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任何一位書家在書法作品創作的過程中,都會依照自己心中所理解的,通過靈巧的用筆技巧和墨色變化,然後在結合不同體勢的字形和章法佈局,形成獨具特色的書法風貌,從而實現自己所要追求的審美境界。

同樣王文治也不例外,通過自己在用筆、墨色和章法佈局上的把握,形成了有自己風格特色的書法藝術。

王文治、潘恭壽 詩畫合璧冊 選頁 1786年作

22.5×30.5cm×14

456萬元 香港蘇富比2018秋拍

首先,對於毛筆的選擇上,王文治與衆不同,他喜好用長鋒羊毫的毛筆,使運筆的提按把握靈活自如。用筆中多以中鋒行筆,側鋒取勢,故在他的書法轉折處多有棱角方折之筆,乾淨利落,能夠給人一種精神抖擻之感。

同時他在臨習古帖時,對古人用筆技巧的感悟和體會也頗深,少年的王文治曾以鄉賢笪重光爲師,得笪重光書研習多達十餘年之久,方可悟得笪氏運筆的方法,可見王文治對用筆方法的研究所下功夫之深。

王文治 瓜架五絕軸

120x46cm

故宮博物院藏

其次,在用墨的技巧上,王文治善於用淡墨,通過以墨色的變化來增加作品的藝術效果,清代梁紹壬有評價稱“王夢樓太守專取風神,…淡墨探花之目。”這裏所說的風神多表現在“秀”字上,加之在創作中善用淡墨來書寫,因而這也就促成了他作品中天然秀逸的書風。

王文治 跋俞和臨定武本蘭亭

故宮博物院藏

最後,在字形的把握上,王文治書法的結體多取左低右高的欹側之勢,整體章法上是一種空靈瀟散之風。

王文治 自書詩稿 選頁 1790年作

朵雲軒藏

從王文治的傳世書法作品來看,他早年的作品並不多,以中晚年以後所書作品居多,主要是以楷書和行書爲主。

王文治現存的楷書書跡較少,且其楷書多帶有行書筆意,如王文治在他六十一歲時所寫《自書詩稿》。

他的楷書風格較爲渾厚秀雅,墨色秀潤,頗有一絲神韻。筆法瘦勁有力,中鋒行筆,灑脫圓潤,點畫清晰,乾淨利落。結體端正秀麗,平而不板,體勢長短呼應。整體章法上參差有致,略帶有行書的筆意。

王文治 楷書 千字文 局部

16.8×11.3cm

另外,他的楷書多以晉人書跡入手,尤其對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欣賞有加,僅此貼的收藏就有多種版本,經常觀看臨摹,王文治自幼對晉人小楷所下的功夫較深。

如他所書的王獻之小楷書《洛神賦》,筆法灑脫,體勢秀逸,風格秀美。用筆挺拔有力,字的筆法非常清晰,點畫之間相互呼應,撇捺筆畫舒展有致,筆筆送到。結體舒展自如,字的大小整體和諧勻稱,錯落變化自然,結字上有左低右高傾斜之勢。整體章法佈局趨向嚴整,頗有晉人神采書風。

王文治 楷書 呂純陽雁字詩 局部

131×60cm

132.25萬元 中貿聖佳2017春拍

王文治所傳世行書真跡較多,從他的取法對象可知,書法最初是學二王,又受笪重光、董其昌的影響,故他的書法中既有蘇、米書的筆意,又有董書的神韻,如跋《唐玄宗鶺鴒頌》。

王文治 行書 跋唐玄宗鶺鴒頌

臺灣故宮博物館藏

王文治書法風格更多的是受董其昌書風的影響較大,從總體上來看二人的風格還是較爲一致的,無論從用筆、結字再到章法風貌上,都存在董其昌書法的痕跡,作品的整體風貌也是屬於董書淡雅秀逸一路的書風。

王文治的行書多用長鋒毛筆書寫,用筆遒勁有力,流暢灑脫,行筆中提按靈活,生動婉轉,變化有致。用墨的濃淡結合,墨色枯溼相間,故而虛實對比強烈。結體上多以縱逸取勢,左低右高,字距、行距之間距離較大,整體上營造出一種較爲疏空、蕭散的效果,如《題劉松嵐明府湘花圖卷詩軸》。

王文治 題劉松嵐明府湘花圖卷詩軸 1794年作

129×44.4cm

上海博物館藏

此外,因王文治喜好參禪,也表現於書法作品中,這類作品是在自然的狀態下書寫的,不刻意的去雕琢,信手拈來隨意書寫而完成,作品的風格多以秀韻見長的,故他下筆輕鬆,隨意所寫的行書作品中也具有一種閒情逸致、平淡空靈之感。

總體來說,王文治的行書主要還是屬於一種清淡秀雅,風神蕭散爲主的風格。對於他這種“秀逸”和“淡”的書法風格,後世書家也多有評價,如前面講過,清代的梁紹壬稱他爲“淡墨探花”,以及在《書林藻鑑》書中就有收錄後世對他的評價,如有“《昭代名人尺牘小傳》‘夢樓書秀逸天成,得董華亭神髓’和《履園隨話》‘太守工書法,其書亦天然秀髮’”等各種稱讚的語言,可見,後世對王文治的這種書法風格還是非常肯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