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成爲了“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就此成功登上皇位。然而,在不少民間野史和影視文學作品中,都將雍正的“繼位”定義爲是“篡位”,而雍正篡取正是原本“屬於”他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的皇位。

當然,也有不少人產生過這樣的疑惑,此時的胤禵身爲“大將軍王”,手中掌握着十數萬的軍隊,如果雍正真的是“篡位”的話,那他爲什麼不帶兵殺回北京將皇位重新搶回來?況且,即便康熙真的是將皇位傳給了雍正,胤禵也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統領着這支在當時整個國家之中實力最爲強大的軍事力量去實現武裝奪權。可胤禵卻最終也沒有如此去做,反而是“乖乖”奉詔回到了北京,被雍正剝奪了兵權,同時就此失去了人身自由長達十三年的時間,直至雍正去世才被放出。

這裏我們就來談談胤禵爲什麼沒有起兵造反,殺回北京去搶奪皇位。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歷史上的十四阿哥胤禵,確實是康熙皇帝非常喜愛的皇子,尤其是在胤禵大婚之後,康熙依舊讓其住在宮中,這樣的安排縱觀整個清朝歷史都實屬罕見。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發動叛亂,康熙正式冊封胤禵爲“大將軍王”,並且在給諸位蒙古王公的旨意中,絲毫不掩飾對於胤禵的信任與器重。

胤禵當然沒有辜負康熙皇帝的厚望,成功平定了叛亂,並且將準噶爾軍隊趕出了西藏,大清王朝也就此將整個西藏地區納入到自己的版圖之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也正是因爲康熙皇帝對於胤禵的如此安排,讓不少人認爲,康熙這是有意讓胤禵建功立業,從而爲日後將皇位傳給胤禵提前做好鋪墊。

然而,就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胤禵平叛結束,回到北京覆命的時候,康熙僅僅讓胤禵做了非常短暫的停留,便又命其返回了西北大營之中。

要知道,此時距離康熙去世只有一年的時間的,康熙的身體狀況也是每況愈下,如果康熙真的有讓胤禵繼承皇位的想法的話,那麼他就應該將胤禵留在京城之中,好讓其做好權力交接的準備,而不是將其迅速“趕”出了京城。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與之恰恰相反的是,也就是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將雍正之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接進宮中,由他親自進行培養。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又在去世前三天的時候,讓雍正前往天壇代其祭天,在此之前,如此重大的祭祀儀式除了康熙自己親自前往外,只安排過還是儲君的皇太子胤礽代其前往。

所以,從康熙對於雍正和胤禵這樣截然不同的態度與對待方式,我們不難發現,相比之下,康熙真正心儀的接班人就應該是雍正,而絕非十四阿哥胤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禵被康熙冊封爲“大將軍王”,開始掛帥西北,而此時他麾下包括了新疆、甘肅、青海、四川等地的八旗駐軍和綠營官兵,總數達到了十多萬,是當時整個大清王朝兵力最多、實力最強的一支軍隊,同時他還得到西北地區蒙古部落的擁護與支持。也正是靠着這股強悍的軍事力量,胤禵不僅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亂,並將其驅逐出了西藏地區,在這之後還數次擊退了準噶爾部的反撲與其他少數民族部落的叛亂。

然而,在康熙去世後,胤禵卻無法率領這支他已經統御了四年的軍隊殺回北京,去與雍正爭奪皇位,原因有以下四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一,胤禵缺乏“合法性”的基礎。

關於雍正是搶奪了原本屬於胤禵皇位的說法,僅僅是民間傳說以及野史之中記載,即便是在當時,這種說法出現也是在胤褆回到北京被雍正剝奪兵權並囚禁起來之後的事情了,所以胤禵並沒有輿論的支持。況且,這個時候的雍正已經登基,成爲了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如果胤禵在這個時候帶兵殺回,那就是徹頭徹尾的叛亂,雍正無疑將佔據“合法性”的制高點。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是胤禵有着率兵起事的想法,可他真正得到的擁戴卻是非常有限的。

前文中也提到了,胤禵手中的這支軍隊,並不是由他招募和訓練的,而是由西北各省的八旗以及綠營官兵組建而成的,胤禵只能算是個“空降領導”,真正的影響力確實非常的有限。除此之外,在整個平定策妄阿拉布坦的過程中,胤禵更多的也是在做一些綜合性的事務,比如軍事調度、拉攏蒙古部落、安撫藏區活佛與百姓等工作,並沒有參與直接的前線指揮。於是乎,包括嶽鍾琪、葛爾弼等,這些真正在前線統兵的將領,以及那些實地操辦政事軍務的地方官員們,真的願意與胤禵一起發動一場“師出無名”的叛亂麼,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二,年羹堯將成爲胤禵無法逾越的“鴻溝”。

衆所周知,年羹堯是雍正的“藩邸故人”,其整個家族也全部歸雍正統領,不僅如此,年羹堯的妹妹年氏也嫁給了雍正並深受寵愛,這就使得年羹堯與雍正之間,既是主僕,又是親戚,關係自然非常的密切。

而就在胤禵掛帥“大將軍王”的期間,年羹堯也被康熙升任爲川陝總督,在協助胤禵進行平叛的同時,更是直接承擔起了西北大軍的糧草、軍需、輜重等重要戰略物資的轉運工作。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年羹堯手中掌握的正是胤禵手中軍隊的“生命線”,茫茫西北荒漠,軍隊沒有了接濟,別說行軍打仗了,就連最基本的生存都很難維持。況且,此時的年羹堯手中還掌握着西北各省的防務,手中也有着一定的兵權,進而形成了對胤禵軍隊的第一道“阻擊線”。

因而,只要是年羹堯坐鎮西北,便可對胤禵形成足夠的震懾與牽制,胤禵斷不敢在如此情況下貿然反叛。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三,從西北到北京的距離實在是太長了。

胤禵的“大將軍王”行轅,是在青海西寧,和北京之間有着超過1600多公里的路程,十多萬大軍,就是正常的行軍,到達北京也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更何況,還要經過甘肅、陝西、山西、直隸等省份,沿途地形環境複雜,有着衆多的山川大河,同時也要面對朝廷層層的防衛與抵抗,胤禵如果真的要率兵殺來,能夠達到北京城下還真的是個未知數。

而即便是胤禵能夠突破重重阻礙,來到了北京,可經歷了一路的征戰,他的兵馬早已是人困馬乏,戰鬥力大打折損,而他在這時要面對的,除了隆科多的步軍統領衙門的部隊以及駐防在京畿地區的八旗精銳外,還有關外以及其他地方的勤王部隊,胤禵也很難有取勝的把握。

由此可見,讓胤禵從西北帶兵殺回北京與雍正爭奪皇位,確實是非常不現實,並且是難以成功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四,就是胤禵的家人全部都在北京,這也讓雍正手中有了進一步牽制胤禵的籌碼,胤禵的造反也自然會有所顧忌。

(圖片來源於網絡)

綜上所述,遠在西北的胤禵,在雍正已經順利登上皇位的情況下,還敢公然率兵回京,無疑是徹頭徹尾的叛亂,如此“大逆不道”的舉動,並不會得到前往全體西北大軍將士的響應與支持。與此同時,即便是胤禵真的有這樣的心思,他也必然是將受到年羹堯與沿途地方的極力阻擊,而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失敗。於是乎,胤禵只得放棄反叛的想法,或者說,他確實也真的沒有想過要起兵反叛。

而奉詔回到京城之後,胤禵先是被雍正安排到馬蘭峪去看守皇陵,隨後又被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之後,胤禵才被放出,重新獲得了自由。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