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千年運河,奔湧不息。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這爲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

江蘇是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流經城市最多、運河遺產最豐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中國大運河全長約3200公里,江蘇段全長790公里,可以說,大運河是江蘇文化的活態展廳、世界遺產的璀璨明珠、生態優美的綠色長廊。

3年多來,江蘇牢記總書記囑託,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做好精心保護、有效傳承、合理利用三篇大文章。在保護的基礎上,着力推動大運河文化的創新性傳承和創造性轉化,賦予大運河新的時代特徵和文化價值,讓一河盡顯文化之美、生態之美、建設之美、人民生活之美,爲千年大運河寫下當代華章。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運河江蘇段沿線11個城市中的精彩案例——

徐州: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館)

大運河徐州段全長201公里,史前文明、楚漢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文化像一顆顆珍珠,羅列在運河兩岸。抗日戰爭期間,徐州是活躍在運河兩岸的著名抗日武裝運河支隊的重要游擊區域;1949年1月10日,歷時65天的淮海戰役在徐州勝利結束,共殲敵55.5萬餘人。今天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是全國著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紅色旅遊景區,入選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館內烈士紀念塔的碑廊內鐫刻着28396名烈士的姓名。2014年起,紀念館啓動“淮海戰役親歷者搶救性採訪工程”,歷時3年累計採訪親歷者729人,徵集文物史料1200餘件,整理口述資料200萬字。講解員赴高校開展“紅色故事進校園”講演活動,走進中小學講述紅色故事,受教學生累計達16萬人次。

宿遷:龍王廟行宮

清代,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在宿遷駐蹕,發出了“第一江山春好處”的讚譽。時至今日,當年乾隆的下榻處、原名爲“敕建安瀾龍王廟”的乾隆行宮依然保存完好,是宿遷最爲珍貴的建築文化遺產,也是大運河宿遷段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點。

龍王廟行宮所在的皁河古鎮是大運河南翼重要城鎮,近年,宿遷累計投入約1.5億元,整體保護開發皁河古鎮的歷史文化。龍王廟行宮先後進行了三期保護修繕,脫落的彩畫得到修復。今年8月,“皁河龍運城”啓動建設,“一源三脈十渡”總體佈局突出沉浸體驗、演藝路秀和文博展示,記錄和講述宿遷悠久的運河故事,古老的龍王廟行宮煥發出新的時代活力,遊客在這裏將充分領略大運河宿遷段的治水文化、航運文化和皇家巡遊文化。

淮安: 水上立交

明代,水利專家潘季馴主導在洪澤湖東岸築堤提高水位,以此形成急流沖刷黃河在清口沉積的泥沙。400多年來,這裏形成了堤、閘、壩、堰和轉水墩等40多處水利工程。如今,人們來到淮安南郊的水上立交,能看到淮河與京杭大運河各行其道的奇觀,淮河在下方的河牀上自西向東流向黃海,其上方懸空6米,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上船隻穿梭,一片繁忙景象。古老的運河與先進的現代技術在這裏交匯,凝聚了中國人民400多年的治水智慧在這裏呈現。

大運河流淌千年,形成一條流金淌銀的黃金水道,也積澱下兩岸的歷史文化遺存。淮安船閘年船舶通過量近2.9億噸,通過量全國第一;淮安率先在蘇北運河開通港口集裝箱運輸,年吞吐量佔全省內河的75%。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作爲大運河的原點城市和運河申遺牽頭城市,揚州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

2018年5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張錦秋率領團隊來到揚州三灣實地查勘,親手繪製出了第一張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規劃圖案。2019年5月,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揚州啓動建設。

整個設計方案由博物館和主塔組成。四角四面的主塔(大運塔)纖細秀美,與相鄰的文峯塔、天中塔構成“三塔映三灣”的景觀效果。船形博物館建築融入風帆元素,頂層通過一條長虹臥波意象的廊橋與大運塔相連。整體建築頗具唐風古韻,暗示唐代揚州曾擁有“揚一益二”的繁華盛景。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陳內容目前已在緊張佈置中,將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2500年發展歷程,預計2021年底對外開放。

鎮江:西津渡

西津渡自三國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北人南下渡江第一站。隨着歲月變遷,北岸的古瓜洲已全部坍塌於江中,而南岸則開始淤積,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離。雖然古渡不再,但西津渡“活化石”般的古代風貌卻得以基本完整保存。

今天的西津渡既古又新:論古,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許多建築在江蘇乃至全國都堪稱“孤本”。論今,新銳藝術家和青年匠人們將潮流文化創造性地融入了千年古街。2020年西津渡打造了持續五個月的藝術生活節,同時,西津渡還植入文化創意、水上集市、互動體驗等新興業態,音樂影視街區、 國風音樂節等項目和活動,再現“天外賈客歸,雲間片帆起”的繁華景象。

常州:青果巷

有“江南名人第一巷”之稱的青果巷,是大運河常州段最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青果巷並不算長,但粉牆黛瓦,高牆深院之間,走出了無數傑出人物:僅明清兩代,出自青果巷的進士就將近百名;近代和現代,實業家盛宣懷、小說家李伯元、愛國實業家劉國鈞、國學大師趙元任、語言學家周有光等知名人士都是從青果巷走出。

深宅大院毗鄰,流水人家相映,小巷深處幽幽。去年4月29日,承載了半部常州史的青果巷歷史街區正式開街,青果巷文化記憶館、周有光圖書館(周有光故居)、常州盟史館、唐荊川紀念館、史良故居等相繼開放。青果巷的A面,立足傳承,以文化爲魂,形成了常州文化博物館羣落;青果巷的B面,立足“未來”,圍繞運河的未來性、世界性和時代性,創新業態和內容。

無錫:清名橋

3200多年前,泰伯奔吳定居梅里,於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內開鑿了江南最古老的運河伯瀆港,該街區至明代達到鼎盛。

舟楫往來不斷的清名橋街區,形成了獨特的江南市井文化特徵,便利的漕運條件,孕育了中國民族工商業的文明。

當年依託運河發展繁榮起來的米碼頭、布碼頭,如今創意、智慧產業勃發,2000多家物聯網企業和2000多億元的產值,更成爲無錫科技產業的高光時刻。近年來,無錫通過承辦第二屆大運河文旅博覽會等一批盛會,打響了“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品牌稱號。清名橋、南長街、南禪寺、小婁巷、崇安寺、接官亭弄、黃埠墩、北尖公園等割裂分散的景區街區“串珠成鏈、閉合成環”,展現“千里運河·獨此一環”的優美風光。

蘇州:山塘街

一部運河史,繁華姑蘇圖。大運河蘇州段自春秋時開建,隋唐時基本定型。公元825年,白居易到任蘇州刺史,看到虎丘河路不通,遂開鑿山塘河,在蘇州古城和虎丘、大運河之間建起一條“水上高速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出閶門沿裏山塘到虎丘。2014年,14.2平方公里的蘇州古城被整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七里山塘到虎丘,豐富的運河資源,讓“姑蘇第一名街”歷經千年繁華。近年來,蘇州圍繞保護、傳承和利用,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的“蘇州樣板”,率先成立全省首個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建立大運河文化帶重點項目庫,以“活保護”的方式傳承文脈,展示水韻江南的文化精髓。今天,山塘歷史街區已成爲遊客打卡勝地,而在虎丘景區內上演的崑曲特色活動等,成爲蘇式生活的新名片。

南京:天生橋

南京溧水區城西約4公里處,明太祖朱元璋爲溝通南京與兩浙地區的漕運開鑿了胭脂河。胭脂河全長7.5公里,數十萬民工焚石鑿河,耗時十年建成。胭脂河劈山而過,留下了舉世罕見的奇觀——天生橋。2017年,坐落於景區的運河文化展示館——天生橋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館圍繞漕運文化底蘊和運河沿岸的歷史文化資源,設置了多個互動展示區,以遊船作爲參觀載體,依託5D互動體驗技術,讓遊客身臨其境地感受胭脂河的開鑿歷史。

如今,年度音樂盛事“咪豆”音樂節永久落戶天生橋景區。 今年10月,第八屆咪豆音樂節上,10萬多名樂迷在這裏享受到了酣暢淋漓的視聽文化盛宴。遊客在一處景緻裏同時體驗秦淮文化、明文化、運河文化,更享受到“旅遊+音樂”的饕餮盛宴。

泰州:鳳城河

西漢初年,吳王劉濞開鑿了一條東起如皋蟠溪,西至揚州茱萸灣的運鹽河。與古鹽運河一脈相承、彼此連通的鳳城河是泰州的護城河,也是全國保持最爲完好、規模最大的古代城河。夜幕降臨,泛舟鳳城河,是遊客來到泰州必定要“打卡”的項目。船行河上,望海樓、梅園、柳園、桃園、文昌閣、文峯塔……五彩燈光勾勒出兩岸亭臺樓閣的身影,槳聲燈影,水清岸綠,誰能不深醉?

鳳城河之夜,越夜越美麗。以望海樓爲遠景,3D水幕秀在三水灣水上舞臺上演,在古老運河上營造出斑斕奪目的奇幻效果;在靜安路文旅街區,夜遊、夜市、夜戲、夜秀、夜宴點亮了運河邊的夜經濟,人們在這裏體驗水上慢生活、文化慢生活、美食慢生活,感受這座運河水城的獨特水鄉魅力。

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

運鹽河、串場河把南通與國家乃至世界聯繫起來,運河賦予南通的文化精神源遠流長,併爲之帶來了現代文明。1895年,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張謇看中運河邊唐閘古鎮優越的地理位置,在此興建了大型棉紡織企業——大生紗廠,並以此爲軸心興辦了一系列附屬實業。

時至今日,唐閘古鎮成爲新時代弘揚運河精神內涵、彰顯江海文化自信的排頭兵。斑駁廠房搖身變成了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園區所在正是當年大生紗廠附屬的油脂廠和造紙廠。產業園吸引了40多家創意設計、數字媒體、廣告視頻製作公司入駐,並且長期舉辦各種文藝展會。數年間這裏迎來了無數創意展覽:從根雕到明清傢俱,從藏書票到水墨油彩,從家紡產品到玉雕掛件,甚至還跨界聯合山姆超市舉辦過小型試喫會。因爲有了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的點染,唐閘古鎮的發展更加生機勃勃,對外的吸引力不斷得到提升。

鏈接一:

大運河江蘇段世界文化遺產點(28處)

河段:淮揚運河淮安段、淮揚運河揚州段、江南運河常州城區段、江南運河無錫城區段、江南運河蘇州段、中河宿遷段。

歷史遺存:清口樞紐、雙金閘、清江大閘、洪澤湖大堤、總督漕運公署遺址、劉堡減水閘、盂城驛、邵伯古堤、邵伯碼頭、瘦西湖、天寧寺行宮、個園、汪魯門宅、鹽宗廟、盧紹緒宅、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盤門、寶帶橋、山塘河歷史文化街區(含虎丘雲巖寺塔)、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含全晉會館)、吳江古纖道、龍王廟行宮。

鏈接二:

江蘇運河的“六個一”

一個博覽會

迄今已舉辦兩屆的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整合了江蘇省大運河沿線文旅資源,傾力搭建大運河沿線城市文旅融合發展平臺、文旅精品推廣平臺和美好生活共享平臺。博覽會邀請千名國際友人到江蘇運河沿線城市體驗運河文化、觀賞運河美景,展示大運河厚重的文化底蘊、當下的美好生活以及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意能量,並將大運河文化旅遊產品介紹給世界各地。

一個論壇

自2006年起,一年一度的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已在江蘇成功舉辦第14次。論壇組織國內運河城市市長和運河管理者、研究者、愛好者,國外知名運河所在國駐華使節,國際組織駐華代表等200多人蔘與,國外運河城市市長、知名運河管理機構代表和運河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運河城市文旅產業持續繁榮發展的路徑與對策。

一部法規

自2020年1月1日起,全國首部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實施,爲文化遺產保護、堅守生態底線、壯大文旅產業提供法規保障。作爲全國惟一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試點省份,江蘇還創新編制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規劃》,通過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的有機對接,推動大運河文化展現新的魅力、煥發新的活力。

一個基金

在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運河文化”主題論壇上,江蘇設立全國首隻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初始規模200億元,通過母子基金協同聯動方式,統籌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重點支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文旅融合發展。

一套叢書

100餘位專家歷時8年編纂,首部中國運河通志——《中國運河志》由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正式出版發行。去年9月27日,這部1400萬字的皇皇鉅著在“2019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暨世界運河大會”上首次揭開神祕面紗,這亦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運河出版工程。

一部歌劇

歌劇《運之河》是填補江蘇歌劇十五年“空白”之作。自2014年創排以來,從大運河邊唱到日內瓦湖畔,國內外巡演受到中外觀衆的歡迎。該劇以大運河的開掘、通航爲經,以隋、唐的朝代更迭爲緯,編織出一部迴腸蕩氣、催人警醒,並能夠釋放出正能量的歷史正劇。

一次全媒體行動

今年8月,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精心策劃組織的“千問千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全媒體傳播行動正式啓動。以提問方式切入,小切口,講故事,帶領讀者以可感方式走近大運河,講述大運河的前世今生,串聯歷史、當下與未來。新華報業集團與全省13個設區市文旅部門簽約,共建“千問千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傳播平臺,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最強“朋友圈”。

交匯點記者 於鋒 傅秋源 陳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