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丹東,權家屯。53歲的趙永慶是一名資深曬魚專業戶。

趙永慶主要曬的是黃海的蝦虎魚,當地俗稱胖頭魚。

趙永慶曬乾魚有20多年。初中畢業的時候在建築工地打工,漸漸年紀大體能不行就回村販賣新鮮海產品,積蓄了一定的資金後纔開始從事曬魚的行當。

早期曬魚都是小規模的,用的不是現在看到的網架,而是在水泥地或稻田鋪上稻草,把魚放在不帶架子的網上曬。把魚用食鹽醃漬,再用清水泡多次,魚被洗乾淨之後,揚到網上晾曬。後來才慢慢發展用網架曬魚,好處是通風效果好,魚的亮度也好於直接貼地晾曬。

隨着時間的延續,市場對乾魚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曬魚人順勢而爲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提升”。一位有着10多年曬魚經驗的曬魚女工說,爲了使魚乾得快,要兩手掐住魚頭,在魚嘴的下方用力掰開,魚平坦了,晾曬得就快。

曬魚的時候,魚的擺放也很有講究。曬魚女工介紹:個頭較大的魚往網架上方擺,個頭小的往下方擺,因爲晾曬的時候網架上方會被抬高,受光通風更充分,晾乾速度快。不管大魚小魚,都是一顛一倒擺放,儘量使一個網架多曬魚。另外,擺放的時候要保證魚體是直溜的,曬乾之後賣相好。

趙永慶介紹,曬乾魚不能太鹹,經過晾曬的乾魚,一旦鹽分大,表面會呈現出白色,魚體也發硬,曬魚人得把這樣的魚分揀後集中起來,用清水多次涮洗降低鹽分重新曬,鹽分少的魚捏起來會比較軟,所以,曬魚其實挺麻煩。

曬海胖頭魚,一般來說,3斤半活魚能篩出1斤乾魚。

乾魚價格高低除了看質量,還得分大小。趙永慶既是曬魚的主人,也是曬魚的質檢員,每一次曬魚,他都要分揀出乾魚的大小。千錘百煉才能練就“一眼準”。趙永慶說,他最初曬魚的時候,都得帶着尺子或者小木棍量魚的體長,分揀速度非常慢。20多年過來,尺子和木棍已經派不上用場,他一眼就能定準一條魚是超過20釐米還是不到20釐米。

權家屯有一二百年曬魚的歷史,曬魚人已經積澱了太多技術含量和品質“玄機”,使得屯子裏的乾魚名聲遠播銷路看好。在秋冬時節曬魚季,僅趙永慶一個曬魚戶,乾魚一天的銷量就是一兩千斤,收入一兩萬元。(棋簿紫/圖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