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天翻地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徹底變了!》

————解讀

先生接連三天炮轟唯物論、唯心論、生命論,爲人和存在在形而上的層次裏釐定了感知論的邏輯理念。人和存在組成世界,先生今天的文章,就專題討論感知世界,帶上感知的眼鏡,隨先生去領略一下瑰麗神奇的感知世界吧!

”世界觀改變以後的第一反應是:世界變小了,世界變得完全可知,這世界再無解不開的奧祕”。這句話是以剛從客觀唯物論的世界觀轉變到感知論世界觀的個體的口吻來說的,和客觀唯物論的世界觀來比,感知主體可以明確地感知到這樣的感知事實。世界變小了,世界明確可知,世界再無解不開的奧祕。哎呦,壓在人心上千萬年的客觀世界終於被搬開了,可輕鬆輕鬆吧!這是真正的解放啊!身與心的自由,靈與肉的昇華。這太豪橫了,沖天豪氣、傲視寰宇,振聾發聵。這種徹底的輕鬆、釋懷、興奮感,或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事實表述。

佛陀的“覺”,也是一種徹悟的意識,開悟的印證是需要證入涅槃境界,在證入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一層層地解空凡所有相,雖然我們知道它們盡皆虛妄,但我們還是前提假定了它們的客觀存在,需要我們去證空,而且要按照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次第逐級證空,這個過程很艱難,大部分的修行人可能半途而廢,沒有佛陀的悟性,極難取得最終的涅槃境界。所以,佛學裏的證悟很難說會覺得世界變小了,世界完全可知,世界再無奧祕可言。相反,佛陀說的“娑婆世界”,總是一塊壓在心頭的大石頭。

柏拉圖、朱熹、黑格爾等人的客觀唯心主義,認爲世界的本源是“理念”、”理”、“絕對意志”,他們也同樣假定了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只不過是理念的投射、理的演化,絕對意志的外延。當他們意識到世界的客觀唯心本源後,他們更多的注意力是去關注這個”心”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就是如何從客觀唯心的角度去認識世界,而對於世界的複雜性和不可知性可能是有意無意地消極迴避。所以,似乎也沒聽見他們說世界很小、世界可知、世界再無奧祕可言。似乎他們的徹悟沒有帶來這種沖天豪氣。

費希特和陸九淵、王陽明等人的主觀唯心主義,同樣因爲讓人慾說還休、愛恨交織的精神性意識缺陷,而不敢揚眉吐氣地說世界好小,只是非常謙卑地說“心即理”、“致良知”,這裏面充斥着人文意味,爲了平衡對世界本體解釋的不究竟,無奈地提出了加強倫理修養的平衡方案,選擇良知,屏蔽不良知。而對於客觀世界的複雜存在,似乎只能選擇試探性用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去應對,所以,似乎也聽不到它們揚眉吐氣地說世界很小,完全可知,再無奧祕可言。

總之,客觀存在一直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可憐的世人心頭千萬年,知道先生的感知論出現,否定了客觀物質世界的虛幻空洞理念,我們才能夠、纔敢在壓倒性的客觀存在面前挺胸抬頭,敢說這句“世界很小、完全可知、再無奧祕可言”,這種翻身解放的感覺,在這個虛無彷徨的時代,絕對是久旱甘霖、枯木逢春的存在,太爽了。

”世界變了,世界不再是無邊無際,時空也不再是無窮無盡,世界就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感知能力達到的範圍”。具體說來,爲什麼客觀世界的觀念會給我們帶來如此巨大的壓力,究其根源就是我們無法掌握客觀存在。我們不知道世界在哪裏,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世界的邊界在哪裏,時空的邊界在哪裏,這些東西我們都不知道,可我們的先驗理性,衝動着我們必須要找到這些邊際,找不到就會心神不寧、寢食難安,這是我們這個物種宿命性的思維方式,我們就是理性的動物,而客觀的觀念先驗性地排斥拒絕理性,逆反理性,就這樣!哪有那麼多理?所以,我們在客觀存在裏存在,註定了的彆扭、矛盾。感知論的世界觀徹底解決了這個矛盾,存在因感知而存在,存在就存在在我們的感知裏,感知就是存在的範圍和邊界。

”再也沒有邊際以外的邊際,我們的感知限度就是最確切的邊界,我們現在的感知就是存在的全部”。用不着滿世界地去找什麼邊界、什麼終極了,那屬於小貓轉圈追尾巴,自娛自樂,尾巴就是自己的,用不着滿身大汗地去追逐。

”存在的一切奧祕都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我們自己纔是世界真正的地址”。世界因我們自己的感知而生,不管她多大,也只存在在我們的感知裏,不管她多麼精彩紛呈,也只是感知規則的體現,除了感知,世界無處可去,若有處去,立即超出感知範圍,即刻不再存在,沒有意義。

”原來的客觀世界排除我們自己在外,現在的世界就在我們的感知中存在,世界再也沒有其他方式和其他地址的存在”。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客觀存在,一切只是感知運動在感知意識裏的呈現。

”世界觀改變以後,我們成爲了世界的前提。注意,這絕不是唯心主義的“心生世界”、“心外無物”,心只是主觀意識,這世界是我們感知中的世界,這世界只能在我們的感知中存在”。這句話裏,先生隱含了深刻的內涵,我們的主觀意識,在感知論裏,特指包括客觀物質觀念、生命意識觀念等謬誤觀念的意識成分,而指向明確地排除了這些特定的謬誤觀念後的觀念,都屬於感知意識、感知觀念,是具有共同約定性和可重複感知性的建設性觀念。這個隱含的意思,也體現了感知論和佛學的不同之處,感知論褒揚了人類意識裏具有建設性的感知意識部分,剔除了具有破壞性的精神性意識成分。而佛學,凡所有相盡皆虛妄,把所有的意識形態都要解空。或許有人說感知論不夠徹底,但這也正是感知論積極正向的本質體現。

”與在其他生物的感知中存在的世界大不一樣,我們的世界豐富於其他生物的世界N倍,這充分說明,有什麼感知的方式方法,有多大的感知能力,就有什麼樣的世界”。這是一個技術細節上的描述,不同的感知體,有完全不同的感知結果。人、蝙蝠、貓頭鷹、鷹、鴿子,等等不同的物種,各自擁有各自眼中不同的世界,這很精彩,也反證了客觀世界並不存在,一切都是感知的結果。

”不能被感知的事物在理論上是無限的,那沒有追究的意義”。只要具有不同的感知規則,就會有不同的感知世界,不同的感知規則,彼此之間無法互相感知,所以,不同的感知規則體系裏的存在,不管有多少,不管多精彩,彼此不具有存在的意義。我們只在我們的感知規則裏體驗着我們的感知存在。

先生今日文章中,有一段話特別有技術性,對我們理解感知存在具有指導意義。”這世界上一切的運動形式和原因都是受我們的感知力推動,感知力並非是物理學中已知的任何一種推動力,它是一切推動力的原因。正是我們的感知賦予了物質與物質間的差異,物質的屬性差導致它們之間的運動變化,而我們的感知力就是一切事物運動的第一因和第一力”。這段話很有技術含量,理科男就喜歡這一類的闡述。這句話裏有一個重要的新概念:屬性差。這或許是一個定性的概念,或許是一個定量的概念,總之,這是一個非常抽象又具有想象力的概念,但特別能說明問題,物質之間怎麼就開始運動了?是因爲物質的屬性有差異或者有差值,形成了勢能,這種勢能爲了尋求平衡,必然產生運動,好棒好棒的思路,醍醐灌頂,醒腦開竅!

”世界觀改變以後的最大變化就是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世界再也不是與我們無關的可以利用的物質資源,這世界就是我們的外部反映,這世界就是我們意識的投影,這世界就是我們自身的存在”,先生在系列文章中反覆論述過這個觀點,感知存在和我們一體存在,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我們自身的存在,我們自然愛惜,這就是感知世界裏整體性存在、人和存在和他人互爲感知利益的邏輯來源。

先生在文末,再次提及科學道路上一直伴隨着的無解難題,”爲什麼科學命題此前只能證僞,因爲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只有還原爲感知的整體纔可以證真,只有在感知的體驗中才有最終的真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以前的科學,因爲沒有考慮到所有存在裏本體性的感知因素,所以,得出的結論必然是不全面的,所以必然是錯誤的,即使在科學成就剛出現時往往被認爲是真理,也確實解決了當時的一些具體問題,但最終難免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被證僞,人類的科技史的確是這樣,我們的科學,就是在不斷地證僞中艱難前行,這個趨勢一直持續到現在也仍然是這樣。直到先生的感知論出現,我們才找到真正的原因,是因爲之前的科學,或者其他所有的觀念,都沒有找對存在的本體,沒有考慮存在的最重要的感知因素,當然不可能獲得終極的證真。

先生爲我們展示了感知世界,輕鬆、愉悅、活躍、永恆。

感恩先生的慷慨和悲憫,先生威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