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我們很難觀察到單細胞生物的性交過程。愛荷華大學早期真核生物性行爲專家約翰•羅格斯頓(John Logsdon)指出:“假設你是個正在觀察地球的火星人,想知道人類是否會發生性行爲。但如果你無法透過窗戶、看見屋裏的情況,你就幾乎不可能看見正在啪啪啪的人類。”

許多單細胞生物都既能進行無性生殖(即克隆自身)、又能進行有性生殖(即自身DNA與另一個體結合、產生新的後代),而它們都更傾向於採用克隆方式。

居然有生物願意進行性交,想想真的很奇怪。性交行爲不僅會導致生物易受攻擊,還需要雄性耗費大量能量進行求偶、才能完成將自身DNA與其它生物相結合的一系列複雜過程。

而克隆就簡單得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許多科學家一度認爲,所有真核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黏菌、以及除細菌和古細菌之外的一切生物)的共同祖先都是採取這種繁殖策略的。但羅格斯頓表示:“我們對這方面並不是特別瞭解。”生物學家對不同真核生物展開研究、分析性的起源之後,被自己的發現所震驚。如今他們認爲,即使是古真核生物也存在性行爲。性行爲的基本要素——吸引力與遺傳物質的交換——也許出現得遠比性別要早,也遠遠早於“男人+女人=寶寶”這個大家都熟悉的關係式。

“雄性和雌性的概念一直到很晚才演化出來。”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家莎拉•奧托(Sarah Otto)表示。如果性行爲和性吸引出現的時間遠比性別要早,那麼性吸引力就一定不僅僅與性別分化和性別有關。

羅格斯頓在21世紀初剛開始思考古真核生物性行爲的問題時,他是這麼想的:既然許多單細胞真核生物都可以在不交配的情況下繁殖後代,那麼不妨通過基因來判斷哪些生物會進行有性生殖。他猜測,有些生物會擁有決定性別的基因,有些則沒有。

但羅格斯頓的發現超出了他的預料之外:他考察的所有真核生物都擁有性別相關的基因,只不過並非全都會使用這些基因而已。這就意味着,“最後的真核生物共同祖先”(即從人類到黏菌等一切真核生物的先祖,簡稱LECA)一定是有性行爲的。

“這些生物並未留下化石記錄,”杜克大學微生物學家約瑟夫•海特曼(Joseph Heitman)指出,“我們所知的信息都是通過對現存生物DNA進行溯源獲得的。”如果你硬要科學家回答微生物是如何發生性行爲的,他們可能會給出如下答案:

大約20億年前,一隻孤獨的LECA生物正從一片擁擠的海洋中游過。“想象一下你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身邊擠滿了各式各樣的生物,唯獨看不見一位潛在的交配對象。”此時,突然有另一隻LECA生物遊過,注意到了前面那隻LECA。接下來,它們就會開始“求偶”。

“就算對它們來說,性吸引力也是很重要的,它們會投入大量能量、讓自己變得更吸引人”,奧托解釋道,“它們用不着化妝,但會用到香水。”

LECA生物看不見也聽不着,但可以聞到氣味。它們用的“香水”便是費洛蒙,即許多生物都會使用的信息素。這些物質效力極強。研究酵母的專家鄧肯•格雷戈(Duncan Greig)指出,蛾子可以從數公里之外感應到同類發出的費洛蒙。LECA生物也會用費洛蒙引誘彼此。

“這就像朝對方招手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求偶行爲。”格雷戈解釋道。

費洛蒙可以讓這些LECA生物意識到,它們屬於同一個物種。在一片充斥着細菌和古細菌的海洋中,LECA生物可不想與其它單細胞生物互送秋波。

但費洛蒙之間也是存在差異的。能夠釋放更多費洛蒙的生物會更具吸引力。畢竟,它們能將更多能量用於分泌費洛蒙,這說明它們更爲強大。

“這就像騎士們爲得到公主的芳心而互相競爭一樣。”格雷戈補充道。

而這招的確有用。LECA生物們會被對方迷倒,經歷減數分裂,然後生下只有自己一半DNA的克隆後代。這些新生的“半LECA生物”再遊向彼此,離得足夠近之後,其中一方就會射出一個“把手”,即現代真菌所謂的“shmoo”。而另一個LECA生物也會射出自己的把手。把手相互接觸之後,兩個LECA生物的膜也會相互融合,整體形狀看上去就像動畫片裏畫的骨頭一樣。

“這兩個生物並不是精子和卵子,只是兩個結合在一起的細胞而已。”奧托解釋道。

細胞膜合併之後,這兩個細胞就會變得像一個大細胞一樣。它們的細胞核也會合併到一起,DNA也會隨之混合。

“這就像把兩摞紙牌洗到一塊兒一樣。”羅格斯頓指出,“但這其實沒什麼用,因爲兩摞紙牌完全相同。”人類目前也仍會這麼做,當精子與卵子結合時,二者的細胞膜和細胞核都會相互融合。

一旦兩個“半LECA生物”的DNA混合到了一起,它們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LECA,一個“孩子”就這樣誕生了。

20億年後的今天,所有真核生物都擁有了足夠多的基因、可以進行隨機“洗牌”。但有些生物會進行有性生殖,有些會進行無性生殖,還有些則會在兩種方式之間來回切換。許多生物都是雌雄同體,比如大多數植物。有些物種沒有性別之分,繁殖過程只涉及細胞的合併。有些真菌則擁有多達數萬種性別。

“一旦你瞭解到生物有着如此多種多樣的繁殖方式,就會意識到,我們所持的這種涉及雌雄雙方的性觀念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奧托表示。

生物後來演化出性別分化之後,不同性別之間的差別一開始並不大。相反,單細胞生物還需要演化出特定的標誌物、好讓彼此知道它們屬於不同的種類。例如,這些生物可能有A型,還有與之完全相同的B型,兩種類型可以與彼此交配。或者也可能有數十種、甚至成百上千種不同的類型。總的原則是,要避免與自己的“近親”交配。假如你屬於A類,就也許只能與B類或K類交配。

真正意義上的性別後來才從這些不同類型中演化而來。但性別依然不是決定性交和吸引力的唯一要素。即使在今天,對許多物種而言,“吸引力依然至關重要,但不僅僅是雄性吸引雌性、或者雌性吸引雄性這麼簡單。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都會存在差異。”

人類也不例外。奧托補充道:“我們總把性別想象成男女兩類,但性別其實更具流動性、也更加多維。把我們簡單粗暴地分成兩種類別並不符合進化的傾向。”(葉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