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后人戏称刘备的儿子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刘备驰骋疆场是何等悲壮豪情,相比起来,刘禅面对父亲闯下的江山,放弃得也太过“轻易”。于此,后人笑话他“扶不起”,更是悲叹诸葛孔明至死的“鞠躬尽瘁”,为其长叹“不值”。

而刘禅归降以后的“乐不思蜀”更是让他被贴上了“昏君”的标签。

他真的是一个“昏君”吗?颜小二觉得未必。

1、他不是合格的“霸王”,但绝不“昏庸”

议论刘禅是否是昏君之前,颜小二觉得有必要聊一聊孟子提出的“王道”和“霸道”。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曾提出过“王道”和“霸道”,直观来看,孟子告诉我们,王道,霸道以武制人。

“王”和“霸”中间隔着的东西,说大可大,说简单些,一个字可概括,即“仁”。

仁者爱人,那么王者爱人,霸者爱己。

我们再来说刘禅。

刘禅作为一方君王,他的“取舍”并非只关乎自己,而是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千万子民。

从民的角度来看,百姓所想,更多是风调雨顺的太平日子。

普通老百姓人家,谁想跟着帝王的军队东征西伐,建立霸业呢?

而此时,刘禅接到的“一盘棋”,十分考验人。

刘禅接管的蜀国,一开始有诸葛亮坐镇,但南征北伐耗费太大,诸葛亮死后,蜀国因北伐在军力和物资上耗费过大,元气大伤,属于三国中国力最弱的一方。

也就是说,刘禅的蜀国属于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而且内在空虚。

若心中有“霸道”,或许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会依旧北伐,但是,他心中大抵装着”王道”。他想保住的,应当是父亲那一代南征北伐之下保护的蜀国子民。

于是,在刘禅的领导下,蜀国虽是三国中力量最弱的,却相安无事40余年。他执政期间,国内没有暴动,政权也很稳固。这是很难得的一件事。

左边是“狼”,右边是“虎”,自己则断了獠牙,但能在这种力量威胁与压制下“风调雨顺”40余年,能做到这种程度,绝非庸才,更无昏聩一说。

2、他保的或许不是“蜀”,而是“人”

人看重什么,就会倾尽全力去“保护”什么。

刘禅无疑是看重“蜀国”的,不然他也不会苦苦经营40余年。这个大个国,安排得妥妥当当是相当需要精力和智慧的。想想我们日常生活,我们可能连我们的小家都安排不好,刘禅的高度可想而知。

而刘禅在后世做出“乐不思蜀”,他的此种做法被无数后人“嘲笑”。其实,颜小二觉得,这“乐不思蜀”恰恰反映了他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缜密的心思。

据记载,当年刘禅投降以后,在京城洛阳住着,魏国大将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邀请他参加宴会,并在宴会上安排蜀国风情的舞蹈。当时在场的蜀国旧臣都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只有刘禅面无悲色,在宴会上畅快吃喝。

这一幕流传到后世,便是所谓的“乐不思蜀”。

颜小二曾在《白鹿原》中听到这么一句话:“众人皆醉,你独醒,痛苦着哩”。这种清醒是好事,又不是好事。

清醒可贵,清醒后还能“糊涂”,是“智慧”。

“糊涂”,是一种智慧,亦是一种顾全大局的长远保护。

而“装傻”,可能除了要保护自己,还有更重要的存在需守护。

倘若当年刘禅面有悲色,和刘禅有关的人,以及蜀国旧臣,甚至是当年刘禅统领下的蜀国百姓,或许就没那么好过了。

如果“王”无反意,群龙无首当不足为惧。也就是说,只要司马昭眼里的刘禅无意,则蜀国旧人就不成威胁。

写到这里,刘禅的“装傻”以及他的“乐不思蜀”,到底是昏聩,还是智慧?想必各位心中应该有答案了。

3、以史为鉴:心中越通透,看起来越糊涂

人人都说“以史为鉴”,那么颜小二这里也借题发挥一下,借着刘禅,说说颜小二心中的“通透”。

莎士比亚说过:

“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也就是说,那个“木讷迟钝”的人,可能是那个最通透的人。

通透的人,往往不会让人觉得他精明,反而会让人觉得他有些个“木讷”、甚至是糊涂。

有些事情,太清晰就是伤人的“利剑”,所谓糊涂,既是放过别人,也是成全自己。

世人觉得“看清”难,于颜小二来说,在“看清”之后,还能“糊涂”,这才真的难。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参考:《孟子用其仁政学说区分王道和霸道,你可知王道和霸道的区别》-颜小二述哲文;《后人评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殊不知其“乐不思蜀”中的活命智慧》-颜小二述哲文等。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