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拿到皇帝的接力棒繼位時,正是大漢朝經過了文景之治達到巔峯的時期,國家十分富庶。據記載,七十年間國家沒有大的事情發生,除了遇到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此時的漢朝人民生活富足。形容當時的情景是:城內、城外到處都是人;庫房裏外都堆滿了貨物;太倉的米因爲太多而糧倉裝不下;田間巷尾牛馬成羣;國庫裏也裝滿了金銀財富。國富民強不過如此。

但這種場面隨着漢武帝對匈奴連年進行戰爭不復存在了,物資糧餉耗費嚴重,國家財政變得困難。但戰爭正在進行,漢武帝爲了擴大財政收入,支援戰爭需要,在桑弘羊協助下,進行了大規模的財政改革。其中有些政策是長遠的,有些政策只是爲了適應戰爭需要。漢武帝的改革政策主要有以下內容:

改革幣制

西漢前期,幣制很不穩定,經常改變,劉邦時用莢錢,高後時用八銖錢,後又改爲五分錢。文帝時用四分錢,錢上有半兩二字。武帝初用三銖錢,後又改半兩錢。除中央鑄造貨幣外,各郡、國的官府和地主、商人都可仿鑄貨幣。同一種貨幣,大小、輕重、規格以及銅的質量極不相同,貨幣這樣混亂,對國家的稅收以及商業交換有很大的阻礙。

元狩五年,漢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鈡官、技巧、辨銅)鑄造五銖錢,作爲法定貨幣,通行於全國;而且嚴禁各郡各國和私人仿鑄。同時舊時的貨幣一律作廢。五銖錢有周郭,錢上有五銖二字,試樣規整,重量爲五株,盜鑄不易,流通方便。這種貨幣相當穩定,一直延續到三國時期。

統一鹽鐵

漢武帝時國家爲了統一經營鹽、鐵。在中央設置了鹽鐵丞的官職,總管全國的鹽鐵經營事業。各郡、縣設置鹽官或鐵官,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據資料記載,在26個郡國中共有鹽官32處。主要是在渤海、黃海沿岸和西北、西南地產池鹽、井鹽的地區。

在40多個郡國中,設有鐵官45處,遍佈於漢朝的東南西北四面八方,不產鐵的地區也設了小鐵官,主要爲了收集廢鐵,利用廢鐵改鑄農具。鹽、鐵生產者有犯人、有僱工,國家供給生產工具。

全國的鹽官和鐵官,基本上都是商人出身,“市井子孫不得爲官吏”的規定在這裏被打破了。同時被廢除的還有西漢初年制定的“重農抑商”政策。漢武帝還曾下令由官府壟斷酒的產銷稱爲“榷酤”,漢武帝做起了酒水全國總經銷,可見漢朝此時真的需要錢。

均輸、平準

均輸法就是由國家在各地統一徵購、運輸貨物,以謀取利益的政策。這項政策是由大農令孔僅和大農丞桑弘羊創造的。(這哥倆很有經商頭腦)

平準法就是國家平抑物價的政策。辦法是由國家在首都長安和其他主要城市設置掌管物價的官吏,利用各地所存儲的物資,再根據市場上的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即打擊了富商的囤積行爲,也保持市面物價穩定。(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央企了)

算緡、告緡

算緡就是徵收財產稅。商人、手工業者、高利貸者都得向官府自報資產價值,每值二千錢,納稅一算(一百二十錢)。經營鹽、鐵、鑄錢以納租者,其財產每四千,再納一算。又規定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一經查出,判戍邊一年,沒收全部資產。有揭發的,獎勵所沒收財產一半。

漢武帝爲了打擊匈奴的侵擾,需要相當雄厚的經濟支持,在財政改革和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上算是下了大功夫。效果還是相當明顯的。

劃重點: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企,央企出現在漢朝,是漢武帝創立的。

問題是:假如漢武帝不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會怎麼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