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童永來

現居 | 周寧

職業 | 打錫匠人

西街是一條充滿着聲音記憶的古街。走進西街,你一定會被沿路各種各樣的聲音所吸引,有縫紉機的聲音,打鐵的聲音,賣餅賣糕點的聲音,還有打錫的聲音。原來,上世紀中葉,這裏因當時集中了城內專門製作和銷售錫器的作坊店號,所以又被稱爲“打錫街”。

童永來來自浙江省永康市,從15歲開始就背井離鄉,跟着師傅來周寧學打錫的手藝,到現在差不多有40多年了。“學藝時跟師傅走街串巷,去鄉下挨家挨戶找生意。都是挑着擔子,師傅一擔,徒弟一擔,連被子、煮飯的鍋都帶在身上,那時候日子很苦。”童永來回憶道。

爲何周寧會有那麼多的錫器作坊呢?原來,在周寧,一直保留着閨女出閣錫器陪嫁的習俗,陪嫁的錫器中除了燭臺外,還有香爐、酒瓶、酒罈、茶葉罐、花瓶等十餘件,錫器代表着孃家的家底和顏面。獨具“色如銀、亮如鏡、聲如磬”特色的錫,其價值僅次於金銀,得到衆人的喜愛。

“因爲周寧的風俗習慣,女孩子出嫁時打的物件更多,生意還算可以,就在周寧這邊落戶下來了。”童永來坦言。

一件錫器從不成規則的錫塊到變成精美的成品,共需要經過6道工序,工序複雜,每一件都需要打錫匠人投注時間和心血。“這個要敲得均勻要敲得平,你如果手上功夫不嫺熟的話,敲不均勻,只要有一兩個花不均勻就不好看了。打錫就是靠敲,你要什麼物件就敲出型來,再拋光。常年累月,年復一年就是這樣敲打過來的,經驗也是這樣積累過來的。”

隨着價廉物美的搪瓷、塑料、玻璃、不鏽鋼等現代器皿的興起,全憑手工製作的錫器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童永來也有幾年沒做打錫的生意,最終還是因爲對打錫的熱愛,繼續重抄舊業。他告訴我們,近年來,隨着打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意慢慢變好了。2009年,他在西街開了這家打錫店,除了打製一些錫器嫁妝,還有茶葉罐和旅遊的一些錫器擺件。

從15歲學藝來到周寧,時至今日,周寧的每一條街每一條巷他都挑着擔子丈量過,這裏早已成爲了他的第二個故鄉。帶着我們穿過一條老巷子時,童永來說:“40多年了,我在這裏給周寧的女孩子打的嫁妝不計其數,現在這些女孩子很多都成爲奶奶外婆了。”

日子無論酸甜苦辣,在敲敲打打中都已度過,並被打磨出一種銀質的光亮。現如今,童永來和他老婆一起經營這家打錫店,孩子們都已長大了。他們說:“我們做嫁妝,看着那些女孩子找到幸福,成雙成對,我們會說祝你們幸福!”

來源:新寧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