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追隨傳統文化的腳步,在經典中徜徉,是否感嘆先哲們的豁達智慧與超然境界呢?他們給我們畫了個大餅,至於這“餅”是鹹是淡,是酸是甜,箇中滋味恐怕只有自己才能知道;正如:“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所比喻的,有的人終其一生去追求那種莫測高深的理想境界,當然是希望“英特納雄耐爾”一定會實現。

今天就“心齋”和“坐忘”來談談思維意識在應用中如何內修。先說“心齋”:

“心齋”是淨化思維意識方法中的一種吧?“齋”,顧名思義,應該做到像古代人們祭祀時一樣的心念專一、恭而敬之的狀態;但是,這個也要明白,不是真的要去祭祀,而是在心地有這樣一種要求;說到心地,即通常人們理解的內心世界;我們現在稱思維意識;在古代人對“心”的概念含義獨特,他們提到的心,不是當今人們所認識的狹義的心臟;包括人們所有的內心世界的活動,如:思維和情感的表現(古時候叫情志活動),這些都是心的功能的外現;所以,我們探討的“心齋”,在當時即是他們修心的方法之一。

這有一個故事:說顏回要想去遊說衛國暴君,孔子認爲他能力還達不到,應付不來這事,讓他先做到“心齋”;看樣子古人也是把心智和處事能力聯繫起來看待的,套用現在的話語,就是要情商與智商並重。於是顏回就又問:敢問心齋?孔子解釋了一通: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不知道大家看明白了沒有,有人據此總結出來一套氣功功法,叫“聽息法”;但是,如果只是侷限於這種層面的實踐還是不夠認識深刻。因爲,大家理解的氣功算是初級能量鍛鍊方法的一種,離真正修心的目標所要求達到的境界還有一定的距離,這裏面的內容先放過不講;就上段文字簡單的理解就是:要專心!不是用耳朵去聽,要用心去聽,最後連心也不用了,而是感知到虛空中氣的動靜,能順應氣的變化來接人待物,也就達到了道的境界,能認識到虛,也就是“心齋”了。

文字這東西永遠敘不透思想中的潛臺詞和話外之音;其一,“唯道集虛”,這虛的境界裏有什麼示相沒法說清楚,在這裏以四字簡略了,當中已省去N字;其二,結合前文,顏回是準備去說服衛國國君的,而夫子卻提出“心齋”的方法,在我們常人看來這兩者不搭界;這就是夫子看重“心齋”的威力,你悟到了道的境界,當然有能力面對一切,應對一個衛國的國君當然是遊刃有餘了。爲什麼?你再理解這一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如果把氣理解爲能量,一切事物的變數都是能量在作用的緣故,所以說,“心齋”認識了能量,認識了道,在虛中能集合能量的變數,自然懂得隨機而變了。

如果說“心齋”的境界高;下面再看看坐忘”,其實,“心齋”和“坐忘”怎能截然分開,沒有“心齋”的鋪墊,又何來“坐忘”的境界?沒有深度“坐忘”的境界,何來對虛空廣博,道行其中的感知能力?兩者一個是方法,一個是方法可能到達的層次,所以,如果把“氣”(能量)的運動看作是道之體,那麼能實現循道而行纔是道之用。

這就好比,如果把“心齋”作爲對心的修持之道,那麼“坐忘”就是在踐行中一步一步走過的臺階,最後達到“坐忘”之巔峯;有的說,剛纔我也坐忘了,坐着打麻將,忘了做飯了;當然,這是調侃;我們普通人成天想的是柴米油鹽,穿衣喫飯,而聖人們想的都是大事,當然,他們偶爾也會爲點小事情煩心,但只不過他們很快就看得開、放得下了。

細想起來,其實“坐忘”的瞬間我們生活中還真不乏多見,比如說想一個事情,突然走神了,周圍環境啥動靜也不放在心上了,什麼時間、空間、人物、事件都在此刻腦子裏變得沒有概念了,當時唯一的就是進入了自己想事情的境界裏;如果是這樣,恭喜你!你有成爲聖人的潛質;當然,毫不忌諱地說,還有一種情況,或者你在思慮的境界裏出不來,麻煩就大了,成了精神障礙了!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現象,不是說思維修持的人會怎麼怎麼樣;因爲,人的思維意識中的學問很大;既要提倡專心致意,又不要鑽牛角尖認死理的人,這樣對人的心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事處處做到心境要開闊。

下面我們再看看一段原文: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 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 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還是這個顏回;你看他與夫子見面一次又一次反饋自己的進展,還真是一步一個臺階呢,他一點一點的忘掉一些東西,最後徹底“坐忘”!到底是文學作品,也許是莊子想借這個故事來敘事說理,所以才弄出如此形象化和層次化的描述;如果現實中有誰誰誰來跟你說今天忘了這個,明天忘了那個,一定會懷疑他得的健忘症;記得南懷瑾的書中說過一個趣事:某人很苦惱,都說入靜要忘掉雜念,我怎麼坐着坐着,雜念越多,倒把別人欠我錢的事兒想起來了,都十幾年早忘了;其實,這纔是常態的過程,也值得恭喜,從思維健康學的角度來看,說明你腦中某些衰退休眠的神經功能區又被激活了;我們說,生活中看得到的是事態,遺忘的是心境,以你對待事情的態度,如果事無鉅細都牽腸掛肚,這心累得誰也受不了,多做做“心齋”來提高境界。

再看看顏回做到的“坐忘”境界: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也是說得比較簡約,如何樣的與大道通,難道是不可說,或者不可描述?也不是,你要研究這個東西,自己思維意識得到的東西對別人來講也許就是一個知見束縛,因爲是人就有追慕之心,一旦追慕過頭失去平常心,就容易出現幻生覺,便見虛妄,這也是心不清淨的緣故啊。

這裏面的內容無從考究了;前文也說真正的坐忘並不是一次忘一件事這樣的規律;通過對思維邏輯和內修實踐總結到思維規律,我們來講一下如何才能做好思維意識的內修。

首先,我們內修中不是刻意的去想把什麼東西忘掉,那樣是忘不掉的,除非有不參水的“孟婆湯”,你想忘的想法其實就是在暗示你,加深了你大腦中記憶的印記,選擇性遺忘事件不是在影視裏出現,就是自欺欺人,或者真正的外傷失憶;那我們是如何實現所謂的“坐忘”?

其一:轉念!即轉移注意力!有的說我修空吧,以空斷念;那不是斷念,而是以“空”爲念,因爲人的思維意識就像一天奔流的河流,從不間斷,哪怕你是在睡眠狀態下,意識也在進行,因爲有能量運動,神經生物電反應都在進行,不然何來的夢象等等,不管你是不是主動在思索、或者想象,意識永不停頓,在清醒的狀態下更是,一會兒這個念頭,一會兒那個冒出念頭,哪來的呢?思維深處,能量的作用。那如何才能達到靜、止?人們創造了聽息、止觀、意守,比如前文的“心齋”等等。

要控制住意識,先要攏住意識,以一念代萬念,以好的念頭代替煩惱的念頭,這就是轉念,轉移注意力除了專心致意,一心一意、誠心敬意地做某一件等等,也未嘗不是入門的思維意識訓練和控制的法門;這有什麼作用?前幾天的文章講了,只有意識的高度集中,在意識爲媒介的參與下,最後才能產生能量的聚變,也最終改變了我們的思維狀態、心理狀態,以及身體狀態,這是能量作用的規律規律,也是必然的過程。

其二,要做到意識豁達;思維修的“心齋”也表現在日常中,不患得患失糾結於心,這與我們心胸境界有很大的關係;氣勢恢宏與小肚雞腸豈可同日而語?這些在人的身體能量層次和臟腑結構中就可以發現,有經驗的人一看便知。

但是,如果只是攏住了念頭,怎麼就讓自己達到他們說的“坐忘”境界呢?

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你堅持,知道有一個頓悟嗎?直超境界,有時候,我們在內觀或意守中想想想,突然發現自己不知是在想什麼了,你說沒想什麼,確實又想了,當你回過神來的時候,才發現連剛纔在幹什麼都忘了,生活中什麼生生死死,你情我願的事,誰還記得在意那些啊;你突然進入的境界與你想的完全是兩碼事,這叫似想非想,想非非,非非想;這和內觀中看到的能量光亮度不一樣了,思維突破了能量屏蔽,出現了場景,並不是現實中的場景;但也是能量的變現;回到現實中,你還是你,不能太天真,是你在想,也不是你在想,你還得好好過日子,但因爲此,你的心境變了,眼界變了,很多看事物的態度也變了,這些纔是真的,因爲你體內接觸的能量變了,但也都是思維意識中存在的變化,有些人說是潛意識在活動,有一個成語用在這裏並不一定是貶義詞,就是:得意忘形,這個意是真意,是意到極致,出神入化的意思。

也用不着沾沾自喜,說明意識在自控下能有一些脫離羈絆的能力,大腦很清楚嘛,做糊塗蟲那是因爲利令智昏、神昏顛倒所致,真正明白人不幹;所以,有一個思維意識內修的目的值得我們去商討,要想像莊子一樣達到逍遙遊的精神境界嗎?這個還不好說,也許我們可以改變一些事情,使自己活得瀟灑一些。

總之,思維意識內修中出現的一切變化都是能量的作用,如果我們進了虛空意境有所發現,總得拿裏面的能量來做點文章啊,能量是重塑規律,改變現狀的途徑,否則,不是空坐寶山,碌碌無功,豈不遺憾?說點出格的話,當然不去輕易懷疑什麼,歷史上記載的顏回聰明早夭,難道他早已看透生死,一心超然物外?這個存疑無傷大雅,他還是大家心目中聰明的顏回,受人景仰的夫子弟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