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国军一共有49个军,182个步兵师,46个独立旅,9个骑兵师,6个骑兵旅,另有部分独立部队。随着战争的进行,部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1938年初,作战军已经扩编到了84个;1942年,作战军扩充到了111个;1945年初,作战军则有115个。

在这么多的军中,很多部队是籍籍无名的,甚至于编成后有的军都没怎么与日军交战过,如胡宗南集团的部分部队。而在抗日战争中,打出不俗战绩的就更少了,所以现在讲述国军抗战,能被较多提到的番号军是比较有限的,而在这有限的10多个军中,最著名的是74军。

谈到74军,很多人必然提到张灵甫,但笔者想说的是,74军成军于全面抗战之初,彼时张灵甫仅为一个团长。而在74军打满抗日战争全场的历程中,王耀武才是该军的核心人物。

甚至直到抗战后期,王耀武已经升任集团军司令和方面军司令,但74军依然是他所实际掌握和指挥的,而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从未全面指挥过74军,甚至在74军体系中地位和战绩还要低于李天霞。

所以称张灵甫为74军内的一员战将可以,但要提到该军的抗日战绩,将其提到王耀武前面是不合适的。能代表74军抗战的,排第一位的必须是王耀武。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呢?

第一,这是尊重历史事实,不应当以偏概全,能客观叙述那段历史才是对抗日将士们最好的尊重;

第二,谈及张灵甫,总是会有人联想到74军的美械武器,然而该军的武器在不同的抗日阶段是不一样的,而这篇文章重点谈的是该军的武器发展,我们就不得不从源头谈起。

抗战全面爆发前,是没有74军这个番号的,但该军所辖的步兵师则已经有了。

其中51师的前身是1933年长城抗战后从保定编练处编成的第1补充旅,该部原辖3个团,后来扩编为51师后补入了1个陕西保安团,就此扩编为2旅4团制师,王耀武为首任师长。

而58师最初为杂牌军的番号,俞济时接手后,将该部缩编为1个团,另外补入了自己所带的3个浙江保安团,也编为了2旅4团制师。

这两个师的军官几乎全部是黄埔生,士兵绝大部分为新招募的兵员,故而属于是实打实的中央军。但由于成立较晚,且部队源流没有根基,其地位比不上老资格的中央军。

因此在国军全面抗战前的整军计划中,这两个师都不在前20个调整师之列,反倒是后来编入74军的57师因为国军需要平衡杂牌军,故而被列入了第二批10个调整师之列。

而前两批的20个调整师,也就是民间所称的“德械师”,能相对更优先地补充新式武器。

所以,无论王耀武的51师,还是俞济时的58师,在当时都没有第一流的武器。但因为俞济时地位特殊,而51师又是中央军新锐,因此在军械补充上还是不算差的,其武器水平介于一般中央军和精锐中央军之间,以国械武器为主。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2师先后开赴参战,并在战地被编为了74军,由俞济时担任军长。

淞沪会战中,绝大部分中国军队都是死守,但74军部队却敢于主动出击,而且屡有斩获。以至于友军羡慕地称“王耀武师在施相公庙与敌作战,每日夜袭都可得十支八支步枪,或打死俘虏个把敌人”。俞济时直接指挥的58师则还缴获过一卡车军刀、迫击炮、弹药。

当然,两师在淞沪战场的损失也不小,伤亡了4707人,约占全军实力数的将近四分之一。该军随后担任南京守备任务时,全军还有17000余人。

南京保卫战中,74军遭受重创,要不是俞济时通过关系找来一只小火轮,那么该军几乎全军都要折在南京。按照王耀武的说法,74军全军撤出来大约5000人,而俞济时在1937年12月21日的电报中称,51师收容1627人、58师收容1142人,王耀武所说应当是包含了之后陆续归队的官兵。

在南京保卫战后,74军51师留有一份战斗报告,我们得以了解该部当时的武器配置。

据51师战报,该师在南京保卫战中伤亡7855人,武器装备几乎全部丢失,其损失的武器有:

枪械火炮类:汉阳造步枪2381支、中正式步枪1019支、捷克式轻机枪56挺、勃朗宁轻机枪59挺、国造三十节式重机枪80挺、20响驳壳枪108支、10响驳壳枪185支、左轮手枪90支、信号枪38支、82毫米迫击炮22门。

刺刀军械类:汉阳造刺刀2859把、中正式刺刀924把、钢盔3050顶、防毒面具960具。

消耗遗失弹药:步机枪弹126万7942发、手枪弹16395发、迫击炮弹323发、手榴弹8614发。

从资料中列举的数据来看,51师的装备还是可以的,基本上该有的武器都有,而且弹药也不缺乏,甚至还是一支钢盔部队。

不过到1938年初该军整补之时,由于全国军队损失巨大,尽管对74军照顾有加,但是补齐的武器装备却远不如战前了,当然能补齐装备已经不容易了——当时巨大部分部队,尤其是地方军,连装备都补不齐。

到1938年万家岭战役时,74军的武器装备连精良都难以称得上。据时任该军51师师部少校参谋的叶方华回忆:

那时51师的武器是较差的,除有少数巩县造的中正式步枪外,绝大部分是汉阳兵工厂造又笨又重的双筒步枪。轻重机枪也很少,每团(应为营)仅二三挺重机枪和迫击炮一排。师属炮兵连有很老的克虏伯山炮3门。

叶方华先前在58师任职,是万家岭之战前才到51师的,而万家岭之战前,51师在岷山作战遭到了很大损失,武器装备并不齐整。

而万家岭之战中,74军全军损失过半,战后遂进行整补。

蒋介石对74军是比较注意的,当时国内开始自苏联引进军火,陆战武器包括火炮、坦克、轻重机枪和大量子弹。

其中以苏械坦克装备为基础,成立了陆军第200师,随后著名的第5军就是以该师为基础的;而74军也编入了57师,并且所属3个师换装苏械轻重机枪,其他武器则为国造。

1939年到1941年,74军的核心武器就是这个搭配,少量炮兵为老式75毫米山炮,少量战防炮为苏械,轻重机枪部分为苏械,部分为国造,迫击炮和步枪基本为国造。

至于钢盔的话,国内兵工厂是不造钢盔的,外购的武器中也没有这个项目。故而之前装备的钢盔大部损耗后,便不再有补充,因此74军实际上自1937年南京之战后,装备的钢盔就很少了。

1941年,国军决定抽调4支作战军加强为攻击军,74军即在此列。

所谓攻击军是加强了炮兵、辎重、运输、通讯后的部队,其实重点在于强化了军直属部队,尤其是真正地扩编出了一个军属炮兵团,这个意义很大。

关于74军军属炮兵团的武器型号和数量,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有4门苏式115毫米榴弹炮、8门苏式76毫米野炮和4门37毫米战防炮。还有说法是1营、3营装备的是苏式76毫米野炮,2营装备的是法式火炮,装备数量方面,有说一个营装备12门的,还有说只有6门或8门的。

不管怎么样,至少74军是实实在在得到了一个炮兵团的,这对于其增强与日军对战时的实力有很大帮助。

1942年,中国开始得到美械军火。不过运到国内的美式武器主要是装备中国远征军的,国内部队拿到的份额极少。

如截止1944年9月为主,国内部队除远征军外得到的美式军火共计有:冲锋枪1706支、机枪351挺、战防炮28门、火箭筒506具、迫击炮30门、战防枪618支、山炮98门、步枪1000支。

上述这些武器只能装备少量部队,如74军最早接触美式武器是在1943年,但到1944年底该军也没有接装多少,仍然是以国械武器和苏械武器为主。

直到1945年初,随着滇缅公路的彻底打通,大批美式武器运抵,再加上74军被确立为三十四年式甲种军编制,该部才开始批量换装美式武器。

按照这种编制,74军军直属一个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师直属一个75毫米山炮营,团则有迫击炮连和战防炮连,营有重机枪连和火箭筒,步兵连除了轻机枪外,还装备有60毫米迫击炮,全军整套编制下来有3.8万人,火力更是超过了之前N倍。

不过74军尚未完成换装,湘西会战就爆发了,在这次会战中74军只是部分换装了美式武器,但美式冲锋枪和喷火器的装备就已经让日军吃了大苦头。

湘西会战得胜后,74军继续休整换装,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所以说,74军在抗战中的武器装备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所谓的美式武器直到抗战最后一年才开始列装并发挥作用,这一点希望大家知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