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是美國共和黨著名政治家、律師。

1952年,和艾森豪威爾搭檔參加美國總統、副總統大選競選成功,作爲艾森豪威爾的副總統連任兩界,任職8年。在1960年、1964年兩度競選總統失敗後,1968年競選總統成功,1972年又成功連任。1974年8月,在第二任上,尼克松因爲“水門事件”被迫辭職,成爲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主動辭職的總統。

在此後20年的時間裏,尼克松不斷反思自己,積極參與國際間事務,爲美國的在任總統出謀劃策,在國內外講演數百次,寫了包括《尼克松回憶錄》、《六次危機》和《領導人》在內的8部書。1994年,尼克松因中風去世,終年81歲。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他也成爲首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美國總統,爲中美建立和發展外交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在1952年與1956年兩度與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搭檔參選並獲得勝利,在1953年到1961年間,擔任了兩屆副總統職務。

他在他的《領導人》一書中寫道:“在那平凡的歷史時期,我有難得的機會在最近的三十五年期間直接地研究世界領袖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重要領袖人物中,除了斯大林以外我都認識。我訪問過八十多個國家,不僅和這些領袖們打過交道,而且目睹他們進行領導的情況。”

這部書的第七章《周恩來》中,對周恩來總理進行了評價,從中可以看到對周總理的許多讚譽之詞。當然,因爲他掌握的資料還有限,有些敘述並不準確。但並不影響從書中透露出的對周總理的欽佩之情。

他的書中說,在他前1972年訪問中國之前七個月,亨利·基辛格作爲他的特使祕密來北京,花了十六多小時的時間與周恩來進行坦率而又廣泛的討論。回去後對他說,周恩來與戴高樂一樣,是他所遇見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外國政治家。

當時他還不太相信,在他與周恩來總理會面並會談了一週之後,他“才理解基辛格爲何如此不尋常地稱讚周恩來。”

對中美外交關係突破作出貢獻的人物中,他認爲:“其中最值得稱讚的人物便是周恩來。”

尼克松說, 周恩來是一位共產主義革命家,又是一位儒雅的人物;他既是致力於意識形態的人,又是一位精明的現實主義者;既是政治上的鬥士,又是最大的調和者。在扮演如此錯綜複雜的角色的人物中,很少有人能象周恩來一樣,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應付裕如。而周恩來卻可以扮演這些角色中的任何一個,或是毫不猶豫地將這些角色糅合在一起。對他來說,這並不是意味着在適當的時機逢場作戲,而是說明這位內心世界十分豐富複雜但又敏銳聰穎的人物具有不同的幾個側面。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他在政治生涯中有着漫長而又豐富的經歷。

他說:“在我訪問中國期間,周恩來無以倫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通過多次長時間的正式會談和非正式交談,我終於瞭解了他,並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敬意。……他待人很謙虛,但沉着堅定。他優雅的舉止,直率而從容的姿態,都顯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風度。”

“周恩來的外貌給人的印象是:儀態親切,非常直率,鎮定自若而又十分熱情。雙方正式會談時,他顯得機智而謹慎。”

“在正式的會議上,他輪廓清晰的面部的表情始終比較嚴峻;在聽我講話時,頭總是側向一邊,同時兩眼緊盯着我。亨利·基辛格曾經把周恩來比作眼鏡蛇:靜靜地蜷伏着,保持着出擊的姿勢,以便伺機猛撲過去。曾經用來描述查爾斯·帕納爾這位十九世紀的愛爾蘭偉大愛國者的警句,完全可以用到周恩來身上:他是重冰覆蓋下的一座火山。”

他欽佩當時已七十三歲高齡的周總理的旺盛精力:“周恩來身材瘦削,似乎顯得有些虛弱。然而,他精力之充沛卻超過他許多年輕的助手。由於肩負了大量的工作,他工作很長時間,總是起早睡晚,在他擔任總理兼外長時尤其如此。

他經常利用清晨的零星時間會見外國來訪看,談話繼續到日出,談話結束時,精神卻仍然星爍如初。”

他欽佩周總理知識淵博:“我們談話的內容涉及到政治、歷史和哲學。所有這些周恩來都很在行,周恩來是一位由學者轉變成了造反者的人,但從未失去學者敏銳的頭腦和深刻的思想。”當然,在討論問題時,他也可能不會完全造成周總理的意見。

他欽佩周總理細緻入微的工作:“周恩來也具有另一種罕見的本領:他對瑣事非常關注,但沒有沉湎於其中而不能自拔。”親自安排爲第二天參觀長城提前掃雪清路,親自挑選歡迎他們的儀仗隊,親自爲樂隊挑選在晚宴上演奏的樂曲等。

他說:“對於周恩來來說,任何大事都是從注意小事入手這一格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他雖然親自照料每一棵樹,但也能夠看到森林。”

他說:“周恩來還具有其他中國人的品德——不可動搖的自信心,它來自中國人民享有的幾千年的優越的文化傳統。”

“周恩來的才智和吸引人的魅力,使許多人爲之傾倒。” “他象合金鋼一樣——融合在一起的臺金比其中的任何一種金屬都要堅韌。”“周恩來的政治天才,在於他能夠成功地同時扮演鬥士和調解人的角色。”

他說:“中國人懷念周恩來,可能是把他看作一位把黨和國家擰在一起的偉大的調和者。然而,世界上的人懷念他,則是因爲把他看作中國第一流的外交家。他是中國的梅特涅、莫洛托夫和杜勒斯。在談判中,天生的靈活性、對國際權力鬥爭原則的熟悉和熱切堅定的思想信仰這些品格集於周恩來之一身,此外,他對外國情況也十分了解,具有高瞻遠矚的歷史洞察力和極其豐富的經驗。所有這些,使他成爲當代最卓越的外交家。”

對周總理在外交談判中的印象,“除了共進午餐、晚宴和其它公開活動之外,在面對面的正式會談中,我與周恩來會晤了十五個小時以上。他有四個特點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精力充沛;準備充分;談判中顯示出高超的技巧;在壓力下表現得泰然自若。”

“他的精力是驚人的。我注意到在一些時間較長的會談中,隨着時間的推移,會談雙方的年輕人逐漸感到睏倦,翻譯也顯得語調不清了,但七十三歲的周恩來卻始終反應敏捷,態度強硬和保持着高度的警覺。他從不離開正在討論的議題,從不延宕時間影響討論,也不要求休息。如果在下午的會議上雙方對聯合聲明的措辭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他也不會把問題留給他的助手,而是在當天休息的時間裏或晚上,親自與基辛格一起去完成它。第二天早晨,他看起來就好象剛從鄉間度過週末歸來似的,又以旺盛的精力去解決重大的問題了。巨大的權力和責任感,使他永葆青春。”

“基辛格曾經對我說過,周恩來的談判技巧將會使我感到喫驚。”“周恩來是強硬和不肯讓步的,但在弭閤中美兩國的分歧方面,他又是靈活的。”

他說,在中美聯合公報中有關臺灣問題的那一段,中美之間的觀點相去甚遠,周恩來總理和基辛格談判,雙方終於達成一項折中的協議,雙方都用心平氣和的詞句在公報中闡述各自的立場。

“在我們所有的會談中,周恩來總是鎮定自若,與章曉夫的滑稽可笑和勃列日涅夫的矯揉造作恰成鮮明的對比。他從來不提高講話的調門,不敲桌子,也不以中止談判相威脅來迫使對方讓步。”

“周的沉着冷靜,我認爲主要歸功於他所受的教育和他的經歷,但也反映出他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周恩來從來沒覺得有必要象蘇聯領導人明顯地表現出來的那樣,在他的助手面前顯示一下自己的大丈夫氣概。”

他對周總理的治理國家的才幹同樣也很欽佩:“周恩來也能夠進行破壞,但他很有才幹。他不是光能管理廢墟的人,而是能夠進行建設,這在革命領導人中是罕見的。他既能維護過去留下的最美好的東西,又能爲未來建設一個新社會。”

從書中不難看出,尼克松對周總理的評述是力爭客觀的,對周總理的讚譽也是由衷之言。當然,有些表述不十分準確。他認爲周總理作爲當代世界偉人之一,如他第一章的題目所說:他們影響了世界的進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