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的主要任務是搞研究,要不斷研究,不斷髮現,不斷創新。學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常識,但被常識包裹起來就是危險的了,起碼喪失了創造力。

牛頓發現力學的三大定律,是物理學界當之無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但他的常識限制了他的創造,晚年沉迷於尋找上帝的力量,結果最後空耗費時間,一無所獲。著名發明家愛迪生一生有很多發明專利,但大多數是他公司的團隊做出來的,晚年沉迷於直流電,而排斥交流電,結果沒有掌握交流電的發展先機,喪失了在一個領域大發展的可能。還有那些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物,也就憑藉一兩部優秀的作品獲了獎,他們都知道創作的常識,也知道怎樣寫出一些不同凡響的作品,但是獲獎之後卻很少有拿得出手的力作。很多大學教授對於自己研究的領域瞭如指掌,但就是在創新方面力度不足,讓學生去搞創新,他們自己跑項目,搞公司,賺錢的同時也就喪失了創造力。

那麼,學者是否應該保持不竭的創造力?當然應該。只不過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也沒有明確的職業操守制約,有的只是政策和制度的鼓勵,而鼓勵並不能造就一生都在不斷創造的學者,也不能培養創造力。畢竟,學者也是人,也需要有錢,需要過上美好的幸福生活。於是,學者們就在自己研究領域功成名就之後,或者根本就沒有功成名就而只是評上了高級職稱也就作罷了,轉而經商,謀求更大的財富。而這些過程中,還有一部分學者涉嫌學術造假,也就被人們所唾棄了。

必須看到,財富不等於創造力,也不能帶來什麼科學和文學藝術的偉大進展。有人說,沒有財富,科學和文學藝術就會失去支撐力量,還怎麼發展創造力?其實,財富只是提供人們賴以生活的物質條件和設備,屬於物質基礎,而創造力是思想層面的形而上的東西,需要人不斷研究,不斷探索,有必要拋棄常識的影響,實現跨學科思維,然後纔會有所發展。而那些專注於形而下的物質財富積累的學者們已經喪失了專業領域的創造力,這在科學領域是很危險的,畢竟科學發展一日千里,只要學者們有些日子不搞研究了,也不看學術著作了,就會大大落伍,一兩年下來,也就真的跟不上時代了。更有那學者熱衷於做官僚的例子,相對於科學研究來說,一旦爲官也就一發不足取,什麼科研創造都會被淹沒在文山會海之中,科研時間也浪費在各種勢力的周旋之中,科研熱情也就消耗在迎來送往之中,到哪裏尋找創造力呢?

創造力不會光顧空空如也的頭腦,需要學者十年如一日地進行本專業的研究,而且始終鍥而不捨,心無旁騖。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學者無論他掌握多麼多的常識,也終究要落伍,要被時代所拋棄。

剛入門的時候常識是十分有用的,是形成本專業知識架構的基礎,等到要搞創造了,就要有跨學科思維,在常識的基礎上創新,而真正的創新是要拋棄常識的,但並非不以客觀事實爲基礎。如此一來,創造力就需要靈感來點燃了,而靈感的獲得需要長期進行專業研究,更需要保持不斷創新的意識和不竭的努力。

不斷創造的學者是偉大的,比起富人和官僚來要更有價值,也更彌足珍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