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在青藏高原興起了此處數千年曆史上最強盛的政權:吐蕃帝國(吐蕃王朝)(公元618年至公元842年)。其最強盛時,領土版圖曾囊括整個中國西部地區,兵鋒更遠及中亞地區和印度地區,同時和唐帝國、回鶻汗國、阿拉伯帝國爭霸亞洲。

然而,也正是在和唐王朝進行的持續兩百餘年的東亞大陸爭霸,最終拖垮了這個帝國,令其內部矛盾滋生,最後,竟先於唐朝而土崩瓦解,正是”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吐蕃帝國的實際建立者,第33任贊普(即國王)松贊干布,在統一西藏地區之後,便爲了爭奪青海高原,與唐朝開戰,在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戰遭到唐軍痛擊。

唐將侯君集率唐軍步騎五萬,擊敗吐蕃軍四萬,斬首千級,令吐蕃軍初次領略了大唐武威。

戰後, 松贊干布表面上向大唐臣服, 與唐朝和親, 迎娶文成公主,受封爲大唐王朝的駙馬都尉和“西海郡王”,實際上則臥薪嚐膽,從唐朝引入先進科技、工藝及曆法,努力富國強兵。

松贊干布死後,葛爾家族的論東贊,論欽陵父子相繼成爲了吐蕃“大論”(宰相),執掌政權,隨着國力日漸強盛,開始和唐朝直接對抗。

雖然在公元659年的烏海之戰,唐朝名將蘇定方僅率一千親衛騎兵,就迎面擊破吐蕃軍八萬,斬殺吐蕃副相達延莽布支,令吐蕃人在撰寫史書時心驚膽戰,甚至留下了“唐軍火焚布達拉宮”的不實記載。然而這並不能打消吐蕃人奪取青海高原、進而和唐朝爭霸的野心。

論欽陵是吐蕃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將領,極善用兵。他率軍攻滅了附屬唐朝的吐谷渾部,奪取了對吐蕃至關重要的青海地區,進而率領號稱40萬大軍北上,連取于闐、疏勒、龜茲、焉耆等西域四鎮。

連續攻滅西突厥和高句麗兩大強國,正與皇后武則天“二聖臨朝”,志得意滿的唐高宗李治,迅速轉移戰略方向,將吐蕃確定爲唐朝主攻的下一個大敵,甚至不惜放棄百濟故地(朝鮮半島西南),讓給屬國新羅。

公元670年,攻滅高句麗戰爭中居功至偉的名將薛仁貴,受封“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領精兵5萬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論欽陵所部吐蕃軍,兵多將廣,以逸待勞,雙方初戰於河口,唐軍3萬先鋒,皆是百戰精銳,吐蕃軍傷亡甚衆,損失牛羊萬餘。

豈知郭待封所部的2萬後軍,擅自出擊,被論欽陵以20萬衆圍攻,盡奪唐軍輜重、糧草。薛仁貴被迫倉促與論欽陵決戰,雙方均損失慘重。唐軍所剩無幾,苦苦支撐,論欽陵同樣無力擴大戰果,於是與薛仁貴約定談和,讓其撤軍。

這一戰,薛仁貴雖然很大程度上是“非戰之罪”,卻也是開國以來,連連以少勝多,打遍亞洲無敵手的唐軍,遭遇的第一場失利。吐蕃帝國正式作爲一個能和唐朝抗衡的帝國,崛起於雪域高原。

對薛仁貴來說,這是“將軍百戰身名裂”,憾恨此生。而對論欽陵來說,卻是他輝煌軍事生涯的開端,此後數十年裏,他成長爲大唐帝國300年曆史上,最可怕的勁敵之一。

公元678年,青海湖之戰,論欽陵大敗李敬玄、劉審禮率領的十八萬唐軍,不但讓吐蕃徹底避免了從此淪爲唐朝之“邏些道”的亡國危機,更兩次乘勝進兵,再次短暫奪取了西域的安西四鎮。

也在青海湖之戰,百濟國降將出身的唐將黑齒常之,率五百敢死之士夜襲吐蕃軍,令唐軍主力十餘萬人得以安然撤回。之後, 黑齒常之又在公元681年的良非川之戰率三千精騎夜襲三萬吐蕃軍, 斬首兩千, 繳獲羊馬數萬。因此被唐高宗簡拔爲方面大員。

隨後, 黑齒常之經略河源之地七年, 增設烽火臺戍守點七十餘處,開屯田五千餘頃,每年收穫糧食五百餘萬石,並多次擊破論欽陵之弟論贊婆統率的吐蕃青海軍團, 燒其糧草, 繳獲大量鎧甲牲畜,令吐蕃深爲忌憚。

公元682年,唐將婁師德於白水澗之戰迎擊吐蕃軍,八戰八捷,令敵軍膽落。此刻,在青海高原東部的長年軍事對峙中,唐朝依舊佔據了一定上風。吐蕃遂移兵雲南,佔領岷江畔的安戎,架設神川鐵橋, 降服當地的六詔部族,對唐朝形成夾攻之勢。

唐高宗去世後,執政的武則天,爲了改朝換代的個人野心,大規模清洗朝堂,任用酷吏,迫害忠臣良將,密網羅織,濫殺無辜,以至於程務挺、黑齒常之等良將,皆無辜被牽連而受戮,導致邊關形勢大壞,敵國彈冠相慶。

公元689年,黑齒常之被酷吏周興害死後,不止是唐朝(注一)失卻一員堪稱“吐蕃剋星”的良將, 唐朝勢力從此退出了青海高原,吐蕃得以盡佔居高臨下的地利優勢。

再無生平勁敵的論欽陵,爲了奪取河西走廊、隴右和西域地區,控制利益巨大的絲綢之路,率領吐蕃軍多次主動出擊, 肆無忌憚地侵攻大唐疆土。

公元692年,雖然唐將王孝傑擊退吐蕃軍,第三次收復了丟失數年的安西四鎮。然而後突厥汗國已經徹底復國成功,雄踞漠北草原,更令唐朝腹背受敵。

公元696年, 論欽陵與其弟論贊婆率大軍進犯河西,唐朝王孝傑、婁師德兩大名將率軍十餘萬迎戰。在素羅汗山之戰中,論欽陵憑藉地利優勢, 前阻後截,縱兵掩殺,令唐軍損失慘重。

接着, 吐蕃軍乘勝兵進涼州,眼看河西各州危在旦夕。好在吐蕃贊普赤都松贊,忌憚論欽陵功高震主,將他強行召回,並與唐朝請和。

唐朝此時正同時與後突厥、契丹開戰,在西北無力繼續用兵,對和談正是求之不得。論欽陵獅子大開口,索取西域的安西四鎮和十姓突厥之地。唐朝談判使者郭元振,洞悉吐蕃巨大的君臣矛盾,趁勢施展離間之計,一邊竭力向吐蕃其他貴族大臣示好,一邊故意拖延談判進程。

此時吐蕃常年與唐朝征戰, 貴族大臣、軍民百姓爲徭役和兵役所困,同樣不堪勞苦,迫切希望息兵休戰,因此將論欽陵視爲與唐朝議和的最大障礙,對他怨恨滋生。

公元699年,赤都松贊終於對葛爾家族動手,捕殺其親族黨羽兩千餘人。論欽陵舉兵反抗,然而這位對吐蕃國家戰功赫赫、累積殲滅唐軍數十萬人的雪域戰神,此刻已是民怨鼎沸,衆叛親離,終於兵敗自殺。

他的弟弟論贊婆聞訊,率部衆千餘人降唐,封安德王。他的兒子論弓仁,也率自己麾下的吐谷渾部族七千餘帳,歸降唐朝,封安國公,後晉封撥川郡王。

唐朝不但巧用離間計,除掉了國家的最大敵人,而且還有此意外之喜,正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了。難怪百年之後,唐朝設立武廟時,郭元振這個當過俘虜、戰績平平,最後還被唐玄宗李隆基貶官流放的將領,竟得以入選“武廟六十四將”,和衆多華夏古之名將同列。

赤都松贊剷除了執政70餘年的葛爾家族,雖然得以收回國政大權,但也令吐蕃國勢大傷,統治唐朝的武周政權,同樣從四面受敵、內外交困的窘境,獲得喘息之機。

公元700年,吐蕃軍進犯涼州,被唐將唐休璟六戰六捷,斬殺副將二人,斬首二千五百級。公元702年,赤都松贊親率大軍攻打四川的茂州,又被唐將陳大慈率當地守軍擊敗。

赤都松贊威信大損,內部零星叛亂不斷,遂於公元703年,獻上良馬千匹、黃金兩千兩,請求與唐朝會盟和親。

然而,次年他就在征討雲南六詔部族的戰爭中,戰死軍中,連屍體也只剩下一條大腿,被親衛拼死搶回,風乾後充作屍體下葬。

其子赤德祖贊即位,年僅七歲,其祖母沒廬·赤瑪倫太后攝政,衆多貴族不服,吐蕃國中迅速陷入了 「嫡庶競立, 將相爭權 ,自相屠滅,兼以人畜疲癘, 財力困窮」的窘境,一時間再也無力威脅唐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