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四五”規劃潛在重點

展望 2021~2025“十四五”期間,我國的內、外部環境和發展重心相較“十三五”期 間既有延續,也有改變。當下的中國相較五年前,經濟發展水平更高但結構性的不平衡 仍然存在;除了進一步進行經濟的發展,對於發展的方式和驅動因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但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仍有許多可改進 之處;外部環境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國力更強盛的同 時外部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帶來更多幹擾。因此,我們對“十四五”可能的規劃重點進行了梳理。

科技創新支持產升級

在《產業鏈在移出中國嗎?》報告中,我們指出中國當前具備三個特徵(標準化製造; 需要有知識含量的勞動力的成本優勢;需要一定的技術積累)的製造業已經在世界範圍 內展現出競爭力,這背後是中國大、長、全的產業鏈帶來的優勢。然而,儘管中國的制 造業已經逐漸積累一定的規模優勢,在許多核心技術上我國依然與世界前沿有着較大差 距。“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國可能會繼續強化實體經濟地位,促進我國產業進一步邁向 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方向,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而作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 略支撐,科技創新則將是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重要支持。

在外部環境更加複雜、經濟增速換擋的當下,我們認爲,“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結構的 轉變和產業升級將 :

1)帶動我國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改善我國 貿易條件,提高我國工業體系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不可替代性;

2)提高我國的供給體系質 量,從戰略角度爲我國提供保障。而進一步發揮全產業鏈的優勢、深化我國製造業向高 端轉型的先決條件,就是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自主創新能力。科技創新一方面將是我國 產業升級的主要推動力,在全球產業鏈上提高我國的話語權;另一方面,面對複雜的國 際形勢,則能解決目前外部挑戰帶來的產業限制問題。十四五期間,我們認爲芯片、5G、 第三代半導體、量子技術等可能會被寫入重要戰略規劃中,在政策支持、稅收優惠、人 才培養等方面都予以支持和鼓勵。

近年來我國的研發投入在全球所佔份 額不斷提升,2018 年佔到了全球的 23%,而研發投入佔 GDP 的比例也逐年提升,但在全球大國中仍偏低,甚至低於美國、日本 90 年代時期的水平。因此,十四五規劃期是中國 科研創新要攻堅克難的時期,中國可能會繼續加大投入,推動教育、人才、產權、激勵 機制等綜合領域的改革,進一步鼓勵創新。

由於外部環境瞬息萬變,“十四五”期間的科技發展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 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進行不斷 探索。我們認爲“十四五”規劃期間對於科技創新的投入將主要分爲兩個類型:1)一方 面,我國可能會特別加大能夠實現生產進步、具有商業價值的應用型技術上的創新投入, 以增加經濟效益,直接提高產業競爭力。我國可能會着重研發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 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同時在生產端對企業創新進行支持,加速科技 成果落地。持續的創新升級是保證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是內外雙循環保持活力的關鍵, 也是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前提。相關的產業包括 5G 通信、芯片自主研發、第三代半導體等。 2)另一方面,我們認爲我國也會更加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前瞻性 基礎研究上發力,加大對於高校實驗室等領域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即便這類研究可能 投入時間較長、離研究成果商業化落地之間的距離較遠,但基礎理論研究可以助力更加 完整、高效的研究體系的建立,同時也是其他科學研究及創新的基石。提高我國的基礎 科學研究水平,將解決我國許多技術被“卡脖子”的困境,在重要戰略基礎上擺脫對進 口的依賴。相關領域包括基礎科學如物理、數學,應用領域較廣但尚在初級階段的量子 技術、新型材料等。

此外,我國可能會更加重視高端人才培養,完善產權制度,爲科技創新提供發展的土壤。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初期,龐大的人口基數爲帶來的“人口紅利”曾使得我國在部分勞動 密集型的低端產業上得到了競爭力,但當前人口的高速增長期已經度過,人口金字塔底 部呈現萎縮的趨勢,“人口紅利”不再。但另一方面,“工程師紅利”正在出現,截止 2019 年,全國普通高校本科畢業人數約爲 834 萬人,研究生畢業人數 64 萬人,大量的人才儲 備將成爲我國科技創新的巨大動力。我們認爲“十四五”規劃一方面會強化對於高端人 才的培養,加大對於教育和研發的投入,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 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另一方面則會致力於建立適合創新的制度環境,可能會更着重建立健全、法治的營商環境和研發環境,從制度上保障企業發展、鼓勵科研行爲, 打造適合科技創新落地、生根、發芽的土壤。

要素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活力

我國當前的經濟結構有多處不平衡,例如 1)部分產業供給側的產能與結構與需求端不 匹配。我國部分行業生產端的產能過剩,特別是在鋼鐵、煤炭、水泥等傳統工業行業中, 庫存高企,盈利能力較弱,行業內部競爭激烈。2)高附加值產業比重偏低而低附加值產 業比重偏高,勞動力、土地等一般性生產要素投入過多而知識、技術、信息要素投入過 少。高附加值產業與低附加值產業的產值比重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許多高端產業仍處 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特別是知識要素投入要求較高和附加值較高的產業,例如芯片 製造業等。受制於技術、資本限制,仍有許多核心戰略企業對進口依賴度較高。3)儲蓄 較爲充裕,而優秀投資標的較爲稀缺等等。我國的儲蓄率仍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國的 投資渠道仍不太通暢,無法高效、準確地將資金導流至能發揮最大作用、取得最大收益 的生產部門,優秀投資標的稀缺,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資本也將是未來重要的議題之一。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我國已經進行了多輪供給側改革,從“三去一降”對我國的生產結 構進行調整,到“破”、“立”、“降”處置低效益企業,培育新動能。我們認爲,“十四五”期間,我國可能會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是以 “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爲指導方針,以不斷優化我國經濟結構、扶持高附加值、 高知識要素投入、高戰略重要性的相關產業爲主要目的。

推行要素市場化改革是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手段。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可能會在前 幾輪以行政手段爲主導的供給側改革的基礎上,通過疏通市場流通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 優化,促進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而“新基建”則會成爲降低市場摩擦力和交 易成本的重要支柱。“十三五”期間,我國在營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上做出了卓越的 成果,我們認爲“十四五”期間,要素市場化改革將仍然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1)我 國首創將“數據”作爲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戰略性資源之一,充分肯定科技對未來經濟發 展的重要性;2)我國將繼續發揮市場主體的活力,特別是將優化土地、勞動力、資本、 數據、管理等要素配置作爲工作重點。此外,前述的創新驅動將有助於提高我國在高附加值製造業和知識、技術、信息要素要求較高的製造業方面的生產能力。居民資產配置 的拐點臨近,資本市場加速改革則會加強資金引流器的作用,將資金通過市場行爲向更 爲有效的部門配置。

擴大內需與消費,搞活“內循環”

促進國內經濟在內部進行正向循環,消費需求共同增長,是未來我國發展格局的重要方 向。近年來,我國在在全球事務中的參與度大幅提高,早已成爲全球產業中牽一髮而動 全身的重要環節,而貿易出口則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但過度依賴外 需的經濟結構可能會導致我國的發展受到掣肘,特別是在今年疫情的衝擊和國際關係風 雲突變之時,全球化的趨勢出現了停滯甚至逆轉的傾向。另一方面,伴隨居民財富的累 積和生產力更爲全面的發展,內需市場對我國經濟的支撐作用愈發顯著。面臨這樣的內 外部環境,今年年中,政治局經濟形勢分析會重申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着中國政策正在導向重要的新方向。以內循環 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可能是符合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國際 環境特徵的重要戰略。

我國巨大的市場隱含的內需潛力是中國下一步發展的關鍵,仍在增長的全球最大的單一 市場將允許生產的“規模效應”,助力企業發展。我國在大力投資擴產能、打工業基礎的 階段,各類與投資相關的原材料、資本品等需求量及佔全球的比例已經達到空前的規模 及水平;伴隨我國人均 GDP 邁過一萬美元的關口,中國的消費市場也在逐步成爲全球最 大的單一消費市場,並且可能是人類史無前例的大市場。龐大的內需市場已經並將繼續 爲中國各類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帶來需求及供給側雙方的優勢,實現我國生產消 費的正向循環和自我完善。另一方面,疫情啓發了對於全球化產業鏈脆弱性的重新思考, 發展內部產業鏈是世界變局中尋求穩健的要求。

基礎設施建設將助力提高內循環效率。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下,我國 的基建設施網絡已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硬件方面,2018 年我國農村地區通電率達到 100%、中國高鐵運營里程數截止 2019 年底已經超過 3.5 萬公里,約佔全球高鐵網的七成; 軟件方面,我國的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在“十三五”規劃期間超額完成目標達到 98%。 軟硬件兩個網絡使得中國在人流、物流效率和成本方面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我國完 善的基礎設施網絡已經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流通及分配環節的效率。我們認爲“十四五”期間基建設施,特別是“新基建”中,交通、信息網絡的建設將仍然是重點,特別是 5G 通訊基站、高鐵網絡、航空機場、區域內聯通等相關方面,繼續減少通訊、物流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推動居民收入增長,擴大內需市場。同時,“新基建”也可能“一箭雙鵰”, 成爲逆週期調控的重要手段,並在改善區域發展不平衡上也有重要效果。

進一步擴大開放,暢通“外循環”

外循環是內循環的必要補充,對外開放的大方向不會改變。儘管中國的內需未來可能達 到空前的規模,但進一步發展帶來的更多樣化、更多層次的需求,不能僅依靠中國自身 來滿足。促進外循環很重要的含義之一是,讓外循環成爲內循環的補充,滿足更全面、 更多元的中國內需。開放更重要的內涵在於促進競爭、激發新的理念和發展動能。開放 帶來的競爭與合作,對於更好地實現“內循環爲主體”,保持內循環機體的活力和競爭力 至關重要。中國近些年衆多新興產業的發展表明,開放、公平的環境促進了中國本土企 業的崛起。沒有外循環和繼續開放爲前提,“國內循環”最終會缺乏活力、缺乏競爭力。

我們認爲開放的含義也將更加深刻,而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將會是未來規劃 的重點。同時“走出去”和“引進來”,增強我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相互依存和相互瞭解, 才能促進“外部”的良性循環。我們認爲“十四五”期間,我國可能會在多個層次、多 個領域內進行開放:1)在跨境商品貿易上進行品類、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提高貿易便利 度。以海南自由港爲例,國務院於 2020 年 6 月初發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 提出建立非關稅貿易措施體系,建立自由進出、安全便利的貨物貿易管理制度,我國在 貿易自由上跨出新一步。除了特殊的自由貿易港外,我們認爲簡化通關手續、實施負面 清單制度等具有普適性的措施可能會進一步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廣,並在跨境貿易的種 類和規模上都進一步擴大。2)大力發展跨境服務貿易。儘管傳統經濟理論普遍認爲服務 不可貿易,但在數字經濟重要性愈發顯現的當下,服務貿易正在逐步成爲經濟增長的重 要動力源。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鮑莫爾(Baumol)曾指出,服務業的生產效率低,與其不 可貿易的屬性有很大關係,而科技則改變了這一屬性,使得服務業的效率大大提升。因 此,發展中國的服務貿易、增強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對於我國經濟未來的發展舉足輕重,而促進適當的服務貿易進出口也將是未來五年的政策重點之一。3)堅持金融市場對外開 放。我們將在下文對此進行詳細闡述。4)深化文化思想的對外開放交流和人才的跨境交,探索更加全球化的管理方式和制度,建立法治環境。無論是希望加強對外的貿易交、文化交流還是資本交流,制度和環境的保障都是極爲重要的前提條件。在資本市場 上,明晰的市場制度、與全球接軌的監管、高質量的資產標的都是鼓勵外資流入的重要 因素,近期發佈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便是監管層釋放的重 要信號,而中美摩擦下對於中概股需要符合美國會計制度的要求也正在反向倒逼中國企 業迅速地適應更加全球化的標準。在貿易交流上,對於產權的保護、商業領域法律制度 的健全等因素也都對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形象舉足輕重,唯有在制度上有了足夠的保障, 貿易、文化、人才等要素的跨境流動才能蓬勃發展。

資本市場與資本賬戶“雙資本”改革與開放,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在前述的支持創新、發展基建、產業升級中,資本市場都將發揮極爲重要的作用。發展 多層級的資本市場有助於促進市場運轉效率,發揮市場資金導流器的作用,推動實體經 濟健康發展。同時,伴隨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結構的變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全 球大環境下,我國的居民資產配置也即將迎來拐點(詳見我們的報告《迎接居民資產配 置的拐點》),在此背景下,加快我國資本市場建設既是順應大趨勢,也是刻不容緩的急 迫需要。

此外,在“雙循環”戰略下,我國不光要重視“內循環”體系發展,更要加快“外循環” 的建設,而對外開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此外,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加大對外開放 有助於讓世界瞭解中國、參與中國的發展,拓展中國的盟友,樹立開放、友好的中國姿 態,增加我國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中國當前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相較於我國 經濟體量和貿易水平來看仍然較低(圖表 15),顯示我國資本市場仍有較大的開放空間。 具體來說,我們認爲未來我國可能會通過多種手段來加快資本市場建設和對外開放:1) 完善資本市場上市、退市制度,規範財務審覈,嚴格管控風險,推動市場保質保量發展; 2)進一步放開外資持股限制、入市限制等,鼓勵外資參與我國資本市場;3)繼續大力 發展以科創板、創業板爲代表的多層級資本市場,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和財富投資渠道;4) 推動養老金、社保資金入市,盤活存量資金,提升資金配置效率;4)全球化配置可能是 大趨勢,打通對外投資渠道。

此外,我們認爲資本賬戶開放與匯率制度改革可能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重點之一。資 本賬戶的開放對於鼓勵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產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受到人民幣可兌 換性的掣肘,人民幣資產對於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將不可避免的打折扣,即便人民幣資 產的收益率、穩定性可能都較其他資產有優勢,但外匯管制、兌換限制會使投資者有所 顧慮。因此,資本賬戶開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是鼓勵全球增持人民幣資產的重要因素。 但開放的同時,我們認爲可能會保持人民幣本幣優先、提高人民幣作爲結算貨幣的地位, 提高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賬戶的開放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提高人民幣結算的通用性、 便利性,不僅方便企業結匯兌匯,也減小投資者交易成本。

改善收入分配

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較大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儘管從全球來看, 我國的財富分佈較爲平均(圖表 10),但局部來看,我國各羣體之間收入的不平衡依然 廣泛存在,例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以及東西部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等。以城鄉居民 收入爲例,進入本世紀以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開始逐漸拉大。2018 年,我國農村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爲 1.5 萬元,而同年全國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爲 2.8 萬元,城鎮 居民則爲 3.9 萬元,分別是農村居民的 1.9、2.7 倍。

消除收入差距除了大力發展經濟增長,創造居民部門財富外,政府的民生保障體系和收 入再分配系統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十三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基本達成的當下, 我們認爲“十四五”期間,鞏固脫貧成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將是工作重點之一。除了 財富維度的不平等之外,教育資源、健康資源、社會保障不平等也是我國當前需要解決 的問題,讓各個羣體享受平等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資源也是未來的重點。此外,未 來五年我們認爲可能會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統籌、城鄉一體。

城鎮化仍然有進一步推行空間。當前中國城鎮化率(約 60%)及市民化率(約 43%)均 有繼續提升空間,居住在 100 萬人以上城市人口占比依然相對落後,即使以國內相對發 達的大都市圈(如珠三角、長三角都市圈)相比國際大都市圈來看,人口密度、人均產 出、單位面積產出等指標依然存在顯著差距,例如粵港澳大灣區相比紐約都市圈、舊金區和東京都市圈,人均 GDP 僅是這三者的 20%~50%,人口密度是 30%~50%,單位面 積產出是 10%~20%;第三產業佔比 66%低於三者的 80%,尤其以專業服務及信息通信產 業爲代表的高技術生產性服務業差距大(具體請見報告《要素市場改革”助推“新型城 鎮化”是戰略之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新型城鎮化。我國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爲重中之重,因 地制宜和減小城鄉差距之間密不可分。我國未來可能會構建以城市羣爲主體的大中小城 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耕種效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城鄉優勢互補,統籌發展。同時,新型城鎮化戰略中,土地、戶籍、社保、投融資等方 面制度繼續改革是關鍵。補齊城市公共衛生短板、改善城市公用設施、實施新型智慧城 市行動、加快推進城市更新,等等,這些是實際政策執行和投入的重要領域。而圍繞關 乎民生的交通出行、住房、醫療、教育、環境等方面突出問題,進行優化產業與空間布 局依然大有可爲。

完善收入再分配製度。“十三五”期間,中國稅制改革取得了多項突破,特別是實施了綜 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我們認爲“十四五”期間,我國可能會繼續深化稅 制改革,加強財稅的再分配功能併兼顧與其他制度之間的配合,對例如房產稅、個人所等體系進行討論和改革;並對低收入、殘障、老年羣體等建立相應的救助和保障制 度。

重點基建發展是重要助力。以“胡煥庸線”爲界,我國的東部人口衆多,水量充沛,交 通、運輸網絡發達,經濟發展程度較高,而西部則地廣人稀,低溫乾燥,牧區衆多,但 經濟發展較爲落後,基礎設施建設偏慢。而在東西部內部,也有因山地、高原、運河、 港口而異的資源分佈不勻、經濟發達程度不同帶來的巨大區別。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助於 加強原本資源貧乏或交通不便的發展較爲落後的地區與其他地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交匯,減少這些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溝通、運輸成本,通過建設航空機場、鐵路、公路、 通訊基站、電力網絡助力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實現資源調配,幫助欠發達地區、低收入 人羣提高收入水平。

此外,推動教育平等,利用新基建改善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匱乏、升學機會較小的不平等 稟賦;推動性別平等,保障婦女兒童在家庭、工作中的權力等方面,也是加強民生福祉、 促進羣體間差距縮小的重要手段,可能會獲得相關政策支持。

完善養老與社保制度

如前文數據所展示,我國在 2010 年便邁入了人口的拐點,撫養比開始逐年上升,老齡化 人口占比逐漸增多。伴隨人口結構的變化和物質水平的提高,健康事業已經成爲國民最 關心的事業之一,而如何完善養老體系,使“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也是我國正在探索 的重要議題。建立養老和社會保險體系將有助於消除羣體間不平等,是我國經濟平衡發 展的重要條件。“十四五”期間,我們認爲我國會繼續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特別是在社會 保障和養老體系的建設上對相關產業進行政策性的傾斜,並繼續深化醫保體系以及養老保障的改革與完善。

具體地,我們認爲“十四五”期間可能會:1)加大生物醫藥行業的研發投入以促進我國 醫療科技的發展水平:一方面,通過加強健康衛生教育、提高食品藥品衛生條件、加強 重大疾病預防控制,能夠有效地降低醫療保障的負擔,增進全民健康;另一方面,支持 醫藥事業發展、科技進步,將有利於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療效率。2)深化醫保體系改 革,健全多層次醫保體系。2016 年,我國的城鄉居民醫保實現了全覆蓋,截至 2019 年, 全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 13.5 億人。除了對城鄉居民醫保進行繼續改革、提高醫保 給付能力和運行效率,商業醫保市場也可能成爲發展的重點,對全民醫保進行補充,實 現多層次的保障體系。3)推進醫養結合,發展養老產業,實施合適的人口政策引導人口 結構可持續發展;4)“盤活”養老體系,加速養老金體制改革。“十三五”期間,我國基 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已經超過 99%,但大部分仍依賴於第一支柱(公共養老金),而第二(私部門補充性計劃)、第三(自願儲蓄型養老計劃)支柱的體量和作用則較爲有限。我們 認爲“十四五”期間我國可能會通過完善養老金投資體制保障養老金保值增值、加快第 二第三支柱養老金髮展、擴大養老金覆蓋面等手段“盤活”養老體系,儘量做到覆蓋廣、 可持續、多層次。5)此外,由於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內仍未得到消滅,我們認爲疫情的 常態化管控或也將被納入“十四五”規劃當中,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戰略物資儲備 制度、基層醫療軟硬件資源配備也可能會成爲政策重點。

進一步倡導綠色發展促進生態和諧

作爲“十三五”中生態環保政策延續,我們認爲綠色發展、生態和諧將仍然是“十四五” 規劃的重點之一。結合當前我國的發展階段,我們認爲減少碳排放、鼓勵新能源、努力 實現“碳中和”可能將是重要的政策目標之一。

減少碳排放、綠色發展的最直接方式便是改變我國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特 別是風能、水能、氫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當前,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依然佔據 主要地位,化石能源佔據約 85%,水電份額爲 8%,核能則僅佔據 2%。“十三五”期間, 我國一直致力於提高能源的多樣性和能源效率,我們認爲“十四五”期間,我國的政策 可能會繼續強調能源的效率問題,並對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採取鼓勵措施。以風 電爲例,近日發佈的《風能北京宣言》提出,未來年均新增裝機 5000 萬千瓦以上,2025 年後,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不低於 6000 萬千瓦,到 2030 年至少達到 8 億千瓦, 到 2060 年至少達到 30 億千瓦。根據 BP 的 2019 年的預測,至 2040 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將 保持 8.5%的年均增速,佔到全球的 26%。

另一方面,我國可能會着重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ETS,Emission Trading Scheme),確 保碳市場效率。當前,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啓動交易,未來我國可能會繼續推進 其他地區的碳市場建設和低碳試點示範,發展氣候投融資市場,通過市場手段調控碳排 放,鼓勵能效提高。此外,碳市場的建設有助於開展數據調查、統計分析,爲未來科學 制定碳排放額度和分配計劃提供支持。

除上述外,我們認爲外部不確定性增強背景下國家安全和軍事科技的發展、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紀律嚴明的黨政隊伍建設、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環境問題等議題 也將(仍然)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前文數次體現的,“十四五”規劃 是一個整體體系的規劃,各項戰略之間有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緊密關係。 例如“新基建”將促進“新制造”,而“新制造”又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實現我國下一 階段的目標,即十五年內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各個領域、衆多政策的協同作 戰。

哪些行業將從未來五年的戰略重點受益?

作爲我國發展的指南針,五年計劃對於我國發展戰略的規劃對於資本市場表現有着深刻 的影響力,在我國的歷次五年計劃期間,重點戰略行業都會相對市場有較爲出色的表現, 且這一相關性伴隨着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健全仍在繼續增強。例如,在“十二五”期間, 被規劃列爲支柱性產業的文化傳媒行業表現大幅領先市場,錄得 213%的漲幅,同期上證 綜指漲幅僅爲 33%;“十一五”期間,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對於科學、技術 等行業極爲重視,電氣設備、機械設備和醫藥生物都大幅跑贏市場;“十三五”期間,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指引下,截至 2020 年 9 月,食品飲料、家用電器、休閒服務等 民生相關的行業都大幅跑贏市場。因此,我們認爲分析“十四五”期間的重點政策將對 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佈局也有較強的參考意義。

站在當前的時點展望未來,我們認爲未來五年的規劃中有可能受益/重點戰略的行業可能 如下:

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走向“新中國製造”:爲了保證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向產 業鏈高附加值端移動,應運而生的“新制造”行業將有望受益。例如集成電路產業鏈、 軟件行業、光伏新能源產業鏈等,我們預計這些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包括芯片設計、 製成設備等都有望受益,特別是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研發投入佔比較大的環節,有望 受到政策傾斜和補貼。

擴大內需,大消費板塊:國際形勢複雜、不確定性增加的當下,我們認爲未來五年內 主要依靠內需的大消費板塊可能會有更穩定的表現。一方面,受益於國內“內循環” 的側重,這類板塊可能會對進口產品出現替代效應;另一方面,在國際物流容易受到 擾動、跨國貿易受到政治干預增多時,這類行業將相較其他行業收入波動更小。此外, 中國的內需規模已經在世界領先,並仍在進一步增長。這種大市場帶來的生產規模能 把經濟學上常講的“規模效應”發揮到極致,使得中國產業發展具備無論是當今世界 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典型的“純內需”板塊,如建材、食品 飲料、本土交運等。

改革社保、完善收入分配相關領域:完善收入分配對擴大大衆消費品需求有利。我們 看好醫藥行業整體,包括生物製藥、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等,這類行業未來可能會迎 來政策利好,同時需求穩定增長。同時,在政策扶持下且伴隨人口老齡化,我們認爲 養老行業也將受益於老年人口的增多、對於老年生活質量的提高,例如養老院、老年 病相關醫療保健藥品和器械、家政服務等。

資本市場大發展主線:我們在《迎接居民家庭資產配置的拐點》報告中指出,伴隨人 口結構和居民財富水平的變化,我國的資產、財富管理市場有望迎來迅速擴容。在“十 四五”規劃下,我們認爲資本市場的建設和開放將成爲重要議題,而大資管行業將有 望受益。具體來說,證券市場體量增長、活躍度提高,券商行業有望受益;居民資產 配置專業化、機構化趨勢下,資產管理行業有望受益;人口結構變化和資產配置需求 增多,保險行業有望受益。

綠色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領域,包括主營業務爲清潔能源如水電、風電等的能源行 業、電力運營企業及其上游企業,例如光伏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此外,我們還看好 清潔能源的下游應用,例如新能源車等,可能會受益於政策補貼。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中金公司)

如需完整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