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務勞動中,做飯可算是一件費心費力的事兒,不光要佔用大量的時間,還需要不少技巧。但同樣地,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中,烹飪技巧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已經逐漸發展成了一門學問。鹽是百味之王,絕大部分菜餚都離不開鹽的調味。要是做菜時少放了鹽還可以之後加以補救,那要是多放了鹽怎麼辦呢?也許有人會覺得,這還不簡單,水多了加鹽,鹽多了加水唄!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菜餚都適合加水的,比如炒菜加了水,那就變成了一團漿糊,不僅難看,還會影響口感;燉湯看起來最適合加水,但加了水就會稀釋其原本的鮮美,讓湯變得索然無味。針對鹽放多了的意外情況,大廚表示,不同的菜餚,也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補救。

首先我們看來看看炒菜。炒是中國的特色烹飪方式,但對於調味技巧卻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在炒肉時不小心放多了鹽,我們可以往鍋里加少許白糖或幾滴白醋,這樣不僅能緩和鹹味,還能提升菜餚的鮮美程度。

炒素菜是加水的“重災區”,往往人們會選擇把鹽放多了炒青菜加點水再炒,然而這樣不僅讓青菜的口感變得令人反感,還會把其他的調味,比如油,香料等也一同稀釋了,簡直是得不償失。其實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那就是重新炒一點不加鹽的素菜,再與前一鍋混在一起即可。

除了炒之外,燉煮也是中餐中主要的烹飪方式。雖然燉煮的菜餚往往有較多的湯汁,但也大可不必加水稀釋鹽分。在燉湯時,如果發現湯太鹹,不妨切一點土豆厚片放入鍋中,土豆是一種特別容易吸收鹽分的蔬菜,還可以讓湯汁變得濃郁鮮美。等到鹽分吸收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把這些土豆撈出來了。

如果是燒牛肉這樣湯汁較少的菜,我們也可以選擇加入一些諸如土豆,番茄之類的蔬菜,不光能夠減輕鹹味,還能夠增加獨特的風味,使菜餚變得更加可口。也不用擔心會燉煮過度,肉類往往比蔬菜耐煮很多,多燉一會兒還能讓肉更加軟爛可口。

滷菜也是生活中常見的菜品,而滷水也是最容易變得“重口味”的調味料之一。在發現滷菜變得太鹹的時候,我們可以往鍋里加入一些白煮雞蛋,雞蛋是一種很容易吸收味道的食材,經過一段時間的滷製後,我們不光可以收穫調味完美的滷菜,還能獲得香噴噴的滷雞蛋,可謂是一舉兩得。

那如果是遇到肉丸子,餃子餡這種沒辦法在加熱過程中補救的食物呢?其實也有辦法。馬蹄是一種南方常見的蔬菜,剁碎了加進生的肉丸子或餃子餡裏,不光可以減輕鹹味,還有脆嫩的口感和一股淡淡的清香。

所以,在面對鹽加多了的情況時,有在烹飪前和烹飪後兩種不同的補救方式,都是簡便快捷,還能一舉多得的。這些小技巧無疑都來自於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你學會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