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過去農村老太太的“標配”,目前都不敢亮相了,怕被別人說閒話。

我出生在70年代的農村,小時候農村的生活還比較貧困,尤其是在穿着打扮上顯得很是土氣。那時農村家庭的孩子多,孩子們平常很少能見到有人穿新衣服的,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然後修修補補還要再給老三穿。

那時候農村還比較流行紡棉花和織布,農村的家庭婦女們,還有不上學的農村姑娘,每天沒事做就要紡棉花,到了冬季農閒的時候要織布,所織的布也不是用於銷售,基本上都是一家人使用,男女老少就用這樣的粗棉布做衣服做鋪蓋。

那時的衣服既沒有現在這麼多樣式,也沒有這麼多顏色,似乎都是統一的款式。還記得我奶奶當時常年都穿着那種偏襟衣服,就是釦子都在胳膊下面的那種衣服。夏天是薄款的偏襟衣服,到了冬季棉襖也是偏襟的,不僅我奶奶這樣穿,村子裏的老太太都是這樣的打扮,幾乎沒有其他樣式,可以說那種偏襟衣服,在當年那可是農村老太太的“標配”。

偏襟衣服的口袋都在衣服裏面,從口袋裏掏東西的時候,還需要解開兩個釦子,那時候我奶奶的口袋裏經常裝着糖塊,她掏口袋的動作到現在我還記得清清楚楚,每當解開兩個釦子掏口袋的時候,我就眼巴巴地看着她的手,給我糖塊時還不忘說這是最後一個了,但是總是有取之不盡的感覺。

到了我母親的這一代人,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偏襟衣服,只是沒有多久這樣的衣服在農村穿的人就少了,基本上就改成了現在這樣中間係扣的衣服,記得當年把這種衣服叫做“對襟”,雖然款式也是比較單一,但是顏色的花樣就開始增多了,已經不完全是棉布的了,也有了“洋布”料子。

時過境遷,農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都富裕了,也都不再爲喫穿發愁了,村民的穿衣和打扮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僅顏色和款式多種多樣,並且舊衣服也沒有人去撿着穿了,時代的變化,讓衣服也都改爲了新款式,過去的那種老款式衣服在農村不見了,也沒有人再穿了。

生活在農村,往往會很注重別人的感受,很多的時候有些人並不是活給自己,處處需要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那些長期生活在農村的老人,他們說什麼話,喫什麼飯,住什麼房,包括穿什麼衣服等都十分謹慎,生怕被鄰居們說閒話。

前幾天,村裏90歲高齡的張奶奶晾曬自己的衣服,在她晾曬的衣服中就有兩件偏襟上衣,當我看到張奶奶這種款式的衣服時,不禁也想起了我那已經故去多年的奶奶,因爲我是她老人家的長孫,她生前是那樣的痛我,對我可以說是呵護有加,對奶奶一直就很懷念。

我問張奶奶怎麼還放着這樣的衣服,也沒有見她穿過,看樣子還挺新的。這一問就打開了張奶奶的話茬子,她說起當年生活的苦,又說現在人是多麼幸福。她的這兩件偏襟衣服還是自己結婚時候的陪嫁,結婚後一直就不捨得穿,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偶爾穿一次。

但是隨着時代的變化,生活條件好了,偏襟衣服也就沒有人穿了,張奶奶的這兩件衣服也就只好珍藏起來了,一直放到現在也不捨得丟棄。我說張奶奶現在也可以穿啊,張奶奶嘆息說,傻小子,現在也不敢穿着亮相了,怕被別人說閒話啊,就留着當自己的陪葬品了。

其實,張奶奶說怕別人說閒話,這也是農村老人的顧慮,她所指的別人說閒話,有時候並不是怕別人說她自己,而是怕別人說她的子女們,怕別人說他們不孝敬老人,怕別人說她家生活條件不好,怕影響孩子們的聲譽等,這就是老人最爲擔心的事情了。

是啊,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好的時代,喫穿不愁,應該是很幸福的,爲啥還總有人不敢活出自我呢?我也很是困惑。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