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福島核污水處理:把難題丟給地球?

全球進入核時代已經70年,但仍然沒有一個國家找到處理核電廢料真正有效的辦法。

2015年3月25日,日本福島縣雙葉郡富岡町,松村直人回到福島核輻射禁區照顧已搬走的居民們留下的動物。

11月16日,英國《科學報告》雜誌發佈了日本東京大學的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稱在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採集的地下水中,檢測出含有超過自然標準濃度的放射性物質氚。這是一種具有放射性的物質,大量吸入會對人體有害。團隊成員認爲,氚的起源只能是福島第一核電站。

九年前,日本福島核電站因爲海嘯受到巨大破壞,核電站堆芯融毀,持續冷卻堆芯造成了超過120萬噸污水,2022年儲存將達到極限。如何處置這些污水,爭論一直沒有休止,如今成了一個“燙手山芋”。

今年10月,日本政府宣佈,計劃將處理後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消息一出,全球譁然。顯然,日本此舉無異於將太平洋周邊國家人民的生命健康,置於威脅之中。由此引發日本國內外強烈反對,使日本政府左右爲難,不得不推遲決定。

那麼,福島核電站廢水從哪裏來?核廢水排入太平洋,究竟有多大影響?處理核污染廢水,真的別無他法?圍繞這些問題,日本政府和國內民衆、國際社會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和博弈。面對全球性的環境治理難題,政府、民衆與科學家、國際合作,都面臨着新的考驗。

影響幾何

日本福島核電站污染水問題,源於九年前的那場大海嘯。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日本稱此處爲“三陸衝”)發生Mw9.0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爲歷史第五大地震。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對日本東北部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造成毀滅性破壞,超過2萬人在地震中喪生或失蹤,並引發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

地震發生當天,福島第一核電站遭受了猛烈地破壞,核電站供電系統的一個輸電塔在地震中倒塌,隨後整個系統都因爲斷線、短路和設備故障陷入癱瘓狀態。海水越過防波堤湧入核電站內,地下室、豎井、廠房都被淹沒,工作人員也無法進入搶修,導致冷卻系統失靈無法控制核燃料的衰變熱,因此需要不斷地向反應堆內注水才能保持低溫。

這些水與核燃料接觸過後會含有大量高濃度的放射性物質,不能直接排放進大海當中。爲避免放射性物質外泄,東京電力公司用水對其進行降溫,這些用來降溫的水就變成了放射性廢水。核電站事故自發生以來,日本政府修建了大量桶型儲水設施來儲藏這些冷卻水。

據統計,福島第一核電站每天約產生120-180噸污染水,截至今年9月,核電站內上千座儲罐存放大約123萬噸污水,且每天增加170噸,預計2022年夏季達到容量極限。被污染的水通過稱爲阿爾卑斯(ALPS)的“多核素去除設備”進行淨化,然後存儲在覈電站廠區內的1037個水箱中。

福島第一核電站周圍20公里被設爲禁止進入的“警戒區”。

那麼,這些核廢水經過淨化後安全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爲以現有技術很難將放射性物質和水進行分離。”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彭光雄告訴《中國慈善家》。2018年,有關方面就調查發現,用ALPS淨化的污水中70-80%檢測到三种放射性物質,分別是碘-131、銫-134和銫-137,它們的半衰期分別爲8天、2年和30年。

相關的檢測發現,銫、鍶和碘等放射性物質含量,超過了人體承受能力極限,達到了致命標準。銫-137的半衰期爲30年,意味着30年後銫-137的數量才降爲原來的一半。半衰期反映放射性原子核的平均壽命或存在時間。

“相比以上三類核放射物,我最擔心的核放射物是鈈和鍶。”彭光雄說,“核反應堆產生的放射性物質遠不止前面提到的三種。”科學研究證明,鈈-238是最常見的鈈同位素,半衰期長達87年。此外,還有半衰期爲6000多年甚至2萬多年的鈈同位素,而鍶-90被列爲一類致癌物。

綜合日本共同社、《每日新聞》16日報道,在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的6年間,東大環境分析化學研究室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福島核電站周邊的10個地方觀測地下水,調查氚等放射性物質的濃度。結果,在多個地方連續檢測出每昇平均20貝克勒爾的氚。科研小組稱,這是第一次從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的地下水中連續檢測出氚。

核電廠工作人員定期對核電站檢查。

其實,福島核電站在大地震爆炸之前曾發生過多起事故。

日本福島核電站爲世界最大核電站,1971年開始運作,是由福島第一核電站和福島第二核電站共同組成。此次發生爆炸的爲福島第一核電站。1978年發生臨界事故(直到2007才被公佈)。2005年因地震導致廢料水泄漏。2006年又有放射性物質泄漏。2008年放射性液體泄漏。2013年因誤操作70噸核污水泄漏多名工作人員受污染。

“福島核電站反應堆採用的單循環沸水堆,冷卻系統只有一條,海水直接引入反應堆冷卻,這一技術已經嚴重落後,四十多年的運轉也有很多地方已經老化。”彭光雄認爲,此次爆炸聯合國相關組織直接將其定義爲7級核泄漏事故,這和當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爆炸事故是一個等級,也是最嚴重的一次大災難。

近年來,福島核泄漏造成的環境安全事件屢見報端。2018年9月,日本官方公佈,一名在2015年確診的因參與維修事故受核輻射而患白血病的員工離世。據日本媒體統計,福島兒童患甲狀腺癌的幾率是全國的20倍乃至50倍。

強烈反對

現在,福島核電站的廢水如何處理,成爲日本政府的一個“燙手山芋”。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經濟產業省內部委員就福島核污水處理進行過多次討論,提出包括蒸發釋放、電解排放、稀釋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層等五種方案。其中,有的由於沒有先例,無法評估風險,有的在技術和時間上存在諸多障礙,因此一直沒有定論。所以,關於福島放射性污水的處置討論,日本政府也一直沒有做出決定。

但是,今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原因,2020年東京奧運會推遲,日本政府得以騰出手來,加快對核廢料的處理。9月26日,日本新首相菅義偉視察福島核電站。三週後的10月16日,日本共同社等多家媒體報道,政府最快本月內將正式決定是否將福島核污水排放入太平洋。

今年10月,日本政府宣佈,計劃將處理後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

正如每次日本涉及核污染廢水的處置,都會掀起的軒然大波一樣,這一輪政策的最新動向也在日本國內遭到民衆強烈反對,並引發國際社會對環境與安全的擔憂。

衆所周知,日本是一個漁業發達的國家,在近海的福島縣,居民們更是以漁業爲生。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後,福島曾經美名遠揚的農產品也變得無人問津,方圓20公里的居民不得不背井離鄉,放棄了漁業生計,這已經使許多人感到不滿。此次日本政府決策公佈,毫無疑問也遭到民衆普遍反對。

國際環保組織也密切關注日本政府處理核電站污水的動向。綠色和平組織駐日辦公室首席專家肖恩向《中國慈善家》表示,“日本政府決定排放123萬噸受污染的水,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海洋環境受到放射性污染,並增加對公衆健康的風險。”

首先,這將影響日本太平洋沿岸特別是福島縣的局部水域的放射性水平。在洋流的作用下,放射性會散佈,包括向東海及其他地區。根據放射性核素的不同,每種物質在環境中的行爲也有所不同,有些物質沿洋流的擴散速度更快,例如氚、鍶和銫,其他一些污染物則較重,擴散速度較慢。

日本政府聲稱,核污水經過淨化處理後,除氚外的其他放射物質幾乎全部被過濾了。但綠色和平組織專家表示,危險的放射性核素,例如,鈈同位素,鍶-90,碘-129和碳-14將存在於排放的水中。每種放射性核素在環境中以及與人體的相互作用方式均不同,所有這些都有可能對環境健康(包括人類)產生負面影響。

暴露水平取決於多個變量,包括海水中的濃度及其濃縮、分散和稀釋的速度,生物的種類——浮游生物、植物、甲殼類和魚類及其行爲特徵。肖恩說:“鍶是最危險的放射性核素之一,由於它會集中在植物、動物和人類中,因此不應進入環境。它通常被稱爲‘尋骨者’,因爲它的運動類似於鈣,並沉積在骨骼和骨髓中,導致患白血病或血液癌的風險更高。”

目前,所有的核污水都儲存在覈電站內,但預計到2022年夏天,儲存核污水的水箱容量將會達到極限。

世紀難題

面對國內外反對聲浪,日本政府並未拿出最終替代方案。而且,此次事件引發中韓兩國的強烈關注。

日本政府原計劃在10月27日正式決定是否將處理過的福島核污水排入大海,但鑑於此事引發的巨大爭議,目前這一決定的時間已推後。不過,日本新首相菅義偉表示,這一問題不能一直被推遲,需儘快決定處理方案。

今年9月22日,在第64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大會上,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第一次官(副部長)鄭炳善表示,日方積極研究將核污水排入大海令國際社會深感不安。核污水排放關乎全球海洋生態環境,應充分評估方法的適當性以及中長期環境危害,並加強與有關國家及國際社會的合作。

鄭炳善強調,日方在制定福島核電站污水處理方案之前,有義務基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規與包括韓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進行公開透明的溝通,使國際社會能夠充分了解並接受相關風險。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政府已啓動以國務調整室爲中心的跨部門應對機制,並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對此事展開調查。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在10月19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希望日本政府秉持對本國國民、周邊國家以及國際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深入評估福島核電站含氚廢水處理方案可能帶來的影響,主動及時地以嚴格、準確、公開、透明的方式披露信息,在與周邊國家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慎重做出決策。

今年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曾帶隊前往日本聽取當時安倍政府對此事的表態。“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包括核廢水的處理,其實對棄用後的福島核電站如何維持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肖恩表示,“我們維持2018年時的審覈意見,處置淨化後的核廢水,應慎重操作,必須將一切安全問題以及相關利益者的關切考慮在內。”

其實,如何妥善地處置核廢料,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2019年11月,德國海因西里伯爾基金會發布的《世界核廢料報告2019》,呈現了有關歐洲核廢料處置工作現況及相關棘手難題的最新事實和數字。報告提到,隨着核廢料的增多,即便全球進入核時代已經70年,仍沒有一個國家找到處理核電廢料真正有效的辦法。

如何核廢料處置,向各國政府提出了巨大挑戰。在歐洲,芬蘭是唯一正在建造一處永久處置庫以存放核廢料中最危險類材料的國家。除芬蘭外,只有瑞典和法國在早期密封過程中事實上確定了高放射性廢料處置庫的位置。美國正推行核廢料隔離試點項目,然而,該處置庫僅被用來存放核武器生成的長壽命超鈾廢料,而不是用於商用反應堆產生的乏核燃料。

“面對國際國內的壓力,日本政府也不想無視一切阻力,畢竟奧運會還要開。如果堅持向海排放的計劃,那麼一定會遭遇國際社會廣泛反對。履新不久的菅義偉內閣也會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金贏向《中國慈善家》分析稱。

“我認爲,日本要非常謹慎地對待這件事,抱着對人類未來負責的態度,制定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正確決策。”金贏表示。隨着科技的發展,處理核污水一定會找到解決的辦法,現在要做的事情是儘快建立公開、透明、負責任的危機處理機制,而不是投機取巧地把難題全部丟給地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