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江南有事,從採石渡者十之九”。這是明末學術大師顧祖禹在其那本著名的地理學著作《讀史方輿紀要》中,對採石的評價。這座今天位於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看似平凡無奇甚至默默無聞長江南岸的渡口,卻在長達2000多年的歲月中,不僅留下了多位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的足跡,更有無數南北將士在此殺聲震天、血戰到底。對於北方政權來說,這是南渡大江、直搗金陵的跳板;而對於南方政權來說,這則是必須牢固死守事關生死存亡的要塞。

長江沿岸的港灣渡口如此之多,可爲何偏偏是這裏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在我看來,其因有三。一是位置上的優勢。此處離古代江南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僅僅只有70公里的路程;二是地形上的優勢。此處的長江江面相當狹窄,而且江中多沙洲小島,從此渡江相當便利;三是對岸的優勢。採石對岸的江北地區屬於廣闊平坦的江淮平原,基本是一馬平川,大軍可以輕易到達採石對岸僅一江之隔的歷陽(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這三點缺一不可,共同促成採石成爲了南北雙方都視爲志在必得的要地。

回望歷史,採石一帶來無不充斥着刀光劍影、腥風血雨。

早在秦朝,“千古一帝”秦始皇巡視東南,即由此處渡江後入南京(爲了泄去“金陵王氣”始皇帝特意開挖了秦淮河)。東漢末年,血氣方剛的孫策也在採石渡江,並開始在採石建立軍事要塞。隨着魏吳逐漸形成劃江而治的局面,採石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這也爲日後南北對峙時期採石成爲交兵要地埋下了伏筆,到西晉代魏後開始滅吳之戰時,時任吳國丞相張悌親自坐鎮採石,但即使如此也並沒有改變兵敗的命運,最終兵敗後金陵城破,吳國末代皇帝孫皓也被迫當了俘虜。南朝梁代時,投奔梁武帝的北方降將侯景起兵作亂,也是先攻克採石,後佔領南京並由此掀起荼毒江南的“侯景之亂”;隋滅陳朝時,則基本是數百年前晉滅吳的翻版,隋軍先驅採石後克南京,並俘虜了陳後主陳叔寶。值得一提的是,吳國當時好歹還有丞相坐鎮採石防守,而陳叔寶面對部將加強採石防備的建議則是壓根置之不理,這使得隋軍比當年的晉軍更加輕鬆自如。

宋朝時期的採石依然如故,北宋滅南唐基本是晉滅吳、隋滅陳的第三次重演,路線基本一致。而南宋與金對峙時期,南宋名將虞允文則在此擊敗了金主完顏亮。元朝末年,起兵江淮的朱元璋也是從採石渡江開拓江南(據說第一個登陸上岸的是明朝勇將常遇春),後在南京建立根據地進而創造了從南向北統一天下的奇蹟。

當然上述戰史中最具代表性的的還是宋朝時期。北宋滅南唐之戰中,北宋名將曹彬的戰法獨樹一幟,他先是派少數精銳乘輕舟渡江攻克採石,然後利用採石江面狹窄且多小島的地形,架設浮橋將小島和江岸直接連接起來,然後主力部隊直接從浮橋過江,創造了軍事史上光輝的一頁。一千年前架着浮橋橫渡渡長江,確實堪稱奇蹟,不過,要換在武漢或者南京的江面,恐怕曹將軍就是“有賊心沒賊膽”了。當然這也正說明採石對於長江防線的重要性和獨特性。而南宋名將虞允文在此與金軍大戰之時,宋高宗已經做好了乘船出海的準備(對此戰不抱任何希望),沒想到書生出身的虞允文最終還是擊敗了強大的金軍,既保住了搖搖欲墜的南宋政權,又避免了南宋皇帝出海逃亡的恥辱,此戰這也成爲採石戰史上爲數不多作爲防守端南方政權取勝的戰役。

當然採石不僅僅只有金戈鐵馬,她也有着詩情畫意、風流倜儻,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也曾在此留下濃墨重彩,這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唐朝“詩仙”李白了,一生顛沛流離的李白曾多次赴採石遊覽,並留下了諸多描寫採石風光的名篇佳作,其中《牛渚磯》一詩寫道“絕壁臨巨川,連峯勢相向。亂石流洑間,回波自成浪。但驚羣木秀,莫測精靈狀。更聽猿夜啼,憂心醉江上”,將採石磯宛如畫中的美景描寫的栩栩如生,堪稱敘述採石風光的扛鼎之作。據說李白生命的最後時刻也是在採石的江面上醉酒跳入水中攬月而逝,民間傳說則認爲是“水解成仙”,這也爲採石蒙上了一層浪漫色彩。

今天的採石,已經是本地著名的地標性景區——採石磯4A級風景區了,當然對於一個歷史愛好者來說,採石磯不僅僅有着秀色可餐的秀美山川,她背後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和歷史掌故,才更爲她增添了一份誘人的吸引力。

作者:張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