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位網友聊天,她說孩子讀初一了,數學(滿分100分)考30多分。不會分數通分,去括號不懂得變符號,完全憑感覺。放棄吧,不忍心也不甘心,不放棄吧,怕自己氣得要住院。問我有什麼好的建議?相信有不少家長有過類似的經歷。

我問她,孩子小升初的時候數學、語文多少分?她說,都是60多分一門。說實話,聽到她的描述,我有點喫驚。這基礎真的有點弱。小學的基礎沒打好,到初中會被放大,一直會拖後腿。

數學學不好,是因爲沒有找到方法,通常做到以下幾點就不會太差:

一、基礎知識學紮實。

可能這句話,大家都聽得耳朵要起繭了。有人會覺得這是一句廢話,什麼叫基礎紮實?就是對於基本的概念,要理解。概念定義中的關鍵詞得找出來,這個來不得半點含糊。

比如說什麼叫三角形?在同一平面內,由三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圍成的平面圖形叫三角形。

那麼在這個定義中,大家發現它的關鍵詞有哪些?首先得是同一平面內吧?其次三條線段,而且得首尾順次連接,如果不強調首尾連接,大家會發現,它可能都不是一個封閉圖形了。另外強調是平面。其實由這個定義,我們大概都能知道四邊形的定義了,這叫類比思想,舉一反三。

基礎題型要掌握好。我們在遇到難題沒思路的時候,往往都是因爲基礎不夠紮實,不知道該用什麼知識來解決?不知道這題考的是什麼知識點?只有當我們能把學過的知識與題目對應上,才能夠找到適當的方法來解決,做到既快又對。

二、融會貫通

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是高效學習的目標。但事實上,很多孩子都面臨一個問題:基礎知識學會了,但是就是不會解題。比如說以計算爲例,從左往右的計算大家都會,也能算得出來。

但到四、五年級之後,要求使用簡便方法,卻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熟練地使用了。比如說計算88×0.25=?或許有些孩子他只知道列豎式計算。這就是典型的會做題,但還達不到靈活解題的要求。

但是別人可以口算。88×0.25=22×4×0.25=22×(4×0.25)=22×1=22

這就是我們對於知識的調用不夠好,不能做到融會貫通。做題的時候我們要把問題列出來,拆成不同的小問題,一個個小問題的去分析,然後整合起來解決。

三、建立信心

信心有多重要?古代打仗的時候要擂鼓,這起什麼作用?給衝鋒陷的將士們增強信心用的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小學一二年級考滿分的孩子非常多,大家有沒發現,這樣的孩子信心滿滿,雖然說容易引發驕傲的心理。但信心方面卻是非常高的。到了高年級之後,大家得滿分的次數越來越少,對信心多少有點打擊。不過這要理性對待。

多數孩子數學越學越差,是因爲總是遇到難題。一堆題拿過來,做不得出的比會做的還多,一次兩次還好,多次都這樣,怎麼可能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怎麼辦?死磕嗎?不!如果平常的題大多都是解決不了的難題。說明基礎不夠,這樣的孩子一定要從基礎學起。不在乎現在讀哪個年級,之前的哪個知識沒學好,就去補哪個知識點。

好比遊戲中,新手去危險區域,一進地圖,隨便一個怪物都能把你秒了。你覺得你還有信心玩下去嗎?是不是先去把等級練高一點,把基本裝備弄全再說。

基礎不牢,難題先別碰。先把基礎學紮實,樹立自信心,慢慢的再一點點增加難度,讓孩子學習有成就感,這樣會增加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四、培養邏輯思維

數學講究邏輯思維,正面不好理解,能否換個角度看問題?學會化繁爲簡,從基礎做起,一點點的練習,堅持兩到三個月就會看到效果。

前面學基礎的時候,大家不要怕太慢,這時的慢是爲以後的快打基礎。基礎不牢,以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補上。

當基礎已經相當不錯了,就不要再去做太簡單的題了。這樣的題做再多都不會對自己有提升。這時就應該做些有一定難度的題,達到提升自己的目標。

所以說有些事情,不能顛倒順序。基礎弱的時候,堅決不碰難題,先把基礎知識補上再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