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3年(建德二年),北周武帝再次协调三教问题,召集了佛道和官员们探讨三教的排位。此时的武帝已经想明白,统治还是必须用儒教,这次的排位变成了儒教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

佛道两家争吵不已,皇帝也烦了。武帝忍无可忍,终于下令佛道两家都禁止掉。经书全部烧毁,佛像砸碎,所有的和尚道士一概还俗,编入户籍成为纳税人,而所有的祭祀,只要是儒教经典中没有记载的,一概废除。

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二次灭佛,或者称为法难。

武帝灭佛之初,北方还没有统一西部的陕西地区掌握在北周手中,而东部的中原地区则掌握在北齐手中。几年后的公元577年(建德六年),北周武帝攻入北齐首都邺城,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于是,灭佛的措施也推进到了北齐的疆域之内。

进入邺城后,皇帝召集了北齐的僧人前往邺城,向他们宣布废除佛教。在所有被召集的和尚中,有一位叫慧远的僧人。当别人都默不作声时,他突然站起来,开始反驳皇帝。针对皇帝诏书里说的“真正的佛是没有形象的,所以要铲除佛像”,慧远认为:真佛虽然没有形象,可是普罗大众要靠佛像来维持对佛的崇敬,毁掉之后,大众会不习惯。

他举了一个非常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如果形象是不需要的,那么帝国为什么还要国家七庙,里面不也塑有三皇五帝,以及皇帝祖先的雕像吗?

皇帝铁了心废除佛像,竟然说:国家七庙是上代所立,也不是我想要立的,我也认为这不好,干脆一块儿废除了。另外皇帝认为,佛经是外国之法,中国不需要它。

慧远又打了个巧妙的比方: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所在的鲁国对于秦国、晋国来说也是外国,是不是说,孔子的儒家就不应该在秦国和晋国通行呢?至于皇帝要废除七庙,就是不尊重祖先,不尊重祖先就是昭穆失序,昭穆失序导致五经无用,皇帝一会儿要尊崇儒教,一会儿又要废除儒教的根本,也是矛盾的?如果儒道释三教都不要了,又如何治理国家?

皇帝反驳说:鲁国和秦国、晋国虽然是不同国家,可是都属于华夏之地。

慧远说:鲁国和秦晋都属于华夏之地,那么中国和印度还都在四海之内,轮王一化之地呢,为何不能同遵佛经!

皇帝无语。

慧远接着批驳皇帝逼迫僧侣还俗,他举儒教提到的“立身行道以显父母”,这也是孝道。意思是说,僧人不见得非要回家伺候父母才叫孝顺,在外行道,为父母挣名,也叫孝顺。

皇帝认为:父母如此恩重,如果抛弃父母,远离父母,就算是孝顺,也不是至孝。

慧远立刻又抓住了皇帝的把柄,反驳说:如果远离父母就不是至孝,那么陛下的左右大臣们为了给陛下当官,都必须远离父母。为什么陛下不放你的大臣都回家,而是要让他们跟着你服役至少五年见不到父母呢?

皇帝说:我也是轮番派他们回家伺候。

慧远说:佛教也让僧人们在冬夏修道,春秋回家伺候父母。

皇帝又无语了。

慧远接下来的话将成为中国历代皇帝能够听到的最大胆的话。他声称:皇帝依靠武力破除佛教三宝,就是“邪见人”,而邪见人是要下地狱的,在阿鼻地狱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皇帝难道不害怕吗?

慧远的诅咒让皇帝勃然大怒,他直视着慈远,说道:如果百姓幸福,那么我宁肯下地狱。

慧远说:陛下你以邪法引导人,是在种苦业,凡是听从你的人,都会跟着下地狱,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慧远说了这些话,竟然还能平安无事地从宫中出来。皇帝没有对他下手,只是命令众僧先回去,把参加辩论者的姓名留下。不过最后他也没有处理慧远和尚。

北周武帝宇文邕表现出了大度,他对慧远个人也没有什么好嫉恨的,只是作为皇帝,寺僧日多,国库收入骤减,为了国家经济收入,富国强兵,他才决心要灭佛。在北齐,佛教原本比北周要兴盛,在北周武帝的努力下,四万座佛寺要么被毁,要么成了王公贵族的府邸。而僧人们还俗的就有三百万之多。至于佛像佛经被毁的,更是不计其数。

但这一次灭佛持续的时间也不长,第二年,北周武帝去世了。继任者很快转变了方向,佛教再次兴盛起来,并在隋唐达到了最高峰。

不过,此时的佛教已经与当初的不同了。在最初,佛教是作为一种反叛力量被人们接受的;在南朝,佛教是皇帝的座上宾客,享受着极大的特权;而北朝,随着“道人统”“沙门统“等政府机构的出现,僧人们已经被纳入了政府的管理之中。他们的数量受政府管控,建设寺庙要批准,经济也仰仗政策上的“僧袛户”,所以越来越低调。就如同当年的道教转变一样,佛教也越来越不问世事,专心禅修去了。所谓的思想自由,就逐渐地被管控了起来,只有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才偶尔做出反抗。

不屈的和尚慧远的诅咒,虽然是佛教不屈服的象征,却也成了绝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