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母嬰育兒寶原創,擁有全部版權,侵權必究

在孩子牙牙學語的階段,不少家長逗弄孩子時,就會發現小傢伙總是喜歡衝着自己“張牙舞爪”,小胳膊小腿也時不時衝着家長“來幾下”,實在是呆萌可愛。

可隨着孩子年紀漸長,上了幼兒園後,這個“愛好”也被保留了下來,只不過“受衆”變成了其他小朋友,這就讓家長感到很頭疼了。

寶寶愛動手,不是脾氣壞,很可能還有其他因素

小洪最近工作時總有些心不在焉,好像心裏有事兒,而且好幾次都接到了同一個電話,在電話裏與人交流時,也是滿嘴的“抱歉”“不好意思”之類的話語。

這天下班後,同事們終於忍不住詢問他其中緣由,小洪嘆了口氣:

“怎麼回事兒?還不是我家那個‘小霸王’!在家‘作威作福’還不夠,在幼兒園還把其他小朋友給打了,我這幾天正忙着給人家老師和家長道歉呢!”

原來小洪的兒子,平時在家小脾氣就頗有幾分暴躁,隨便撩撥幾下,小傢伙就忍不住向小洪夫妻倆揮舞着小拳頭。

小夫妻倆剛開始還覺着挺可樂,等到上了幼兒園,小洪夫婦可就樂不出來了。

原來小傢伙把這習慣帶到幼兒園了,這下其他位小朋友可就倒了黴了,說到這,小洪忍不住抱怨起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個月他就把一個孩子給打了,這個月又來了一次……也是該想法兒給他治治了!”

周圍的同事聽了,有安慰他的,說小孩子打打鬧鬧本就正常;也有調侃他的,說小傢伙的暴脾氣倒和小洪的脾氣一模一樣,云云。

不過也有同事告訴小洪,孩子喜歡動手,可未必都是脾氣暴躁,裏面恐怕還有其他原因。

孩子爲什麼愛“動手”?

1. 無法與外界進行充分溝通

寶寶兩三歲的時候,雖然已經可以說話以及掌握一些詞彙,但是限於邏輯思維以及詞彙量的掌握情況,依舊無法充分完整地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意願並與之溝通。

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本能的動用肢體語言。

小孩子不知道輕重,可能在動作時難免幅度、力道有些過重。但是在其他小朋友的信息反饋中,這就是“宣戰”,於是兩個孩子就起了衝突。

即便是對方小朋友沒有反應,在大人眼中,也會給先動手的孩子打上“挑釁”“壞孩子”的標籤……其實這不過是大人與孩子不在“一個頻道”上而已。

2. 孩子“主人翁”意識的萌發

在孩子2到3歲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就已經開始萌發了,他們開始對“我”這個概念極其敏感,對屬於“我”的東西,“我”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都會很在意。

例如,一位小朋友要拿走自己喜歡的玩具,此時孩子心中就會產生明顯的不滿,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很容易就會和其他小朋友爆發肢體衝突。

3. 對父母的模仿

日常生活中,孩子在家調皮搗蛋,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誤時,父母就會故作兇惡的拍拍孩子的小屁股或者小腦袋。

父母的本意是想小懲大誡,但是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模仿父母,並且將之帶進了幼兒園。

很可能只是孩子單純覺得有意思好玩,手上也沒使太大的力道,但這極容易引起其他小朋友的誤會,乃至成爲雙方“開戰的導火索”。

如何糾正孩子“打人”的舉動

1. 引導孩子樹立正確交際的觀念

孩子從來都是所爲即所願,心裏面想什麼,外在的表現就是什麼。因此碰到令自己不高興的人或事,就會通過各種方式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

因此家長要教導孩子,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在幼兒園碰到什麼令自己不高興的事情,不要立刻爆發,可以向老師去傾訴。

而且要讓孩子明白,與小夥伴交往不要過於斤斤計較,如果真的是無心之失,那麼不妨大度的原諒他吧。

2. 讓孩子敢於承擔錯誤

僅僅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對的還不夠,更要讓孩子敢於承擔自己犯下的錯誤。

如果是由孩子主動挑起的爭端,那麼就要讓他去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做出實質性的懲罰。

讓他明白無故打人的後果,只有這樣,才能對孩子日後的言行舉止起到約束作用。

3. 營造和諧的家庭範圍

孩子喜歡“動手”,有時候家長之間的“榜樣”作用也無法忽視。一些家庭中,夫妻二人可能脾氣都比較火爆,不僅會經常吵鬧,有時候受情緒影響,甚至會打起來。

這一幕會深深的印在旁觀孩子的眼中,當孩子在幼兒園裏,與小夥伴發生矛盾時,也會下意識的效仿父母的行爲。

故而,家長在家庭中一定要注意營造和諧的氛圍,夫妻之間有矛盾,儘量通過溝通、交流解決,這樣也能給孩子留下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

育兒小貼士

許多朋友在聽到小孩子打架的新聞後,第一反應就是,這是個壞孩子。這種明顯偏頗的觀念,對許多孩子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不少家長在面對自家寶寶和別人家孩子打架的情況時,也不要過於急躁,要壓制住脾氣,仔細詢問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親愛的寶爸寶媽,你們家的孩子也愛“動手嗎”,你們又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呢?快來評論區發表你的觀點吧!

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幼兒園#小朋友#家長收藏

原來小洪的兒子,平時在家小脾氣就頗有幾分暴躁,隨便撩撥幾下,小傢伙就忍不住向小洪夫妻倆揮舞着小拳頭。

小夫妻倆剛開始還覺着挺可樂,等到上了幼兒園,小洪夫婦可就樂不出來了。

原來小傢伙把這習慣帶到幼兒園了,這下其他位小朋友可就倒了黴了,說到這,小洪忍不住抱怨起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個月他就把一個孩子給打了,這個月又來了一次……也是該想法兒給他治治了!”

周圍的同事聽了,有安慰他的,說小孩子打打鬧鬧本就正常;也有調侃他的,說小傢伙的暴脾氣倒和小洪的脾氣一模一樣,云云。

不過也有同事告訴小洪,孩子喜歡動手,可未必都是脾氣暴躁,裏面恐怕還有其他原因。

孩子爲什麼愛“動手”?

1. 無法與外界進行充分溝通

寶寶兩三歲的時候,雖然已經可以說話以及掌握一些詞彙,但是限於邏輯思維以及詞彙量的掌握情況,依舊無法充分完整地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意願並與之溝通。

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本能的動用肢體語言。

小孩子不知道輕重,可能在動作時難免幅度、力道有些過重。但是在其他小朋友的信息反饋中,這就是“宣戰”,於是兩個孩子就起了衝突。

即便是對方小朋友沒有反應,在大人眼中,也會給先動手的孩子打上“挑釁”“壞孩子”的標籤……其實這不過是大人與孩子不在“一個頻道”上而已。

2. 孩子“主人翁”意識的萌發

在孩子2到3歲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就已經開始萌發了,他們開始對“我”這個概念極其敏感,對屬於“我”的東西,“我”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都會很在意。

例如,一位小朋友要拿走自己喜歡的玩具,此時孩子心中就會產生明顯的不滿,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很容易就會和其他小朋友爆發肢體衝突。

3. 對父母的模仿

日常生活中,孩子在家調皮搗蛋,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誤時,父母就會故作兇惡的拍拍孩子的小屁股或者小腦袋。

父母的本意是想小懲大誡,但是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模仿父母,並且將之帶進了幼兒園。

很可能只是孩子單純覺得有意思好玩,手上也沒使太大的力道,但這極容易引起其他小朋友的誤會,乃至成爲雙方“開戰的導火索”。

如何糾正孩子“打人”的舉動

1. 引導孩子樹立正確交際的觀念

孩子從來都是所爲即所願,心裏面想什麼,外在的表現就是什麼。因此碰到令自己不高興的人或事,就會通過各種方式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

因此家長要教導孩子,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在幼兒園碰到什麼令自己不高興的事情,不要立刻爆發,可以向老師去傾訴。

而且要讓孩子明白,與小夥伴交往不要過於斤斤計較,如果真的是無心之失,那麼不妨大度的原諒他吧。

2. 讓孩子敢於承擔錯誤

僅僅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對的還不夠,更要讓孩子敢於承擔自己犯下的錯誤。

如果是由孩子主動挑起的爭端,那麼就要讓他去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做出實質性的懲罰。

讓他明白無故打人的後果,只有這樣,才能對孩子日後的言行舉止起到約束作用。

3. 營造和諧的家庭範圍

孩子喜歡“動手”,有時候家長之間的“榜樣”作用也無法忽視。一些家庭中,夫妻二人可能脾氣都比較火爆,不僅會經常吵鬧,有時候受情緒影響,甚至會打起來。

這一幕會深深的印在旁觀孩子的眼中,當孩子在幼兒園裏,與小夥伴發生矛盾時,也會下意識的效仿父母的行爲。

故而,家長在家庭中一定要注意營造和諧的氛圍,夫妻之間有矛盾,儘量通過溝通、交流解決,這樣也能給孩子留下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

育兒小貼士

許多朋友在聽到小孩子打架的新聞後,第一反應就是,這是個壞孩子。這種明顯偏頗的觀念,對許多孩子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不少家長在面對自家寶寶和別人家孩子打架的情況時,也不要過於急躁,要壓制住脾氣,仔細詢問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親愛的寶爸寶媽,你們家的孩子也愛“動手嗎”,你們又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呢?快來評論區發表你的觀點吧!

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