癢……癢……癢!每年一到這個時候,很多人的皮膚問題一下子集中爆發:皮炎、溼疹、銀屑病等等。從臨牀數據來看,冬季皮膚科問診率往往要高於其他季節。特別是溼疹,可佔皮膚科門診量的20%!

案例

70多歲的李阿姨一入冬就開始發紅疹,癢得要命,她以爲是溼氣太重導致的,每天堅持用滾燙的水洗澡,結果反而整夜癢得睡不着,還全都撓破了……

醫生診斷爲“乏脂性溼疹”,李阿姨很疑惑,難道自己“溼氣”很重才導致溼疹?醫生告訴她,冬季溼疹高發不一定就和溼氣有關!

1

溼疹代表“溼氣重”?

誤會太深!

溼疹是一種常見的表皮炎症, 急性發作時多呈現爲 紅斑、丘疹、水皰等,有一定的滲出液,伴隨有劇烈瘙癢症狀;而 慢性發作時常常呈現出 苔蘚樣皮膚病變,容易反覆發作。

至於溼疹到底和“溼氣”有沒有關係,實際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1

和“溼氣”關係不大的溼疹

溼疹的具體發病機制仍然在不斷的研究更新當中,而溼疹的病因也是繁複多樣,以下是4種常見的、無溼氣亦可發病的溼疹。

乏脂性溼疹

又稱冬季瘙癢症、裂紋性溼疹,根本病因是 皮膚乾燥缺水而導致了損傷。比如李阿姨,本來冬季空氣乾燥就容易讓皮脂腺收縮,引起皮膚瘙癢,再頻繁用過燙的水洗澡,會進一步破壞 皮脂膜,使皮膚不能保存足夠的水分,才加重了乏脂性溼疹。

手部溼疹

很多常年用雙手勞作的人容易患上此病,手部皮膚由於長期接受各種外界刺激物質而引起了複雜的炎症反應。

不僅會讓皮膚乾燥、暗紅斑增多、瘙癢腫脹,還容易有角質增生、指甲變厚等。冬季皮膚保溼困難,手指活動時還可能出現皸裂、紅血絲、出血等問題。

小腿下部色素沉着脫屑溼疹

這其實是一種下肢靜脈曲張引起的常見皮膚病變。由於下肢淺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壁薄弱等,影響了血液迴流,連累皮下毛細血管微循環也出現問題,造成色素沉着、瘙癢、發紅疹、脫屑、脹痛等,甚至會形成潰瘍。

過敏性溼疹

過敏體質的人,在接觸到某些毛髮、花粉、纖維、灰塵、細菌等外界刺激物質時,容易引起過敏性皮炎。一般來說春夏季高發,但冬季風險也不低,換季衣物、寵物換毛、霧霾增多、植物落葉等都可能成爲過敏原。

2

與“溼氣”密切相關的溼疹

在中醫理論中,溼氣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因素,有外溼和內溼之分。

外溼多指的是溼邪,如果秋季溼邪入體,到初冬遇到冷空氣激發、免疫力低下時就可能引起皮膚病;內溼則多指痰溼、溼熱等,多與飲食不當、免疫力低下、脾胃虛弱、內分泌失調、情緒不良有關。

中醫認爲,外溼、內溼、內外溼結合都可能引起溼疹,溼氣不除,溼疹就難以根治,常見的有以下3種:

手足癬

本質上來說,手癬和足癬都是由於真菌感染引起的,在天氣溼熱時更高發,表現爲水皰、丘疹、糜爛等症狀;進入冬天以後則會轉變爲乾燥、破裂、疼痛。

由於該病在溼熱的環境中更易發作和加重,因此可歸類爲與溼氣有關的一種溼疹。

浸淫瘡

是一種泛發性溼疹,初時小如疥、瘙癢不斷、蔓延不止,撓抓後滲出黃水、浸淫成片。中醫認爲,這是典型的溼氣充於腠理、浸淫皮膚而引起的溼疹。

錢幣狀溼疹

又稱爲盤狀溼疹,手背、四肢外側、背部等出現硬幣大小的圓形紅色斑片,上面還可能有丘疹、水皰、輕度糜爛、滲出和結痂等,多在冬季復發或加重。這種局部的溼疹有時是內溼導致脈絡瘀堵而引起的。

2

冬季少做這些事

護膚要細心

很多人覺得皮膚病都是小問題,的確,很多皮膚病有一定自限性,有望自愈。但同時也要認識到,皮膚病有季節性,複發率非常高,一旦拖延不治,再加上錯誤的做法,就可能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而且皮膚病的成因複雜,直接影響到治療方案的制定,因此大家不要自行臆測,一定要到醫院找出病因後對症治療。

此外在冬季這個皮膚病高發的時期,有些生活習慣要做出相應調整。

1

燙洗、搓洗、頻繁洗

天氣轉涼以後,人體皮膚和外界溫差加大,導致水分更易揮發,因此保溼困難。頻繁洗澡並不能有效爲皮膚補充水分,因爲皮膚保溼要依靠皮脂膜來調節,熱水反而會消融皮脂膜,使皮膚更加乾燥。

因此普通人每隔2~3天洗一次澡即可,皮膚較爲乾燥者每隔5~7天洗一次即可。注意水溫保持在接近體溫左右即可,還要避免大力搓洗。

可選用弱酸性、含有潤膚成分的沐浴露或香皂,避免使用磨砂產品。浴後立即用具有保溼滋潤功能的護膚品塗抹全身。

一般不建議用橄欖油等不含生理性保溼成分的產品作爲保溼劑,適宜選用較爲滋潤的潤膚劑,比如維生素B12尿素乳膏、潤膚乳等,使用時用量也要夠。

2

空氣加溼、除溼過度

易過敏者要遠離過敏原,保持室內乾淨、空氣溼度適宜,如果室內比較潮溼陰冷,就不適合使用加溼器了。加溼器、空調等清潔使用不當,也可能滋生病菌並污染空氣,成爲溼疹發作的刺激因素,因此過度加溼或除溼都不可取。

3

飲食攝入不合理

一些動物食材中含有大量動物激素,可能會促使人體內的某些機能亢進或代謝紊亂,引起內分泌失調,進而誘發溼疹,有過此類發病史的人要注意。

許多蛋白質食物,如畜禽、魚類、海鮮、蛋、奶等,和某些蔬菜、水果均含有較多的生物活性物質,對有些人來說有可能引起過敏性溼疹,要注意忌口。

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如酒、辣椒、蔥、蒜、韭菜易引起炎症擴散,患有皮膚病的人都應該限制食用。

3

冬季護膚有“法寶”

那麼除了藥物治療,冬季還有沒有什麼保養皮膚、改善溼疹的好方法呢?

1

巧用地膚子緩解溼疹

地膚子解癢止癢;馬齒莧能清熱涼血、去紅;苦蔘燥溼去油。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有助於緩解溼疹、過敏性皮炎、激素依賴性皮炎等。

地膚子緩解方

【材料】地膚子、馬齒莧、苦蔘各5g。

【做法】地膚子、馬齒莧、苦蔘打成細粉放入鍋中,加入2000ml清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20分鐘,倒出晾涼;將面膜紙或紗布放入藥湯中浸溼,擰至不滴水,敷在患處3~5分鐘,重複五六次,再用清水洗淨患處即可。

【提示】使用前可諮詢醫師。

2

巧用“天然抗生素”

馬齒莧的抗菌消炎、消腫的功效很突出。馬齒莧富含維生素A,能促進上皮細胞修復,有助於治療皮膚潰瘍。

馬齒莧+玉米鬚

【材料】玉米鬚3g、馬齒莧2g、蒲公英1~2g。

【做法】用沸水沖泡即可。

【提示】這三種食材煮水喝,有助於清熱祛溼、消水腫、抗皮膚炎症。飲用前可諮詢醫師。

馬齒莧+綠豆芽

【做法】新鮮綠豆芽和新鮮馬齒莧搗成泥,混合調勻,加入適量蜂蜜,將藥糊塗在紗布之上,敷於患處。如果有溼疹或皮炎,直接搗碎後敷在紅腫處或和點蜂蜜敷在患處即可。馬齒莧煎水淋洗、外敷都可以。

【用量】一天敷2~3次,每次敷20分鐘。

【提示】清熱利溼,涼血止痛,調治瘀熱。使用前可諮詢醫師。

煲肉湯、煮豆漿、熬粥……的泡沫到底要不要去除?營養師提醒:這兩種最好撇去!

飯後做錯了一件事,腸道差點壞死?這些壞習慣,20~70歲的人都應該改了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看文章有收穫,就點個贊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