,我們就需要反思,是不是除了孩子的問題,我們的引導也需要改變?

總在犯同樣的錯是一個信號,告訴我們,這個問題有什麼值得我們思考和反省的,不單指孩子,包括我們,幫助孩子克服錯誤,戰勝困難,那種跨過去的感覺,會很美好。

那一定是我們和孩子共同完成的!

“眼高手低”的父母

與此同時,孩子犯錯的背後,是父母對孩子犯錯比較敏感,總是盯着孩子的缺點,往往就讓自己容忍度下降,對孩子錯誤過度敏感的父母,往往也會“眼高手低”。

說說爲何父母總有這樣的心態

面對孩子,我們總是“眼高手低”:教育的道理都懂,這是眼高;但我不願做,不肯做,沒法做,這是手低。

完全聯繫起來之後,就是這種說法:“你們專家說的都懂,但都是雞湯,都是空的,來點實際的。”

“別說大道理了,說說怎麼面對吧?”

“你們自己也用這個來教育孩子?說不定自己都不相信吧!”

有這樣看法的家長,實在太多,而且也有很多事情證明他們的看法並不是偏激,的確各種專家的說法滿天飛,很多還互相矛盾,這讓家長們無所適從。

但是,我們卻在無形之中,也否認了一種情況,那就是很多家長在這些道理與行動中受益,真的對她們的家庭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幫助。

那爲什麼對我就沒有用呢?

“孕婦效應”帶來的“盲視”

在這裏,說說一種效應,叫孕婦效應。

孕婦效應,就是指偶然的因素下,由於你的關注而讓你覺得這是普遍的現象。沒懷孕時,我們不會在意身旁有沒有什麼孕婦經過,但懷孕後,你會開始關注與孕婦有關的一切,就算走在大街上,也會不自覺的發現人羣裏的孕婦。

這種效應也有另一種說法,叫“視網膜效應”,也就是指,當我們自己擁有某種東西或者是某種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關注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徵。

而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面,我們會因爲總關注孩子的缺點、不足,而忽略了他擁有的優點。甚至會由此產生放大效應,在父母的眼裏,這個孩子的缺點巨大無比,而優點?好像沒啥優點,就算使勁的提醒,往往家長們也要想一會,才能開始有些優點被“擠”出來,但同時隨着的,是疑惑:這孩子這種表現,不是很平常麼,也叫優點?

放大缺點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表現,過度的敏感,從而過度的反應,並且從內心裏,總覺得不好好嚴肅處理這些錯誤,簡直對不起自己這個父母的身份。

於是又會陷入到嚴肅對待的循環之中,用放大鏡找孩子的不足,絲毫的進步也會被忽略掉。

就像這幅圖一樣,只看黑色部分,我們會自動屏蔽白色酒杯,反之也是一樣。

這就形成了“盲視”,頭腦裏自動地把孩子的積極努力和變化都抹消掉了,從自己的感覺上來說,這孩子就是不聽話,就永遠不改變,就是欠罵欠批評。

改變一下眼光,不一樣的世界

事實果真如此嗎?

你所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世界。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正如霸道總裁一般,你眼裏的孩子,看不到他的變化和成長,你的焦慮與情緒只會更糟。

事情分析到這裏,也許算是說得清楚一點了吧,對孩子犯錯過度敏感的背後,是我們着眼點只在於孩子的缺點上面,那要改變,就需要打破這種視野和界限,嘗試着找找孩子有何優點,試着鼓勵孩子,試着在他有錯時,稍微平和一些,給自己換個角度,也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說到底,從找孩子一個優點,每天發現孩子做的一件好事,來開始改變心態吧。

也許這篇又是雞湯文,但希望能幫助到一些家長。

歡迎留言討論。我是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