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天气阴冷,寒邪易伤阳,秋冬当养阳还是要养阴?又该如何养?

“秋冬阴冷,为什么还要「养阴」?”

多年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都被认为是中医养生学的至理名言。

但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养生爱好者,很多时候只知道春夏养阳,不知秋冬养阴,从而成为了「春夏养阳,秋冬也养阳」的实际践行者,但这样子做,真的可以「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吗?

此处所谓「秋冬养阳」,即是指人们在冬季进食过量温阳补品,或者过度使用暖气等错误行为。

冬季严寒在外,防寒保暖固然没错,但倘若过度扶阳,即可导致一系列相关疾病的发生,须知冬季万物生机闭藏,阳气潜伏,草木凋零,昆虫蛰伏,自然界一切生物的代谢都相对缓慢,它们养精蓄锐,以适应来年春天的蓬勃生机。

人体在冬季也必须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潜心闭藏,敛阳护阴,避寒就温,勿使阳气外泄,使机体的阴阳保持相对的平衡,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所以上述秋冬养阳的行为,违背了人在冬季应当潜藏内伏的自然规律,是因在过度补扶阳气的状态下,阳气受到外因鼓动,必不内守,而是散于体表,是为阳气开泄,升而不守。

一方面使得人身腠理打开,外邪更容易侵袭,另一方面阳气失于封藏,藏于人体肾脏之精必然蕴含不足,可致使春日阳气生化不足,容易出现四肢乏力之萎证及遗精、崩漏等肾精亏虚之象。是故冬天可以适当温阳散寒,但不当过度进补及取暖,以免造成上述阳气外泄之弊端。

“怎样做好秋冬养阴?”

中医几个实用「养阴法」

冬日养生的正确做法,秋冬养阴,却很难为世人所广泛接受,归根其因,不外乎对其真正核心本义的理解不到位。

所谓养阴,阴者,其性属静,又可成形,是人体潜伏在内的精微物质。而至于养,何为养也,要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整句来理解,因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获益于阳气的运行,而由于阴阳互根互生,阴精是为阳气的生发之根,是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实际上是对人体阳气的生长和收藏的调整和顾护,所以,养即是指调整和顾护。

秋冬顾护调整阴精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夏秋暑热燥邪的掠夺,使得人体流失了大量的阴血物质,往往使得初冬人们都呈现一派阴虚阳燥之象,需要及时补充阴精,而秋冬之际进补阴分更容易利用天人合一之优势达到目的。

而另一方面,由于阴为阳之基,阳气在冬季需要潜藏内收,秋冬养阴在此时储备了足够的营养物质,使得阳气春生夏长的过程不会出现藏精不足后继无援的情况。

因此,阴阳互根互生,养秋冬之阴,实际上为养春夏之阳,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人体阳气的生发收藏运行正常,从而使人身轻体健,百病远离。

想要达到秋冬养阴的目的,中医多年来流传多个经典验方,而根据阴精的缺盈情况,最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治法方药。

一、护阴,用清热之法

此多用于冬寒之时,喜以大补者,或食以狗肉、羊肉之温热,或进药饵之温补,现代又见有常年高温暖气者,此等生活习惯使得热燥之邪炽盛,损伤阴分,症见咽痛涕血,牙龈肿痛,口气热臭,面红目赤,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滑实等。

对于此类情况,临床多以清脏腑热,清胃凉血,多选用清胃散。

二、养阴,以养阴生津为法

此多用于秋日之时,起居不慎,为燥邪所伤,或长期熬夜,烟酒伤身之人,此类患者大多阴虚有年,失于濡养,症见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盗汗遗精、性欲亢进、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临床上多以养阴生津为法,方用杀神麦冬汤。

除了汤药内服,中医外治法也对秋冬养阴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具有副反应小,操作简单的优点。

1.针灸:用大椎、合谷、曲泽、血海等穴清泄邪热

针刺本身并无法直接滋补阴分,但是对于阳热炽盛之人,却可以通过针灸来达到调节气机,清泄邪热的功效,以达到顾护阴分的作用。

而临床上使用较多的穴位有大椎,合谷,曲泽,血海等穴,其中大椎穴对于清热泻火有奇效,皆因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长于清泻阳明之郁热,对于胃肠积热之人效果奇佳,曲泽为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治善惊身热,烦渴口干,逆气呕血,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主治血证,有清热凉血之功,诸穴取平刺泄法,可奏清泄邪热,凉血除烦之功。

2.艾灸:用气海,关元,涌泉等穴引火归元

艾灸通常被认为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温通经络的功效,通常阴虚之人还被认为是艾灸的禁忌体质,但其实不然,选择适合的穴位及手法,艾灸也可以起到引火归元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相火上浮之人效果明显,常用的穴位有气海,关元,涌泉。

其中,气海关元这一经典组合,具有培元补气的功用,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有引火归元,清热泄火的功效。上述三穴合用,可使上浮之阳收敛固藏,潜龙勿扰。

3.中药外洗:用百合、当归、黄柏煮水外洗清热泻火

中药外洗是中华民族多年流传的重要养生保健手段,具有方便快速的功效,对于秋冬之际虚热上浮之人,可以用百合、当归、黄柏煮水外洗,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

至于饮食起居方面,秋令之时,气候由炎热转为凉爽,阳气渐收而欲潜藏于内。人们要顺应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的特性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而逐渐减少运动量。

「冬三月,此谓闭藏」,冬令之时,寒风凛冽,蛰出伏藏,天之阳气也随之潜藏,人们要顺应自然界阳气潜藏的特性来进行「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而减少活动量,故人体阳气的消耗也相对减少。

而饮食上,应当充分注意避免辛辣之品,盖因辛辣之物既可使得阳气浮而不守,上扰头目而为病,又劫伤阴分,使秋冬无藏。

相关文章