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朱德在延安寫了一篇短篇回憶散文:

---《回憶我母親》。

在回散文的最後,朱德寫下了“願母親在地下安息”八個大字。

1886年,朱德出生在四川儀隴一個貧窮的家庭中。

在朱德的記憶裏,朱家最有錢的時候,也只有六畝地。

到了爺爺朱邦俊這一輩,幾家兄弟分下來,土地實在是少可憐。他的爺爺朱邦俊乾脆將土地和茅草屋典當,換了300吊錢。

爺爺希望離開這個貧窮的地方,準備另尋出路。

生活似乎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新的美好生活還沒有到來,朱家人的貧窮生活反而陷入了死循環。

爺爺帶領家人搬到了離大灣村三公里外的地方。

這裏的生活更加更窮,一家人實在沒有辦法生活,最終選擇租借地主丁邱川16畝地,完完全全變成了地主家的打工仔。

他們的生活,在落寞時代裏,只是最普普通通的一個例子。

無數的百姓在那段沉浮歲月裏,不知道如何改變命運,又如何真正的脫離貧窮的噩夢。

對於朱家人而言,貧窮如同夢魘一樣,已經伴隨了朱家三代人。

朱德出生之後,這家人靈光一想,拼了命的也要花錢送自己的孩子去讀書。

圖 | 朱德年少時期

他們不指望自家孩子能夠成大多氣候,只希望別像自己一樣受人欺負。

那個年代的貧寒父母,能夠做出讓孩子上學的舉動,着實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

因爲,實在太窮。

一年的收入除去交給地主家的租子,剩下的僅夠日常開銷,想要喫飽更是如同做夢一般。

孩子上學,就意味着捱餓。

1892年,朱德還是被父母送入遠房堂叔朱世秦藥鋪埡私塾裏上學。

圖 | 藥鋪埡私塾

每天,朱德要走兩公里的山路。

早上的時候,他在山路上奔跑。

中午的時候,他還在山路上奔跑。

晚上的時候,他仍舊在山路上奔跑。

朱世秦只是個普通的鄉村醫生,最多能教朱德認識幾個字。

朱德在這裏學習一年多後,又被父母送入地主家丁邱川的私塾讀書。

這傢俬塾多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朱德在這裏不僅受欺負,自尊心也常常受到傷害。

私塾裏的小孩子看着穿的破破爛爛的朱德,總是忍不住嘲笑他。

因爲他的姓氏,大家經常取笑他爲“豬”。

對於這件事情,他沒有一絲的辦法。

回到家裏時,朱德也沒有和母親提及在學校的事情,他只是發誓努力讀書,背靠在母親鍾氏的身邊。

圖 | 朱德母親鍾氏

鍾氏在油燈下紡線,朱德則心裏面默默的背誦課堂上的知識。

他有時候會坐在自家的青石板上發呆。

老實善良的母親看到他發呆,並不會想到這個孩子有哪些心事。

1895年的除夕夜到來,朱德一家人正準備高興的過節。

地主丁邱川跑到他們家,告知他們來年加租。

這個消息來得毫無徵兆,一家人苦苦哀求無果,只能準備搬遷。

大年初一,朱德的爺爺、大伯一大早就跑到其他地主家,看看有沒有價格合適的土地耕種。

誰知道,這羣地主和商量好一樣,價錢都不盡相同。

總而言之,你愛租不租,反正就這個價錢。

可對於這年窮苦莊稼人而言,沒有土地耕種,餓死是早晚的事情。

那時候,這家人的夢想只是爲了生存。

所謂的生活,對這家人而言還很遙遠。

爺爺、大伯晚上回家後,決定第二天分家居住。

父親帶領一家人遷往陳家灣生活,而朱德則跟隨大伯、三叔、四叔回到了以前的老家大灣

九歲的朱德看着地主家的身影,再看看至親和伯父的身影,年少的他沒有覺得生活有多辛苦。

他只感受到,至親離別的場景,彷彿一團熊熊烈火灼燒他的內心。

回到大灣後,大伯又將朱德送到了附近的席家砭私塾讀書。

圖 | 席家砭私塾

因爲生存艱難,朱德在私塾上學時,餓着肚子屬於常事。

一天,一羣落荒的災民突然衝入這傢俬塾,想要搶奪糧食。私塾席聘三本來就沒什麼錢,還是拿出了家裏不多的米糧交給了災民。

災民臨走前,年幼的朱德勸說這羣人,拿了東西趕緊走,不然清軍可能追殺他們。

沒過多久,官府帶兵拿人,災民和清軍兩敗俱傷。

這一切,朱德看在了眼裏。

可當無數的地主老爺們裹挾着土地資本將民間百姓逼到死亡邊緣時,人們能夠想到是隻有反抗。

2000年前,執掌六國相印的蘇秦感慨道:

“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

這世上,當資本的魔爪嘗試不斷極限擠壓民衆生存空間時,暴風驟雨的到來只是遲早的事情。

朱德在大伯家生活了整整10年的時間。

1905年,學有所成的朱德嘗試參加科舉考試。

圖 | 20歲的朱德(哈~還是清朝讀書人的裝扮)

那一年,清朝還未滅亡,讀書仍舊是寒門子弟翻身逆襲的最佳途徑。

可命運這雙大手不僅喜歡和他爺爺開玩笑,還喜歡拿朱德的人生開一個更大的玩笑。

一招翻雲覆雨手,差點毀掉了朱德的一生。

他的父母、養父母耗盡半生心血培養出了唯一一位朱家知識分子,受到了雷霆之擊。

朱德順利過縣試、府試後,卻沒能度過王朝興衰帶給他的命運劫難。

這一年,清王朝宣佈廢除科舉制度,各地開始興辦新式教育。

至於這些苦讀多年的寒門學子,你們自己看着辦!

大伯、父母聽到這個消息終於絕望,你還是乖乖回來種地,讀書這條路咱們貧寒人家走不通。

朱德沒有辦法,只能讓自己的老師席聘三勸說自己大伯,繼續讓自己上學。

朱德懷揣着夢想又走入了學堂。

當時清王朝鼓吹的新式教育、新式學堂在小地方壓根無法推行。

地方派的老頑固壓根就不允許這種新式教育的出現。

朱德順利進入順慶府高等小學堂後,他所聽到的仍舊滿是“之所者也”的新式教育。

學校裏的孩子們對此大爲不滿,大多數選擇離開這裏,重新報考了順慶府的一所中級學堂。

----順慶府官立中學堂。

圖 | 順慶府官立中學堂

這所學校纔是真正改變朱德的新式學堂。

學校裏清一色的留學海歸授課,其課程更是極大地激發了朱德的興趣。

國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外國語、修身、法律、動物、植物、圖畫、體育等。

只要是我們現在能夠聽到的課程,這所學校都教授。

校長張瀾對這所新建學校也是充滿激情,沒事的時候,他就溜到男生宿舍查看這羣孩子。

他看到朱德單薄的被褥,還安排學校教習老師劉壽川多和朱德交流,瞭解一下朱德的家庭狀況。

朱德對於老師劉壽川的關心十分感動。

這位老師除了日常和他交流,還經常送他一些先進革命思潮的書籍。

1907年,朱德畢業後,又進入成都通省師範學堂附設的體育學堂。

那時候,朱德的夢想是當一名體育老師。

這一次的學習,爲朱德以後在陸軍學校的良好表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學校裏的課堂上,朱德不僅身體素質大大提高,還學會了大量器械、軍事方面的知識。

畢業之後,恩師劉壽川推薦他順利進入了儀隴縣立高等學校,做了一名體育老師。

這所學校的校址建立在官辦的金慄書院裏,裏面的教員大多是一些地主家的年輕孩子。

朱德到來之後,這些人極力排斥朱德,同時宣揚朱德學業不成,想要回到老家誤人子弟。

不僅如此,朱德的家人也極力反對朱德。

體育?

這玩意兒在大家的認知裏,還用學?

我們老朱家花費了多少年的心血,然後你回來叫大家伸胳膊邁腿?

父親臭罵朱德,哪一個農家子弟不能幹這個?

新年年初,朱德選擇放棄執教,步行兩個多月來到了當時雲南省城昆明。

臨走之前,朱德寫下詩句:

“志士恨無窮,孤身走西東。投筆從戎去,刷新舊國風。”

這是他真正踏入軍旅生涯的起點。

這一年的朱德還不太懂得夢想是什麼,他只知道他苦盡年少的努力,最終迎來了家人的謾罵。

他沒想着救國救民,他只想着更好的生活。

可十幾年的讀書生涯,他仍舊無力改變朱家的一切,甚至在父母的指責面前,他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理由說服家人,說服自己。

朱德最終決定從軍報國,報考雲南陸軍講武堂

他和恩師劉壽川商量,劉壽川力挺朱德。

他知道朱德家庭困難,特意拿出一些錢交給朱德。

雲南陸軍講武堂是他思想發生變革的真正開始。

因爲此前在體育學堂的學習,進入講武堂的朱德進步神速,很快冒尖。

圖 | 雲南陸軍講武堂

軍旅生活中,朱德性格中的猛烈、韌性被瞬間激發出來。

武昌起義爆發,朱德被蔡鍔臨時提拔爲連長,他帶領軍隊直接打穿總督衙門,活捉雲南總督李經羲

雲南光復後,蔡鍔引兵援助四川獨立,正式將朱德提拔爲連長。

1912年,朱德被任命爲雲南陸軍講武堂的軍事教官,同時升任營長。

1916年,袁世凱登上帝位。

護國戰爭爆發,蔡鍔又提拔朱德爲團長。

當時的蔡鍔繼續朱德這位猛將作爲前鋒,衝擊北洋軍。

那一年,雲南總督蔡鍔給他寫了一封密信:

擁護共和,吾輩之責。興師起義,誓滅國賊。成敗利鈍,與同休慼。萬苦千辛,捨命不渝。凡我同人,堅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

圖 | 護國戰爭時的朱德(第二排右一)

兩軍惡戰一個多月,北洋軍全軍潰退,朱德在棉花坡立下赫赫戰功,成功升任旅長。

人生開花,此時的朱德整整三十歲。

不過,護國戰爭結束後,蔡鍔病逝。

而奉命駐守瀘州的朱德也開始憂心忡忡,因爲此時雲南、四川兩地發生內鬥,滇軍總司令唐繼堯引兵衝入四川,開始和四川督軍熊克武搶奪地盤。

朱德開始憎恨雲南、四川兩地的軍閥,爲何他們擁兵不能捍衛百姓安全,又爲何不能安心發展民生?

所謂的革命難道是爲了搶奪地盤、挾兵自重?

他迫切的想要尋找一個答案。

他的疑惑還沒有解開,熊克武打着保境自守的口號,直接打趴了前來搶地盤的唐繼堯。

唐繼堯帶領滇軍進攻川軍失敗,軍官聯名逼迫唐繼堯下野。

聯合簽字名單上,朱德這位悍將的名字赫然在列。

圖 | 朱德

1922年,唐繼堯又突然衝入雲南,重新掌握滇軍,發電通緝朱德。

朱德選擇逃往重慶,重慶的第二軍軍長楊森熱情款待,希望朱德能夠留下來。

爲了留下朱德,他拋出了最大的砝碼。

---師長軍銜。

朱德最終還是選擇拒絕。

軍旅生活結束,朱德開始真正尋找救國救命的方法。

朱德給自己的恩師劉壽川寫信,告訴他自己準備前往德國留學,希望探索救國真理,臨走之前希望能夠見老師一面。

恩師劉壽川收到朱德的來信,馬上乘船趕到上海,送走了朱德。

1922年,九月。

朱德和好友孫炳文乘船離開國內,前往德國柏林。

在這裏,他遇到了年僅24歲的周恩來。

彼時的他,已經36歲。

圖 | 在德國留學時的朱德

年少赤誠求學,歸國之後的朱德,再有堅定理想的同時,也陷入更大的時代洪流中。

南昌起義、五次圍剿、奔襲長征。

朱德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什麼纔是真正的追夢少年。

圖 | 朱德

在那個時代裏,追夢的人很多。

而有些人,大多配不上追夢少年這個稱謂。

在延安的歲月裏,朱德仍舊不忘給自己的恩師劉壽川寫信,信裏面還會放一張自己穿上軍裝的照片。

圖 | 朱德

除卻老師的恩情,他的心裏時時惦念着母親。

因爲長久未和家人聯繫,只能聯繫前妻幫忙照顧母親。

玉珍:九月十二日的信於九月廿七號在前線作戰區收到,知道你十年的苦況,如同一目。家中支持多賴你奮鬥,我對革命盡責,對家庭感情較薄亦是常情,望你諒之。我的母親仍在南溪或回川北去了,川北的母親現在還在否,川北家中情況如何?望調查告知...我爲了保持革命軍隊的良規從來也沒有要過一文錢,任何閒散人來,公家及我均難招待。革命辦法非此不可。家庭累事均由你處置,我從不過問。手此致復。並問親友均好。朱德九月廿七

玉珍:十年來的家中破產、凋零、死亡、流亡、旱災、兵災,實不成樣子。我早已看到封建社會之破產,這是當然的結果。尚書死去,雲生轉姓,後事已完,我再不念及。惟兩老母均八十,尚在餓飯中,實不忍聞。望你將南溪書籍全賣及產業賣去一部,接濟兩母千元以內,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終餘年,望千萬辦到。...我雖老已五十二歲,身體尚健,爲國爲民族求生存,決心拋棄一切,一心殺敵。萬望你們勿以護國軍時代看我。望你獨立自主,決不宜來前方,亦不應依賴我。專此布覆。並望獨立。朱德 十一月六號

這兩封信裏面,我們能夠看到,參加革命以來,朱德最爲擔心的便是家人。

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朱德家人更是舉步維艱,可朱德面對這些毫無辦法,他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前妻的身上。

1937年,在延安的朱德再一次知道母親生活困難的事情。

朱德面對這封信,他卻毫無辦法。

因爲他實在拿不出多餘的錢財。

他又給瀘州好友戴與齡寫信,希望借200元,援助一下他母親的生活。

與齡老弟:...我家中近況頗爲廖落,亦破產時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顧及他們。唯家中有兩位母親,生我養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歲乏食,想不能度過此年,又不能告貸。我十數年來實無一錢,即將來亦如是。我以好友關係向你募貳佰元中幣速寄家中朱理書收。此款我亦不能還你,請你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復我。此候 近安 朱德十一月二十九日於晉洪洞戰地

戴與齡收到信後,立馬給他的兩個母親寄去兩百元。

1944年,朱德生母鐘氏去世。

鍾氏此前一直唸叨,自己此生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夠再一次見到自己的兒子朱德。

消息傳到延安,朱德悲痛萬分,夜晚時分,他總會想起以前靠在母親身邊的那段歲月。

延安爲此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大會上,毛澤東爲此寫下輓聯:

“爲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

對於自己曾經的恩師,朱德更是分外照顧。

新中國成立後,朱德派人將恩師劉壽川接到了北京。

他帶着恩師參觀了新修的水庫。

劉壽川晚年時,恩師體弱多病,他又讓恩師兒子劉長征回到成都工作,就近照顧自己的父親。

劉長征臨行前,朱德三番兩次叮囑他,一定要好好照顧老人,不可怠慢。

劉壽川從自己兒子口中聽到這番話時,異常感動。

他流淚感慨道:

“無情未必真豪傑,偉人亦有赤子心。”

1962年,夏日。

劉壽川病重,朱德聽聞這個消息,趕緊打電話慰問。

圖 | 朱德

七月,恩師永訣人世。

朱德派人送了花圈,親筆題寫墓碑文。

---“劉壽川先生之墓”。

年少悽苦,中年喪親。

戰爭歲月裏,這羣革命先輩無一例外舍小家成大家。

100年前,一羣年輕人發出世紀吶喊,他們高呼民族獨立、人民自由。

50年後,曾經的這羣年輕人大多兩鬢皆白,他們站在城樓上,舉目四望。

時代劃破長空,城樓上的一位中年人揮舞拳頭,聲嘶力竭喊出了他們最初的夢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我們應該感恩這個時代。

那個時代的黎民百姓如枯黃的落葉,他們的飄零甚至沒有落腳的機會,凌厲的空氣就足以抹殺他們的人生。

終於,曾經殘破的山河,在他們的手上得到癒合。

一代人的使命也終於完成。

曾經先輩們的努力給我們留下了最好的一個時代,也留下了一個最自由的時代。

我們不需要在戰爭的壓榨下,活成最卑微的那代人。

抬頭望去,一面鮮豔的旗幟高昂,我們所有人都明白:

它是中國之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