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軍報

善於從“另一面”思考解決問題

■胡建新

一位幼兒園老師給幾個孩子出了一道“難題”:給每個孩子一張撕碎的世界地圖,然後告訴大家說,誰能將地圖完整拼起來誰就可以得到獎勵。開始,老師以爲憑孩子們的智力,很難完成此項任務,可想不到的是,有個孩子不到五分鐘就拼好了地圖。原來,地圖的背面是一個人的頭像,那個孩子就是從背面把熟悉的頭像拼好了,地圖也就被完整地拼出來了。

唯物辯證法認爲,凡事都有兩面性或多面性。有正面就有反面,而反面又有“一面”和“另一面”,據此還可不斷地分割下去。當人們習慣並擅長於只從“一面”思考問題而陷入困境時,如果能跳出慣性思維的窠臼,善於從“另一面”去觀察分析,就會比較容易解決問題。現實中,許多看似單一的事物實際上都包含着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比如,科技的發展可以爲人們帶來便利和高效,但也會引發安全隱患和道德難題;人工智能武器爲戰爭打開了一道提高作戰效率和制勝概率的門,但也同時推開了一扇容易失控出錯和引發災難的窗。只有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或多面性,纔不會過於偏執,從而減少失誤和犯錯。

軍事是充滿辯證統一的領域,敗中有勝、危中有機,正中有奇、奇正合一,辯證原理無時無處不在。故而,軍事指揮員在看到“一面”的同時,還要學會和善於看到“另一面”,因爲“另一面”往往蘊藏着化危爲機、反敗爲勝的機遇,又因其不易被人們關注或重視而能夠出人意料、以奇制勝。古代打仗增竈減竈,就是運用兩面性原理實施欺騙戰術的典型戰例。增竈,從“一面”看,用竈的增加虛張己方人強馬壯的聲勢,可以迷惑和震懾敵人,讓敵人望而卻步;但從“另一面”看,虛增之竈一旦被敵人識破,勢必會引發不堪設想的嚴重後果。同樣,用減竈的辦法也可以迷惑敵人,隱藏實力,誘使敵人入彀就範;反之亦然。

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技術,植入了人類思維、行動的基本特徵和主要方式,本身就具有複雜性和多面性,不只是“雙刃劍”,更是“多刃劍”。譬如,人工智能可以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數據和同時執行多項任務,在複雜情況下識別物體、分析數據和預測未來,能夠全天候工作而不知疲倦。但是,它的研發和運用需要大量時間、人力和資金投入;它的可靠性一直存在隱憂和風險,尤其在涉及人類感性判斷的領域不能完全替代人類,甚至可能會出現一些低級致命錯誤;它會產生基於特定訓練的認知偏差,引發諸多不良後果;它還會違抗人類對它預設的指令和程序,爲戰場決策和作戰行動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而從技術角度看,由人工智能造成的種種安全隱患,往往源於編程錯誤、軟件故障或外部干擾等因素。這不僅需要完善人工智能技術,把軟件故障和編程錯誤降到最低限度,而且還要制訂一旦出錯能夠迅即補救和處置的相關預案,把錯誤造成的損失和傷害降到最低程度。而這些,恰恰需要從“另一面”思考解決問題。

人工智能具有利弊等兩面性,已經毋庸置疑。在它“弊”的一面,又存在正反兩面,即可以爲我所用的一面和對我有害的一面。2023年底,美國特斯拉得克薩斯州工廠一名工程師在調試機器人時突遭襲擊,身受重傷。這無疑是機器人“壞”的一面。但從另一面看,如果將某些人工智能武器掩蓋成“特洛伊木馬”,“故意”被敵人繳獲或通過其他途徑輸入敵人內部,或可在敵人內部製造混亂和傷害,從而達到“未戰先勝”“小戰大勝”之目的。

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戰爭如何演變,如何趨利避害始終是發展人工智能武器必須首先考慮和着重解決的問題。面對人工智能隱含的風險與挑戰,心存僥倖或者置若罔聞,都不是正確的做法。只有運用多維思維、創新思維,善於從“另一面”思考解決問題,纔能有效規避人工智能的技術缺陷,進而化其風險爲誘敵出錯的妙招,變其挑戰爲克敵制勝的契機,在信息化智能化戰爭中游刃有餘地掌握主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