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內心“自卑”的5個源頭,你中了幾個?

安德烈·莫洛亞:“男人,女人,甚至最驕傲的人都有某種“自卑感”。漂亮的人懷疑自己的智慧,強有力的人懷疑自己的魅力。”

《自卑與超越》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代表作,該書以自卑爲線索,幫助我們瞭解生活的意義,以及原生家庭、學校、婚姻和社會對我們的影響。

自卑是很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一些自卑感。

自卑是一種心理狀態,但也受外部環境影響。自卑的源頭,大多是來自於我們所經歷過的事情。

內心“自卑”的5個源頭,你中了幾個?

父母的責備

高爾基:“人們不太看重自己的力量,這就是他們軟弱的原因。”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童年佔據着尤爲重要的地位。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孩子容易自卑的原因之一。

有些父母喜歡用“打擊式”的教育方式,來激勵自己的孩子,似乎自己所有的責備和打罵,都是爲了孩子好。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並且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待孩子沒有足夠的耐心。

當孩子沒有按照他們心中所想去行事,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嚴厲地責備,很少得到誇讚和肯定。

他們喜歡拿別人家更優秀的孩子,來和自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看到的都是自家孩子的缺點。

在打擊式的教育下,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孩子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好像自己不管怎麼做,都是錯的。

他們對自我的估值和評價,都會偏低。長大之後,自卑感也會一直跟隨着他們。

被忽略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很難完全脫離社會,孤單地生存着。每個人都會有社交的需求,只是多和少的區別。

我們和他人建立聯繫,其實也是內心當中,尋求認同的過程。

如果在人際交往當中,經常遭遇到了身邊人的漠視和忽略,也容易產生自卑感。

當一個人被忽視了,就很難感受到愛和肯定,也很難體會到合作的意義。

如果長期如此,很容易變得自卑、孤僻。他們會一邊覺得孤單,一邊又排斥與他人交流。

讓自己變得很矛盾,又無可奈何。

在人際交往中是如此,在愛情當中同樣如此。和戀人發生爭吵的時候,冷戰便是一種忽略方式。

喜歡和另一半冷戰的人,很容易導致另一半變得越來越痛苦和自卑。想要保持愛情的長久,冷戰非常不可取的。

過分溺愛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打擊和忽略會導致一個人變得自卑,那對一個人好,怎麼也會導致他自卑呢?

這裏的過分溺愛,指的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過分干預孩子的選擇。

父母自然是爲了孩子好,但過分干涉孩子的成長,一手包辦他們的未來,也容易讓他們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以及丟失選擇的能力。

這也是在變相的“打擊”孩子,限制他們的思維,不讓其自行做選擇,也等於在否定他們的想法。

從小到大,已經習慣了別人幫他們做選擇。當選擇權到他們手上的時候,反而會讓他們手足無措。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選擇沒信心,不敢進行選擇的時候,其實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

與他人的不同

村上春樹:“少年時代的我始終爲此有些自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可謂特殊存在,別人理直氣壯地擁有的東西自己卻沒有。”

在社交場合當中,我們都在極力的尋求和他人的共同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衆心理。

當你處在於一羣人當中,一個稍微有影響力的人率先提出了想法,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

這時候你可能有別的想法,但有很大的概率不會提出來。

因爲我們會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會害怕自己被孤立。

特別是一些,天生和普通人有點不一樣的人,從小就要接受他人的異樣眼光,更容易因爲與他人的不同,而產生自卑心理。

他們並沒有做錯,也不是不如別人,只是和別人優點不同而已。

追求優越感

斯賓諾莎:“自卑雖是與驕傲反對,但實際卻與驕傲最爲接近。”

優越感有時候也會伴隨着自卑感,這是一種看起來矛盾,但又很正常的心理。

如果一個人處處都想贏過別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不願意承認他人的優秀。可能是因爲他們內心深處,有着強烈的自卑感。

自卑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各種各樣的壓力感。爲了釋放這種壓力,他們想要通過與他人比較,來得到一種優越感。

所以即便是自身能力很優秀的人,也有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

他們可能能力很優秀,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會害怕。害怕自己不夠優秀,害怕別人超過自己。

自卑的原因有很多,和我們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當然,自卑也並非全是壞處。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方法,來讓自己超越自卑。彌補自己的不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生活當中,你是一個會自卑的人嗎?

我是小熊議情感,分享貼心的情感小知識。如果覺得文章對您有幫助,或者有同感的話,期待可愛的您來點個贊。

如果對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意見,歡迎你分享出自己的觀點,小熊虛心接受您的指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