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容易因爲某些問題而感到焦慮。

小到一次任務的表現,大到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職業發展、生涯規劃、工作和家庭的迷茫……諸如此類。

這些問題往往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但如果讓它們充斥在大腦中,又只會徒增壓力,對生活造成干擾和影響。

你是不是經常感到:這一天好像沒做什麼,就不知不覺結束了?

事實上,很大的可能,是你的時間都被兩個「時間黑洞」吞噬了。

哪兩個呢?

微信上的同步對話,以及漫無目的的網絡瀏覽(看短視頻)。

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讓你的時間一點一滴流逝,而你毫無察覺。

當你跟同事或朋友在微信上一來一往對話時,你實際上是什麼都幹不了的。

爲什麼呢?

很簡單:你的大腦需要不斷在對話-工作中切換,每一次切換到工作時,都需要至少幾秒鐘的時間重新進入狀態 —— 而在這短短的幾秒內,新一條信息又過來了。

於是,重新讀對話,組織語言,再重新切換狀態……

不要小看這幾秒鐘。大量的「幾秒鐘」堆積起來,就足以讓你的一整天變得一事無成 —— 而大腦無法覺察到這一點,因爲它一直忙着切換狀態,它會認爲這一天「非常充實」。

所以,我有一個很多年來的習慣:除非我現在就想聊天,否則,我一定會要求對方把事情一次性講清楚,發過來,等我的工作告一段落時,再集中一次性回覆所有信息。

這是第一個時間黑洞。

而第二個也非常常見:有時候,我們只想查一個問題,但一個個網頁打開,或本想看一個視頻,結果越看越搞笑,越看越有意思的看下去,投入其中,往往就身不由己,等到意猶未盡地關掉網頁,才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小時、一小時。

所以,我們會緊緊扣住自己想查的問題,每瀏覽一個網頁(看短視頻),都問自己:我現在看到的這些,跟我想了解的問題有什麼關聯?

如果有,就打開筆記寫下來;如果沒有,就立刻關掉。

等這頁筆記已經足夠完善,足夠幫助我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果斷結束「瀏覽」,讓自己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

1、每天設定一段焦慮時間,專門用來思考這些會引起你焦慮的問題。可以設定在中午、傍晚,以30分鐘爲宜,不要在睡覺前。

2、任何時候,當你腦海裏閃過一些可能令你焦慮的問題,立刻把它記在筆記裏。告訴自己:我已經把它記下來了,現在先不管,到時再一起解決。

3、等到了焦慮時間,就拿出這份筆記,按照上面記下來的問題,一項項去思考。

我們經常看到某位大神分享自己每天堅持寫日記2年,堅持跑步100天,堅持、、、、你看完後熱血沸騰,馬上就要用這種高規格,開始要求自己!

當你的真實狀況,和心裏的預期狀態,相差太大太大,在你真正開始行動的時候,你所承受的心理負擔其實是超載的。

舉一個大家感同身受的例子,跑步大家都熟悉,對經常不運動的人來說可能一開始只能慢跑個兩三公里,再長就會很難堅持。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看到一篇文章,告訴你跑步50分鐘以內不會消耗脂肪,你聽完以後說:今天TMD 一定要跑50分鐘,拼了!

你連20分鐘都夠嗆,你能連續跑50分鐘?

答案其實是:可以!你的自尊心會讓你咬着牙完成了50分鐘的慢跑。但是這次的痛苦,卻讓你放棄了之後所有的慢跑計劃。

記得上學寫作文時,總是在腦海裏想如何才能寫一篇好的作文,什麼樣的內容能感動老師,能不減分多呢?需要用到什麼寫作技巧。當我想了半天以後,發現本子上一個字都沒有寫出來。

後來,老師說了一下我的情況,他告訴我一句話我記憶深刻:就寫作而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所有需要長期性堅持的事情!

以自律爲例,首先我們選擇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律。這個信念開始影響我們的行動,比如開始每天早起去圖書館學習。我們的行動進一步影響別人對我們的看法。

別人的改觀會進一步改變他們對我們的反應,比如他們不會再約你一起熬夜喫雞。最後,他們的改觀反過來增強了我們自律的信念。在一輪輪正向循環中,自律逐漸從想法成爲了現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