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4歲,祖籍山東省曲阜市,工作于山西省太原市,因多次間斷髮生暈厥,於2008年1月在山西省某三甲醫院診斷爲brugada綜合徵。

2008年5月份再次暈厥心臟驟停,積極搶救及心肺復甦後好轉,於2008年6月1日進行了心臟起搏器置入術治療。

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後5個月即2008年11月4日,到北京某著名醫院複查,頭顱CT提示:“雙側底節區軟化竈,腦萎縮,腦室系統擴大,腦溝裂池增寬加深”(圖-1)。

診斷爲:“腦萎縮、腦積水”,因沒有特別不適,醫生建議定期複查觀察病情變化。

圖-1:2008年11月4日頭顱CT

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後8個月即2009年2月23日,在山西省某醫院複查,頭顱CT提示“梗阻性腦積水,側腦室、三腦室增大”(圖-2)。未給予特殊治療,建議每年定期複查頭顱CT,觀察腦室變化。

圖-2:2009年2月23日頭顱CT

患者在2010年12月13日、2013年5月21日、2015年6月1日分別複查了頭顱影像提示“腦室擴大,腦溝加深”(圖-3、圖-4、圖-5)。

圖-3:2010年12月13日頭顱影像

圖-4:2013年5月21日頭顱影像

圖-5:2015年6月1日頭顱影像

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後第8年即2016年7月2日,患者上樓梯時不慎摔倒,致頭部外傷。急診查頭顱CT提示:“未見顱內出血,交通性腦積水,雙側缺血性改變”(圖-6),未給予系統治療隨後出院。

圖-6:2016年7月2日頭顱CT

出院後開始出現行走不穩的症狀,2016年9月8日查頭顱CT提示:腦積水進一步擴大,腦溝加深更明顯(圖-7)。

圖-7:2016年9月8日頭顱CT

但在今後的1年內,病情“越來越不好”:走路不穩,腿部力量越來越差,2017年10月19日,在山西省某醫院複查頭顱CT提示:“腦積水較前增加”(圖-8),醫生建議高壓氧治療,但高壓氧治療後仍走路仍不穩,並出現腿部沒勁的症狀。

圖-8:2017年10月19日頭顱CT

在高壓氧治療後的8個月的時間內,出現了病情加重的表現:走路前衝不易控制,出行必須藉助輪椅,且躺下後不能起身,醫生也曾建議手術治療,但是患者考慮到自己年齡較高,遲遲下不了做手術的決心。

爲了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2018年7月份,患者與家屬前往日本的頂級知名某醫院的神經外科就診(該醫院號稱擁有日本高水平的醫療技術和醫療團隊,是日本皇室和政界領導人信任的醫院之一 )。該院的醫生建議先行腰穿穿檢查,因爲根據腰穿檢查情況才能判斷出是否需要作腦積水分流手術的決定,如果做完腰穿檢查症狀有好轉的現象,就可以考慮腦積水分流的手術;如果做完腰穿檢查沒有好轉現象,就不用手術了,只能這樣了。

患者腰穿放腦脊液30ml後,自覺下肢力量增加,於是醫生建議手術治療。醫生同時介紹說,腦積水分流術這個手術的風險也是大的,即使採用手術治療,對於老年人手術後能恢復到什麼程度也難說(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一般神經外科醫生確實對腦積水分流術的感染或和堵管併發症,有普遍“難以對付”的觀點,一旦發生又處理不好,反而給患者帶來更大的身心損害和經濟負擔,又使醫生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

患者考慮後,要求回國內進行手術,但是在找到業內朋友看了看片子之後,朋友說,患者歲數大了,即使手術也會有很多很大的風險,建議他去北京的李小勇腦脊液中心。

在李小勇腦脊液中心治療經過與結果

2018年10月12日住入李小勇腦脊液中心,入院時:精神差,慢性病容,步態不穩,走路前衝不能控制,不能單腿站立,轉身、蹲下起立困難,躺下後不能起身,起身時搖擺(圖-9)。查頭顱CT示:腦積水,側腦室、三腦室增大(圖-10)。

圖-9:2018年10月12日入院時

圖-10:2018年10月12日頭顱CT

住院後第3天即2018年10月15日,進行了腦室外引流術。術後次日即2018年10月16日,複查頭顱CT:腦室內引流管位置良好(圖-11)。

圖-11:2018年10月16日頭顱CT

引流術後第2天即2018年10月17日,躺下仍不能起身,起身時仍搖擺(圖-12)。

圖-12:2018年10月17日

引流術後第8天即2018年10月23日,複查頭顱CT:腦室有所縮小(圖-13)。

圖-13:2018年10月23日頭顱CT

引流術後第13天即2018年10月28日,引流出的腦脊液呈色黃渾濁(圖-14)。

圖-14:2018年10月28日

引流術後第37天即2018年11月21日,精神差好轉爲精神狀態佳,心情愉悅,躺下不能起身進一步好轉爲可以正常起身,坐立均變正常(圖-15)。

圖-15:2018年11月21日

又經20余天治療後即2018年12月12日,入院時步態不穩好轉爲步態穩定,走路前衝不能控制好轉走路基本正常,並可以正常的上下坡(圖-16)。

圖-16:2018年12月12日

2018年12月24日進行了腦室腹腔分流術。

分流術後第11天即2019年1月4日出院,出院時:走路基本正常,但腿部力量還稍差,稍有打彎;蹲下起立、轉身困難好轉爲蹲下起立基本正常,轉身稍差(圖-17)。

圖-17:2019年1月4日

第2次李小勇腦脊液中心治療過程和結果

出院後近2個月即2019年2月22日,在當地醫院查頭顱CT:未見異常(圖-18)。

圖-18:2019年2月22日頭顱CT

但在出院後近半年時,即2019年6月初,第2次前來住院,因爲發現走路的步態由有所惡化。住院後,再次進行的“引力泵”調整的手術。術後出院時,即2019年6月28日,走路又開始恢復至正常狀態(圖-19)。

圖-19:2019年6月28日

第3次李小勇腦脊液中心治療過程和結果

出院後3個月後即2019年9月16日,第3次住入李小勇腦脊液科,原因是又出現了雙側腦外血腫:右側硬腦膜下血腫;左側硬腦膜外血腫(圖-20)。

圖-20:2019年9月16日頭部CT

住院後給以右側鑽孔硬腦膜下血腫引流術,術後2019年9月22日複查腦CT,見血腫引流管拔出後狀態(圖-21)。

圖-21:2019年9月22日頭部CT

右側鑽孔硬腦膜下血腫引流術後出院時,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再次改善更加好於第1次恢復的程度(圖-22)。

圖-22:2019年9月22日

第3次出院後隨訪

出院半月後即2019年10月10日,家屬通過微信傳來視頻,報告好的消息:現在走路更正常了,“躺下和起身”動作也都已變成了正常的健康狀態(圖-23)。

圖-23:2019年10月10日走路正常

出院後42天即2019年11月6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市當地某醫院複查頭顱CT:原來血腫引流後硬腦膜下“空隙”也變小了,恢復到了基本正常的狀態(圖-24)。

圖-24:2019年11月6日頭顱CT

出院後2月即2019年11月21日,因爲患者恢復的“意外”地滿意,完全好於日本和中國很多大專家的“預後不良”的判斷,因此家屬特意從山西省太原市專程前來到北京,親自表達對李小勇腦脊液中心全體醫護人員的感謝(圖-25)。患者的女兒說:“多虧了李小勇腦脊液中心,讓我的父親重拾健康,能讓他健健康康的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

圖-25:2019年11月21日家屬贈送錦旗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